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等教育关系论

高等教育关系论

作者:李枭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8.3(7.0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等教育关系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11496
  • 条形码:9787520311496 ; 978-7-5203-114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等教育关系论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关系论》以关系为元范畴、思维工具和认识论起点,立足于一切事物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的本质,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属性、本质、规律、原则,剖析了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关系中的为师之道、为教之道、为学之道和学问之道,描绘了关系视阈中高等教育强国的样态,探析了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的高等教育治理逻辑,透视了作为元研究而存在的文献综述的关联性写作,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质疑、反思和批判。

高等教育关系论 目录

**章 事物在关系中
一 事物在关系中自成系统
二 事物在关系中互成系统
三 事物与关系在系统中整体生发
四 关系是考察事物的认识论起点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
一 高等教育在关系中孕生
二 高等教育在关系中存续
三 高等教育在关系中演化
四 高等教育在关系中被认知

第三章 高等教育规律的关系本质
一 规律的质的规定性
二 高等教育规律的因果关系性
三 高等教育规律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第四章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出
二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争鸣
三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再认知

第五章 高等教育本质的关系意蕴
一 不同视域的本质观
二 高等教育本质的关系规定性
三 关系相互规定的高等教育独特性

第六章 高等教育原则生成的关系法则
一 高等教育原则研究何以滞后
二 高等教育原则的质的规定性
三 高等教育原则的生成理式
四 高等教育原则的生成法则

第七章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人的本质规约教育的本质
二 发展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 天赋是教育的原材料
四 发现天赋是因材施教的根基
五 释放天赋是理想教育的本相

第八章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 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
二 高等教育与社会互相服务
三 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耦合发展
四 高等教育必须走向国计民生
五 社会发展*终是为了人的发展

第九章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
一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
二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源
三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变量
四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关系网的中心性节点
五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加工材料
六 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在系统中整生互塑

第十章 高等教育之道在关系中
一 为师之道在育人之道中
二 为教之道在教学相长中
三 为学之道在相反相成中
四 学问之道在系统关联中

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强国生发的关系审视
一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外部关系特性
二 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孕生和统合发展
三 高等教育强国生发的超循环运转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关系逻辑
一 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的生态系统
二 大学局部无序的自生自发性
三 大学整体有序的人为建构性
四 大学整体有序与局部无序的耦合
五 作为高等教育治理法则的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

第十三章 关系思维与文献研究
一 文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 文献研究的目标与使命
三 文献研究的误区与抉择
后记 《高等教育关系论》的孕生
展开全部

高等教育关系论 节选

  《高等教育关系论》:  一切事物既以个体而存在,同时又与其他个体共成群体,即一事物总是相对独立地存在着,同时又总是关联着另一事物。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着,而且大量的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还存在某些因果关系或传承关系。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一种流行的历史说法,即“古希腊产生了古罗马,古罗马产生了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则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了政治民主制和工业革命。与民主制杂交的工业进一步孕育了美国,从而体现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然,这种流行的说法或许只是西方获得政治、文化以及伦理道德胜利的口头禅,并非历史的真相,但它的确也暗示着不同的历史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不单是历史如此,现实也是如此。可见的、可感的是当今世界不是直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通达的世界:一个洲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另一个洲,一个大洋所发生的事情会波及另一个大洋。  作为一种存在,事物在不同的学科话语中有着各自个性化的内涵或定义。在哲学领域,事、物和事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或范畴,即事是事,物是物,事物是事物,三者密切关联,却又彼此相区别。张法认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事与物是两个词,物用来指实在的东西,事则是物在时空的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整体。事总是物之事,而物总是在天地大化的运动中。因此物必然有事,事肯定是物之事。二者是统一的。偏重于物的运动与关联,称为事;偏重于运动和联系中的实体,称为物。当二者并重之时,可称之为‘事物’。”①如果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物永远是运动中的实体,是与事关联的实体。周键勇认为,“物是一切具有三维性且本质上可知觉和可经验的对象”。“所谓‘事’,指的是主体(我、他人)经历或可能经历的过程。”而“事物则是那些已被经验认知且命名之物。物是事物的客观基础,而事物是主体对物的认知结果”。①这两种表述不尽相同,但皆内在地将“物”视为一种“实体”,将“事”视为一种“行为”,将“事物”视为“实体与行为”的内在统一。同时,无论是偏重于运动与关联中的“事”,还是偏重于运动和关联中的“物”,抑或是二者并重的“事物”,事、物和事物无疑都是一种在“关联”或“联系”中的存在。  中国的权威工具书《辞海》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②如果说“物体”对应“物”,“现象”对应“事”,那么“物体和现象”则对应“事物”。综合以上解释,我们可以如是说:事物是“事与物”的统一,是“物体和现象”的合体,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或物,也不存在单纯的物体或现象;物是事之物,事是物之事,物中有事,事中有物,物在事中,事在物中;物体永远是现象中的物体,是运动和时空中的物体;现象永远是物体的现象,是物体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形式。一言以蔽之,哲学视域中的事、物和事物都在关系中,皆在相互作用中;事物作为物体和现象的统一体,是一种内外部关系相互作用的存在。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首先是作为一种“自成系统”而存在,即一种有着自身独特结构的系统存在。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事物是结构性的,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结构关系而存在。作为一种关系的存在,物质世界的事物不是构成元素的随意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构成元素的有序排列和内在关联,是一切构成元素相互关联的“整体性涌现”。譬如,H20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H原子和0原子之间存在两个共价键,两个共价键之间存在确定的角度。这是水的内部关系,也是水的结构关系。水的这种关系规定了“水的世界”必定是“H20的世界”;那种不是“H20的世界”一定不是“水的世界”。  ……

高等教育关系论 作者简介

  李枭鹰,男,1973年8月生,教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所长,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大连理工大学“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西第十六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完成课题6项。出版专著《高等教育选择论》《大学学科发展论》《大学论》,合著《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研究》《东盟著名大学巡礼》等12部,合译《河内国家大学一个世纪以来的成长与发展》,主持编译《越南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东盟教育政策法规》等6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