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作者:王丽娟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4427
  • 条形码:9787520324427 ; 978-7-5203-244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抓住教师职业生活意义缺失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究,对于教师教育、教师伦理等领域的拓展及教师教学生涯质量的改进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教师职业生活意义感获得需要个体主体性的存在空间、践行空间和价值空间三个条件,为研究教师意义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论文使用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基础。论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学校管理模式,提升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抓住教师职业生活意义缺失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究,对于教师教育、教师伦理等领域的拓展及教师教学生涯质量的改进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教师职业生活意义感获得需要个体主体性的存在空间、践行空间和价值空间三个条件,为研究教师意义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论文使用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基础。论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学校管理模式,提升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目录

序言 **章 问题的提出 **节 “动力”不足 一 动力不足现象的研究成果 二 对职业生活场域的研究成果 三 学校规训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 研究视角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说明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调研对象:z小学 三 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四 研究的思路及结构 第二章 个体主体性的存在空间 **节 z小学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存在 一 调查z小学教师的主体存在 二 z小学教师主体存在的数据结果 第二节 主体性存在的依附 一 z小学教师主体存在情况 二 教师主体性存在的依附状况 第三节 组织属性导致个体依赖 一 学校的科层组织属性 二 学校的单位组织属性 三 学校组织属性导致的个体依赖 第四节 科层制对教师主体性的解构 一 科层组织和科层体制 二 科层制对教师主体性的解构 第三章 个体主体性的践行空间 **节 z小学教师个体主体性的践行规则 一 z小学的规章制度体系 二 z小学的常规“编排” 三 会议:资源的分配 四 通知:细节的约定 第二节 主体性践行被束缚 一 学校规章制度的约定 二 学校规章制度的分析 三 主体性践行被束缚的状况 第三节 权力系统束缚主体性践行 一 学校内部的分化与流动 二 角色定位与“权力”位置 第四节 规训对践行空间的消解 一 制度规范对教师个体的规训 二 规训消解主体性的践行空间 第四章 个体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节 z小学教师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体现 一 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二 程序和标准的界定 第二节 主体性价值被贬低 一 监督和检查对主体价值空间的挤占 二 量化考核对主体价值的贬低 第三节 绩效考核操纵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一 强化教师个体的从属地位 二 分化教师个体的岗位等级 三 规范教师个体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标准化对主体性的压抑 一 标准化压抑了个体主体性 二 标准化贬低了主体性价值 第五章 结语 一 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 学校组织制度的现实选择 三 学校组织制度的可能选择 四 本书的主要遗憾 五 本书的主要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 作者简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兼副系主任,教育学博士。在《当代青年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国德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等全文转载;主编《冲突与反思中的青少年——当代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参编《青年与青年政策》等专著;曾参加国家“十五”计划重点课题“欣赏性德育模式建构”、教育部师范司咨询项目“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论证”、北京市重点课题“网络与青少年德育”、教育部重点课题“大众传媒和青少年德育”等多项课题研究或项目建设。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为青少年价值观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