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32 页数: 30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4.3(7.0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版权信息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本书特色

对哲学家们来说,“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个主题被作家、诗人、导演、剧作家、思想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诠释。本书作者正是通过讲述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的故事来展现生活的艺术,以期找寻生活与思想的结合点。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内容简介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哲学史。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从人物的生命故事切入,通过讲述苏格拉底和海德格尔对信念的坚持,勒内.吉拉尔和帕索里尼的自我塑造,讲述波伊提乌斯的修辞,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蒙田的生活艺术,以及托尔斯泰的“伊万.里奇之死”,来阐释非哲学因素为何能在塑造哲学史以及在哲学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目录

目录

致谢

绪论

1 作为自我塑造的哲学

2 **层

3 身体哲学

4 第二层

5 殉道者哲学家的成功之道

后记:笑着去死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节选

哲学是危险的追求 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哲学家,才能为理念而死?首先,这些人虽 然具体信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下面这个观念的坚定承 诺,即哲学首先是你践行的某种东西。当然,哲学涉及思考与写作,阅 读与交谈,但这些都不应该被视为目的本身;这些活动需要服务于哲学 的*终目的:自我实现。所以,你的哲学不是储存在你书本中的东西, 而是你随身携带并体现出来的内容。它不是你谈论的“话题”,而是你 的人生体现。此种观念就是作为生活方式或生活艺术的哲学。 矛盾的是,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常常*终归结为学习如何死亡,即 死亡的艺术。*好的例子是苏格拉底本人。他把哲学理解为生活方式, 并毫不妥协地践行他的哲学,并*终导致其死亡。他的弟子柏拉图深受 雅典人对待其老师的方式的刺激,竟然在据说是苏格拉底被处决前*后 几个小时的对话记录《斐多篇》中,娴熟地提出了他对哲学的认识,即 哲学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准备死亡。从时间顺序来看,《斐多篇》属 于柏拉图的“中年时期”之作,肯定是在老师死后很多年才写成的。把 这视为“哲学正义”的行为非常具有诱惑力:柏拉图这个仍然陷入悲伤 之中还没有恢复过来而且可能仍然愤愤不平的人,把老师之死这个毁灭 性事件私自纳入到他对哲学的定义中。无论是不是“哲学正义”,柏拉 图的观念都表达了一个关键的见解:哲学只有在为我们提供死亡艺术的 情况下才是生活艺术。 柏拉图的定义直到今天仍然引起回响。在 16 世纪,蒙田呼应西塞 罗的说法,将他的一篇文章命名为“哲学思考就是学会如何死亡”。到 了 20 世纪,西蒙娜·薇依把死亡置于其哲学探索的核心。在她看来, 学会如何死亡甚至比学会如何生活更加重要。薇依说,因为死亡是“人 能够得到的*宝贵财富”,“*大的不敬是滥用死亡”。(Weil 1997: 137) 如果我们浪费死亡,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就是谈论哲学家 是如何“很好地使用”死亡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是如何重新标识自己的人 生并使其作品变成一个整体的。 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观念在当今主流哲学界并不时髦,虽然它并不 缺乏吸引力。实际上,假设言行之间、思想与行动之间存在着完美平衡 的哲学定义,一直包含一种令人满意的东西。哲学是一种自我实现,即 哲学家的自我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工程”,是他通过哲学思辨而创造出 来的东西。但与此同时,这个观点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令那些较真的人 陷入麻烦之中。从社会的角度看,投身于生活艺术哲学的哲学家常常是 有话直说的激进分子,对其工作的部分描述就是不要让他闭嘴。但是, 说真话的践行者很少能生活幸福。 其实,拥抱哲学是自我改造实践的观念就会使你自己变得极其脆 弱。如果哲学的真诚性体现在践行这个思想的人身上,那么哲学家简直 就是没有安全网的走钢丝表演者。哲学家的生活永远需要保持平衡:哪 怕走错微小的一步,无论是偏向这边还是那边,都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如果他以与自己的哲学脱节为代价迎合世人的要求,那他就完蛋了;如 果他遵循良心不惜牺牲个人安全,他也完蛋了。这恰恰是苏格拉底、希 帕提娅、莫尔、布鲁诺和帕托什卡等人陷入的两难困境。在其人生的某 个时刻,这些哲学家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忠诚于自己的哲学而死,要么 背叛这种哲学而苟活。具体的细节或许不同,但情景的本质完全一样。 他们中有些人或许被特别要求克制和忏悔,而其他人则有机会认识到, 若不停止所做之事就将付出代价。哲学家的钢丝之行,其危险性也是如 此。《生死之间》就诞生于他们对这种平衡术的痴迷。 要么忠诚于自己的哲学而死,要么背叛这种哲学而苟活,这种选 择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因为对这些思想家而言,哲学不仅 仅是在原则上你能保持沉默或者将其抛弃的一堆教义,而是一种生活方 式,一种弥漫在你整个人生中的东西。所以该选择承载着相当大的存在 主义的分量。你不能像更换一件衣服那样轻松地改变你的哲学观点。因 为哲学从定义上说体现在哲学家身上,放弃这种哲学就是把哲学家撕成 碎片。面对这种选择的哲学家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陷入的危机不仅仅 是与自己的观点在外表上保持一致的问题。选择还掩盖了一种考验:如 果哲学不仅仅是空谈,它就需要经受住生活的考验。事后回顾起来,帕 托什卡用毫不含糊的话描述了这个场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先见之明。 他说:“哲学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时候仅仅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已经不 够,虽然两者都有极大的威力;但在此刻,除非做出一个决定,否则哲 学家将无法取得任何进步。”(Kriseová 1993: 108)接下来,我们需要用 新的眼光来看待哲学:*终来说,哲学思辨不是关于思考、写作或说话 的,甚至不是大胆的、勇敢的表演活动,而是其他东西——决心以身殉 道。在本书中,笔者紧随这个决策过程的内在机制,在探究的同时描述 哲学家以身殉道时身体所遭遇的变故。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 作者简介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Costica Bradatan)(2004年英国杜伦大学博士)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奥纳斯学院副教授,曾在康奈尔大学、迈阿密大学、圣母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欧洲(英国、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亚洲(印度)等大学任教。出版专著和编著七本,*新著作是《东欧哲学、社会和历史的狡诈》。布拉达坦曾在众多知名媒体发表文章,如《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网、《新政治家》、《异议者》、《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版、《费城问讯者报》、《澳大利亚人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