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66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93.5(8.5折) 定价  ¥1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版权信息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内容简介

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的《诊断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9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多修订版次的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诊断学相关知识。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目录

绪论1 **篇常见症状 **节发热8 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13 第三节水肿14 第四节咳嗽与咳痰16 第五节咯血18 第六节发绀19 第七节呼吸困难21 第八节胸痛23 第九节心悸24 第十节恶心与呕吐26 第十一节吞咽困难27 第十二节呕血29 第十三节便血30 第十四节腹痛31 第十五节腹泻34 第十六节便秘35 第十七节黄疸36 第十八节腰背痛40 第十九节关节痛42 第二十节血尿44 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45 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46 第二十三节尿失禁47 第二十四节排尿困难48 第二十五节肥胖50 第二十六节消瘦52 第二十七节头痛53 第二十八节眩晕55 第二十九节晕厥57 第三十节抽搐与惊厥58 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60 第三十二节情感症状61第二篇问诊 **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68 **节问诊的重要性68 第二节问诊的医德要求68 第二章问诊的内容70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74 **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74 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76 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77 第三篇体格检查 **章基本方法83 **节视诊83 第二节触诊83 第三节叩诊85 第四节听诊87 第五节嗅诊88 第二章一般检查89 **节全身状态检查89 第二节皮肤95 第三节淋巴结98 第三章头部检查102 **节头发和头皮102 第二节头颅102 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103 第四章颈部检查114第五章胸部检查117 **节胸部的体表标志118 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122 第三节肺和胸膜125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39 第五节心脏检查141 第六节血管检查158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62 第六章腹部检查167 **节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167 第二节视诊169 第三节听诊173 第四节叩诊174 第五节触诊177 第六节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86 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193 **节男性生殖器检查193 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196 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197 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200 **节脊柱检查200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204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211 **节脑神经检查211 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212 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214 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215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219 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221 **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221 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222 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225 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226 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226 第四篇实验诊断 **章概论230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237 **节血液一般检测237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253 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测258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271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276 **节血管壁检测276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278 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282 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285 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287 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289 第七节血栓弹力图检测291 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293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300 **节尿液检测300 第二节粪便检测311 第三节痰液检测316 第四节脑脊液检测319 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324 第六节阴道分泌物检测329 第七节精液检测332 第八节前列腺液检测338 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341 **节肾小球功能检测341 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345 第三节血尿酸检测347 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348 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349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351 **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351 第二节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指标变化特点367 第三节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369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371 **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371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375 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380 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384 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387 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393 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395 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404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409 **节体液免疫检测409 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413 第三节肿瘤标志物检测416 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423 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432 第六节移植免疫检测437 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440 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443 **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443 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448 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451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454 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460 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464 第十章其他检测468 **节染色体检测468 第二节基因诊断469 第三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473 第四节床旁检测474第五篇辅助检查 **章心电图478 **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478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483 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493 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498 第五节心肌梗死501 第六节心律失常506 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526 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529 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532 **节动态心电图532 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533 第三章肺功能检查539 **节通气功能检查539 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查544 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查545 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546 第四章内镜检查555 **节基本原理简介555 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556 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558 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60 第六篇病历书写 **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566第二章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568 **节住院病历568 第二节门(急)诊病历577 第三节表格式住院病历579第三章电子病历580 第七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章诊断疾病的步骤584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587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592 第八篇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章导尿术596第二章胸膜腔穿刺术和经皮胸膜、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598 **节胸膜腔穿刺术598 第二节经皮胸膜、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600 第三章心包腔穿刺术605第四章腹膜腔穿刺术607第五章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肝脏穿刺抽脓术609 **节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609 第二节肝脏穿刺抽脓术610 第六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612第七章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615第八章淋巴结穿刺术及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617第九章腰椎穿刺术619第十章中心静脉压测定620第十一章眼底检查法623第十二章PPD皮肤试验624附录临床检验参考值625推荐阅读649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650本书测试卷
展开全部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相关资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 ”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第九轮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诊断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作者简介

万学红
男,1964年2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内科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诊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受聘《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副总编辑,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华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中华医学教育探索》等杂志编委。
从事医疗工作32年,高校教学工作2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的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来华留学英文授课Diagnostics品牌课程负责人。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全国规划教材Clinical Diagnostics、《诊断学》(第8版)、《临床诊断学》(第3版),主编《医学教学方法》《现代医学模拟教学》《中英对照内科查房》《英汉常用临床医学词汇》等;主译《医师职业素养测评》《乡村医学》《欧洲医学教育指南》等。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奖,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卢雪峰万学红 男,1964年2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内科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诊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受聘《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副总编辑,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华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中华医学教育探索》等杂志编委。 从事医疗工作32年,高校教学工作2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的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来华留学英文授课Diagnostics品牌课程负责人。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全国规划教材Clinical Diagnostics、《诊断学》(第8版)、《临床诊断学》(第3版),主编《医学教学方法》《现代医学模拟教学》《中英对照内科查房》《英汉常用临床医学词汇》等;主译《医师职业素养测评》《乡村医学》《欧洲医学教育指南》等。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奖,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卢雪峰 男,196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一病区主任、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介入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IBD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内外科对话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外科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诊断学》(第8版)共同主编。 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在诊断学教研室、齐鲁医院工作。先后赴德国科隆Evangelisches Krankenhaus、日本山口大学附属病院、美国康涅狄格州Hartford医院研修学习。擅长内科消化病诊治及内镜微创治疗。近几年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10余篇。曾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咨询委员会秘书,影像教材《体格检查》的操作演示者。参加全国首届体格检查比赛并获优秀奖。被评为山东大学教学能手、山东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主持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体检诊断学”,创建首批“诊断学”网络课程并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教育部“诊断学”国家资源共享课。出版《腹部体格检查》《实用诊断学》《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等专著多部。副主编简介 刘成玉 男,1963年2月生于山东省威海市。内科学教授,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山东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3年,主要承担诊断学、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技能学的教学工作。现为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省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负责人。先后完成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12项,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1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6篇。胡申江 男,1954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内科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医学部诊断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一系内科教研室主任等;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高血压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Chest等SCI收录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和学术专著20余本;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项10余项。 杨炯 男,1957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首席专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从事医学教育工作30余年。2001—2012年出任武汉大学医学部副部长,主持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教育改革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全国医学统编教材4部,出版《肺脏疾病鉴别诊断学》等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周汉建 男,1963年12月出生于广东汕头。心血管内科学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副主任,附属第三医院诊断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诊断学指导委员会常委,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广东考区首席主考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中国模拟医学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药协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主编和参编教材或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中山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获中山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参与获得教育部教改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