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什么是主体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6.8(7.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什么是主体性? 版权信息

什么是主体性? 本书特色

  《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61年12月在罗马应葛兰西学院之邀讲学的记录整理而成。当年的课堂记录尤其是萨特与现场听众讨论的部分,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主体为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报告,同时收入数位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Enzo Paci, Cesare Luporini,Galvano Della Volpe)与萨特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意识与主体性”,跋文是詹明信的“萨特的现实意义”。
  “主体性”是萨特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什么是主体性”这一问题因为与当代批评理论中针对“主体”的讨论相关而重获重要性。自1930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就困扰着萨特。萨特认为,正是人的主体性给了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走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客观的价值,也不存在确定的决定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的本质,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主观的标准、主观的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本质,而这些只能从一个主观的视角来拓展和理解。
  正如“序言”所言:本书的出版,使人们得以一瞥萨特著作的整体性,并可为他艰涩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提供理想的入门导读,而《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正好在讲座前一年出版,构成了一次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这种交锋的前提是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悖论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已停止不前,同时也构成我们时代不可逾越的地平线。《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61年12月在罗马应葛兰西学院之邀讲学的记录整理而成。当年的课堂记录尤其是萨特与现场听众讨论的部分,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主体为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报告,同时收入数位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Enzo Paci, Cesare Luporini, Galvano Della Volpe)与萨特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意识与主体性”,跋文是詹明信的“萨特的现实意义”。“主体性”是萨特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什么是主体性”这一问题因为与当代批评理论中针对“主体”的讨论相关而重获重要性。自1930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就困扰着萨特。萨特认为,正是人的主体性给了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走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客观的价值,也不存在确定的决定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的本质,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主观的标准、主观的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本质,而这些只能从一个主观的视角来拓展和理解。正如“序言”所言:本书的出版,使人们得以一瞥萨特著作的整体性,并可为他艰涩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提供理想的入门导读,而《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正好在讲座前一年出版,构成了一次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这种交锋的前提是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悖论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已停止不前,同时也构成我们时代不可逾越的地平线。萨特这次报告的抱负即为将主体性置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核心,以重新赋予它一度失去的活力。他同时抨击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他想指出为什么主体性对于认识社会来说必不可少。萨特的特有方法就是通过分析实例来紧紧抓住自己的对象。而抓住主体性,就是理解客观条件如何被内在化和被体验,使自己有能力说明集体实践的形式如何得以建立。主体性是“特殊的普遍”,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可能的创造!

什么是主体性?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萨特思想及存在主义的入门书 再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交锋的现场 为什么“主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必不可少?1961年,刚发表过《辩证理性批判》的萨特,与一群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者相聚于罗马葛兰西学院。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互动,记录了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转变。与此同时,尽管萨特阐明了自己研究主体性的方式,强调了其思想的非主观主义特征,却还是暴露了与黑格尔思想的亲缘关系……在政治和哲学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的五十年后,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切入这一文本?

什么是主体性? 目录

前言 意识和主体性(米歇尔· 盖伊 拉乌尔· 基尔希迈尔) 编者说明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与萨特的讨论主体性和认识/ 关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艺术和主体性/实在性和客观性 跋 萨特的现实意义(詹明信)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萨特生平及作品年表
展开全部

什么是主体性? 相关资料

  在当代诸多倾向面前,萨特的立场会在许多方面显得具有挑衅性。从他的对象本身来说,围绕主体性展开的这场辩论,会唤起对形形色色后现象学经验观的后存在主义的和阿尔都塞主义的敌意。——詹明信 本书为萨特研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册历史文献,而更多地是一种严肃的思考:它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哲学和社会理论仍然关系重大的重要视野。——J. A. 西蒙斯 这是一本介绍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洪鎌德(台湾交通大学讲座教授) 在《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演说中,萨特说到主体性的两个面向,即主体性的有所知与主体性的有所不知。循此衡之,结论一是萨特对反思主体的比较悲观看法,因反思主体有时会愈帮愈忙,反而使人无法认识主体的真相。结论二是萨特对非反思主体比较乐观的看法,因非反思主体可以自动自发,甚至于克服传统主体哲学的桎梏或藩篱。或许,这就是我们今日能从半世纪前萨特在罗马研讨会上,对主体性的分析当中得出耐人寻味的逆理教诲。——游淙祺(台湾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什么是主体性?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20世纪法国声誉至高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兼具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批评家等身份。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的名字,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其重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方法论若干问题》(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译者:吴子枫1977年生,江西余干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英文译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法文译著有阿尔都塞《论再生产》《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即出)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