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孙玉洁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33.3(3.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7.0(4.3折)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66522
  • 条形码:9787030566522 ; 978-7-03-05665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立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探讨了在“研究、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高校的教育学者投身于教学学术和幼儿园的实践,行走于两种不同的生活场域,通过在幼儿园建立个人工作室并进行驻园育人模式研究,形成良好的U-K互助关系且彼此成就的历程。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分为八章,**章为绪论,后七章分别探讨U-K互助活动的理论基础、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高校教师在U.K互助关系中的角色、幼儿教师在U-K互助关系中的角色、U-K互助行动中的受益人、U-K互助过程中的文化博弈以及如何在U-K互助中形成专业自觉。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用书,也可作为学前教育研究者、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U-K互助活动的理论基础
**节 实践哲学基础
第二节 复杂性理论依据
第三节 教育生态学视野

第三章 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改革对学前教师教育的影响
**节 高校体制改革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师范类教师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学前教育改革给予高校专业建设的机遇
第四节 地方高校学前专业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第四章 高校教师在u-K互助关系中的角色
**节 U-K互助式驻园培养模式的开发者
第二节 园本课程开发的“智多星”
第三节 实践智慧的提炼者
第四节 园本文化的引领者

第五章 幼儿教师在U-K互助关系中的角色
**节 实践经验的原创者
第二节 实践困境的体验者
第三节 实践研究的参与者
第四节 U-K互助关系的共建者

第六章 u-K互助行动中的受益人
**节 高校专业课教师
第二节 职前师范生
第三节 专业引领下的在职教师
第四节 u-K项171中成长的孩子

第七章 U-K互助过程中的文化博弈
**节 从碰撞到接受:u-K互助中的文化博弈
第二节 从接受到包容:u-K互助中的文化理解
第三节 从包容到共建:u-K互助中的文化建设

第八章 如何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
**节 自觉关注幼儿教师的实践理性
第二节 自觉认识学前教师教育的实践属性
第三节 自觉探讨实践取向的学前教师培养模式
第四节 自觉成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寻者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节选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二、复杂性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复杂性为解释教育过程的非线性、活动结果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复杂性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作为系统的整体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共同对受教育者发挥合力时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并且由于教育目标的封闭性限制了个体的特异性和活力,或许不能发挥教育的*大整合功能。以往机械的辩证观和系统组分功能的简单叠加,未必发挥系统的整合功能,因此,要重视系统组分功能的对立统一和有机融合。  复杂性理论不仅对当下的教育学研究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而且,复杂性理论通过关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初始条件,关注教育对象的内随机性,关注教育系统中的涌现和耦合现象,关注个人生命的成长和自主选择。视野已然从追求形而上的抽象规律转为关注不断涌现教育事件的实践①。  教育是人世间*为复杂的系统之一,教育运行和发展涉及许多因素或者变量,如教师、课程、学生、设备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这些因素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因果联系的线性规定,而是复杂的、多方向构建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还取决于具体的时间、场景等随机条件的出现。教育发展的初始条件极为不同,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混沌性。  教育事件是发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人基础知识的获得、基本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情境。教育事件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交往的结果。这种交往总体上会呈现出混沌:无序和有序的交融、确定与非确定的交融。交往的混沌性质,使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的时候更多的是以活动参与者体验的方式加入活动过程中。  教育实践中的无序性固然会扰乱主体发展的行动计划,但这种无序性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张又会给主体的自由发展带来可能。教育实践的偶发性使教育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多种可能性,主体因而可以加以选择,自由和能动性就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我们要关注其中的“噪声”、无序和偶发事件,这种事件往往会说明教育的真实意图,要把握来自“噪声”中的有序性,体现教育意义所在。教育世界中的有序性往往有助于维护现在的有序事物并形成一个使人类易于开展实践的环境,但是它阻止了新质的产生,并把人类活动限定在一种无创造性的机械运作之中;而教育中的无序性会干扰人类行为计划的实行,但是它也会引起新质事物的产生并且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罕见的机遇。  (二)说明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在不平等的教育场域中、在非对称式对话中,时时产生交锋、激辩的焦点。  在教育研究领域,许多人认为教育理论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①。许多青年学生认为,学了这些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至少不至于在实践中产生“抓狂”或者挫败感。他们认为,所从事的教育实践应该是有章可循、按图索骥的。但到了教育实践场域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于是产生出教育理论“无用论”的悲叹。分析其原因,是某些高校教师自身用简单性思维呈现了教育学知识,对教育理论过度抽象与概括的讲授活动简化了对复杂教育现象的实际分析与描述。学生获得的思维方式是简单的、一元化的。一些“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年轻高校教师初到教育实践时,习惯用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面对繁杂的教育实践,这种价值无涉原则从研究的视角无疑是需要的,但在教育实践者眼里却并不“讨喜”,他们理解不了这种“与己无关”的冷漠做派,更不愿接受这些教师“兜售”的教育理论。  ……

在U-K互助中生成专业自觉—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孙玉洁,青岛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会常任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等,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导师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