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众哲学(精装)

大众哲学(精装)

作者:艾思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00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6.6(6.2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众哲学(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139081
  • 条形码:9787201139081 ; 978-7-201-13908-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众哲学(精装) 本书特色

哲学大家艾思奇通俗哲学经典装帧精美雅致,封面富有生活气息毛泽东赞誉“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适合大众阅读的入门级哲学著作 哲学的理想国,让我们皆做生命的智者哲学与我们并非隔得天地一般远,它咫尺可见给哲学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哲学它不是在讲授哲学,而是教我们如何进行思考1.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积淀,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其作品深入浅出,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 2.《大众哲学》与《哲学与生活》皆是艾思奇的代表作,都曾得到毛泽东的盛赞,开哲学大众化之一代风气,影响了几代人,使无数人改变了思维模式。 3.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而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大众哲学》与《哲学与生活》是用*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 4.把握正确的意识,找寻正确的生活道路,这正是我们所以要学哲学的目的。 5.精装双封,优质纸印刷内文,富有生活气息的封面插画,与我们的生活既贴近,又有一定的哲学含义。

大众哲学(精装) 内容简介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著作。  全书从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五个方面对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和阐释。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书中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成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本书*大特色就是将深刻的哲学观点寓于浅显生动的事例之中,读者可以透过这些事例,发现看似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内容的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

大众哲学(精装) 目录

**章绪论
一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果树林里找桃树
——哲学是什么
第二章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
三两军对战
——哲学的两大类别
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
——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五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二元论、机械唯物论
六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辩证唯物论
第三章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
七用照相做比喻
——反映论
八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
九原来是一家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一〇由胡桃说起
——认识和实践
一一是朋友还是豺狼
——真理论
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二天晓得
——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三无风不起浪
——事物的普遍的有机联系的规律
一四不是变戏法
——事物自己运动发展的规律
一五追论雷峰塔的倒塌
——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
一六岳飞是怎样死的/169
——对立统一的规律
一七没有了/183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第五章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
一八七十二变
——现象和本质
一九“谈虎色变”
——形式和内容
二〇规规矩矩
——规律与因果
二一“在劫者难逃”
——偶然、必然与自由
二二“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
——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附录
“有的放矢”及其他——学习杂技
一往无前
我怎样写成《大众哲学》的

展开全部

大众哲学(精装) 节选

  我怎样写成《大众哲学》的  我写成了一本通俗的《大众哲学》,并且获得了不为不多的读者,在我自己,实在是一件意外的事。  理论的通俗化,现在是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它所关涉到的一切问题,也有很多人热烈地讨论过了。但在两三年前,在《读书生活》中《大众哲学》以及柳湜先生的《街头讲话》等没有出世以前,就很少人注意到通俗化的问题,甚至于对于通俗化的工作轻视的人也是有的。老实说,我自己就多少有点偏见,把理论的深化看得比通俗化更重要。就是到了现在,虽然读者们接受《大众哲学》的热情教训了我,使我深深地领悟到通俗化工作的意义了,但就我个人的兴趣来说,仍是想尽量偷空做些专门的研究。我的这一种兴趣上的偏好使我成为一个爱读死书的人。如果不是为着做了《读书生活》的一个编者,不能不服从编者的义务的逼迫,如果不是朋友们的鼓励和督促,《大众哲学》也许就永远不会开始写,而我也许永远没有机会使这么多的读者们认识了。  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真是对不起读者。因为读者诸君对于这本书虽然给予了极大的热情的代价,而我在写作的时候,却没有投下了同样的热情的资本。我对于这件工作是时时刻刻抱着踌躇的心情,并不是勇猛地做下来的。我对于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实在认识得不够了。  但也得要声明,我只是没有用很大的热心来写,这并不是说写的时候没有用力。热心不热心是一回事,用力不用力又是一回事。是的,《大众哲学》实在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如果我用同样的精力来做专门的学术研究,我想至少也可以有两倍以上的成绩了吧。一本不到十万字的小册子,前后竟经过了一年才写完。虽然这一年中我还做了其他的事情,但至少四分之一的时光是用在《大众哲学》上的。这就是说,我至少写了三个月的工夫,而写出来的东西又是这么幼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做到完善的地步。  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方面要归罪于我的不大敏活的头脑,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件工作的本身有着许多的困难。  **,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专门学术的文章,不十分着重写作技术,只要有材料、有内容,即使用了艰涩的文字和抽象的把握,也不是十分要紧的。通俗的文章却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写作技术是**要义,同时理论也切不可以有丝毫的歪曲,这就是一个困难。这困难在哲学这一门*一般的学问上更是显著,而把这一个困难的重担担负到了我的肩上,就尤其是更大的困难。我掮着这个担子是极不胜任愉快的,因为真能当这重担的人,应该对于生活有充分的经验,而我缺少的却正是这一个东西。我的生性不大活泼,向来就是在学校生活中过去了大半的时光,生活经验尝得极少。朋友们当我的面时,常常称我作“学者”,背地里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换上一个“书呆子”的称呼。是的,叫一个“书呆子”来把生活和理论打成一片,不是妄想吗?不客气地说;我自己还不至于这样完全不能自信。近几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但我所懂得的生活毕竟很少,不能够运用自如地把材料装进作品里去。这是我在写作《大众哲学》时*感困难的一点。  第二,是环境的困难,言论自由的限制。这不但是写作通俗文章感觉到,就是一切其他愿意存着良心来著作的人都很明白的。当《大众哲学》在《读书生活》上逐期连载的时候,言论界还存在着检查委员会的统制。一篇文章写成之后,要经过“删去”、盖章,然后才能够和读者见面。碰得不好的时候,就根本无法出版。《大众哲学》所要讲的全是新唯物论方面的东西,这根本就已经不大妙了。如果再把说明例子举得更现实、更明了、更刺激,那么,这个发育不全的小孩也许就会根本流产。为着这样的缘故,就是有了实际生活的材料,也因为碍于环境,没有办法拿出来。慢说我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使有了,也会感觉到运用困难的苦楚。我有时不能不把很实际的例子丢开,而用上了很不现实的例子,譬如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说明本质和现象就是一个好例。这些地方,曾引起了许多人的指摘。我不怪他们,因为他们不明白我写作时的困难。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势,就像乱岩中间的流水一样,本来应该一条直线流下去的,但中途遇到许多阻碍,只能不断地溅着飞沫,打着许多弯转,然后才能够达到目的。《大众哲学》的写成,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地绕了许多弯路的。  在这样的困难情形下诞生出来的《大众哲学》,自然要感到极大的难产的痛苦,而所生下来的婴孩又一定是不很健全的了。我在这本书第4版改名《大众哲学》(本书原名《哲学讲话》)时,说写作《大众哲学》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就是指这样的意思。  在这样的困难之下是怎样写作的呢?  因为不能充分地把实生活的事例应用到所写的东西里去,于是我就不能不另外再找许多接近一般读者的路径。首先我要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一个专门家是常常爱单刀直入地把握到理论的核心,对于事例的引证倒反放在附属的地位。我以为如果每一句理论的说话都要随伴着一句事例的解释,在专门家看起来是浅薄幼稚,通俗读物所要求的却正是那样的东西。通俗读物要求从头到尾都有明白具体的解释,因此每一篇都把一件具体的事例做中心,而每一篇所定的题目也就不用哲学的题目。这样的写法,和一般哲学文字的写作原则自然是违反了的。也就因为这样,使得有些专门研究的朋友认为《大众哲学》的体裁是“喧宾夺主”,把事例遮盖了理论了。是的,我自己在写作的当初也觉得这有点喧宾夺主的样子,但这样的写法是不是不对呢?这是要由我们的读者来评判的,因此就不顾一切地这样尝试了。在这里,我所选择的接近读者的**条路径就是:故意写得幼稚。  我选择的第二条路径,是故意不加剪裁,不怕重复。一个例子在这一节用了以后,在另外一节仍然不怕再拿来应用;一件事情在前一节做了详细的解释以后,在第二节仍不惮烦地再略说一遍。在一册小书里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在文字上自然是很不经济的。但我们如果顾虑到初学者的兴趣和理解力,就觉得这样写也是很必要,因为在专门学者或有较高修养的人,有些事是可以不必多讲就明白的,而对于初学者,你却*好给他多解释。我是抱着这一个宗旨去写的。因此,如果一个对于文字美有嗜好的人来读我的《大众哲学》,他一定会感到不简练、啰唆、重复的毛病。  自然,使我不能不采取这种重复而啰唆的形式的原因,另外也还有一个,这就是因为《大众哲学》是需要按期发表的东西。每期杂志的出版要隔半个月的工夫,而《大众哲学》又是有系统的读物,中间时期隔得太多,就难免会感到兴趣的减少。因此不能不把每篇写成有独立性的东西,使读者按期看下去也可以,而单独看一期也不至于一无所得。为了这缘故,一篇文章的内容如果和另外的一篇有密切关系时,就不能不把另外一篇所说过的在这一篇略复一遍,这也就造成重复现象。  以上就是我努力接近读者所取的路径。这样的路径自然不很正确的。论理说,我们应该有更直接的路径,但为着自己的缺点和环境的困难,我只好把更直接的路径回避了。这是消极地从形式上接近读者,而不是积极地使内容和读者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  像这样写出来的《大众哲学》,自然不能算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了。我同意有一个刊物所批评的话说:“现在不是没有人能写出更好的同类的书,而是没有人来努力。”是的,我承认中国应该有更好的书出来。我把这不大好的一本投到读者的面前,是很惶愧的。但这一部书竟写成了,而且竟意外地获得了不少的读者。这又使我的心里感到了一些安慰,感觉到一年的功夫也并没有白花。但这样的现象,与其说是《大众哲学》本身的成绩,不如说是个国一般人众的知识饥荒是太可怕了。读者对于我们的期望的热烈,实在是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才能和努力之上,因此才使这样一本蹩脚的书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的欢迎。我所感到安慰的是,因为《大众哲学》的出现,因为读者诸君对于这本书的热烈的爱好,研究专门学问的许多人(连我自己也在内)也许会因此深切地明白了中国大众在知识上需要些什么,因此也才知道自己为了他们应该写些什么。我自己正是因为这样才把当初写作时的那种踌躇的心情抛弃了,更有勇气地来做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工作。我相信另外的许多朋友也会有这种同感。要是这样,那么目前中国哲学上的同道者也许有人会起来努力做一件更好的工作的。《大众哲学》如果能产生这样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那就更是我私心所要引为慰藉的了。  艾思奇  1936年

大众哲学(精装) 作者简介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代表作品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