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作者:于洁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8104
  • 条形码:9787520328104 ; 978-7-5203-281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县域教育均衡向市域教育均衡深入,如何在常规教育管理体制下超过市、县之间的行政职责划分,承。担完成此项变革的使命,就成为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以中国L市教育局为研究聚焦点,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从科层制理论的视角出发,沿着科层制“偏在哪里—为何纠偏—怎么纠偏一纠偏的效果”研究思路,发现其纠偏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上级目标提供了纠偏的政策环境,这是科层制纠偏机制形成的外因;而动员机制—协商机制—人情机制构成了纠偏机制运行的内因。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目录

**章 研究问题与文献述评
**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 关于科层制的研究
二 关于政府“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研究.|
三 关于企业中M型组织形式的研究 .|
四 关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
五 关于资源依赖理论及策略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节 理论基础
一 科层制理论
二 对本书的启示:用科层制纠偏机制修正
科层制组织的局限性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分析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关于研究对象

第三章 外部环境
**节 上级目标
一 中央政府
二 省级政府
三 市级政府
第二节 下级目标
一 “薄弱区
“优质区
第三节 上级目标≠下级目标
一 上级权威的失效
二 上级的有限理性
三 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节 教育管理困境中关键因素的出现
一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的批示
二 批示的含义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动员
**节 低度纠偏:“上下级动员
一共同决策——”纠“信息不对称
二合作方案——”纠“有限理性
三 办学协议——”纠“权威监管的失效
第二节 中度纠偏:应对科层制横向结构的阻力
一合作方案的分解
二名校办三所分校
三 自我造血能力强
四 校长诉求浮出水面
五”法约尔桥“(N):跨部门协调
第三节 高度纠偏:应对科层制纵向结构的阻力
一校长任命权的坚守

第五章 科层制的外部合作

第六章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

第七章 研究总结
附录A政策文本和一手资料
附录B访谈提纲
附录C访谈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节选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后,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归纳为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三类。后文中将提到的L市的市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是指资金附带有明确的用途,用于实现各区之间教育均衡化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它可以弥补区(县)的财政缺口,有的区(县)相对而言,其地方税收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有的区(县)政府或领导人低估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为纠正这种不正确的偏好(或偏差),财政转移支付可以视为一种财政激励。但是,正如前文所说明的,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是有的,但不明显,有时它会拉大了各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原因可能是,由于每个区各自为政,“薄弱区”的区政府对市政府的财政依赖增强,这抑制了它在教育均衡方面的努力程度;“优质区”的区政府为获得上级政府的财政激励,增加了它本身对优质教育的生产能力。  (二)教师流动制度  “流动”概念从广义上说,即劳动力移动,指劳动力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地域间移动),或是从一个职业转移至另一个职业(职业间移动),或是从某一种产业移转至另一种产业(产业间移动)。①所谓教师流动,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大的教育体制内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移动。  佛朝晖在对近百位县市级教育局长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的基础上,指出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一些地区的支教行为往往局限于形式化;交流教师与受援学校教师的合作、两所学校组织文化上的融合存在困难。①他还总结了“县域师资配置不均衡”“存在增量流动”“城乡交流和组织内部流动”三种师资均衡配置模式,明确了教育流动制度受到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权限、政策工具和非正式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对于非正式制度,张天雪和朱智刚将影响教师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归纳为“非权力影响力”“传统习俗与习惯”“伦理道德观念”“价值信仰”四个范畴,揭示出教师流动正式制度的安排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②  除了从基层教育管理制度切人,还有学者围绕基层教师的利益关系研究教师流动制度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现行教师管理体制中,教师是“单位人”而不是“系统人”,教师聘任制并没有得有效贯彻落实,而且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③作为一个“单位人”,教师不仅是一个在教育系统中工作的人,而且他隶属于具体的学校组织。对于组织情感的依附及对组织的归属感会使他愿意留在组织里,持续工作,并不情愿流动到其他地方。这符合价值和信念共享的受组织文化特征,即上文所提到的“价值信仰”范畴。  ……

科层制的纠偏机制研究-以L市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为例 作者简介

  于洁,女,1985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青岛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曾赴芬兰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访学(2014年)。现为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远程教育》《教育学术月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1项、2017年青岛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项、2018年青岛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