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作者:易淑琼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9.2(4.9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91934
  • 条形码:9787516191934 ; 978-7-5161-919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本书特色

易淑琼所*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 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为方法,进入马华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年)空间,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探讨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在主体性建构焦虑中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的审美嬗变。
在这种审美形态的转换中,文艺副刊始终作为马华文学权力场域隐形的结构性力量介入和干预其中。而由于“小文学”的马华文学主要栖身在以文化为中介、以商业为底色的报纸副刊中,在“文化办报”策略下,《星洲日报》文艺副刊运用“文学—文化”的制作程式推动了马华文学思潮的审美嬗变。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方法,进入马华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年)空间,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探讨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在主体性建构焦虑中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的审美嬗变。在这种审美形态的转换中,文艺副刊始终作为马华文学权力场域隐形的结构性力量介入和干预其中。而由于“小文学”的马华文学主要栖身在以文化为中介、以商业为底色的报纸副刊中,在“文化办报”策略下,《星洲日报》文艺副刊运用“文学—文化”的制作程式推动了马华文学思潮的审美嬗变。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目录

**章 绪论**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一 马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媒介语境二 《星洲日报》及其文艺副刊的样本意义三 研究时段与马华文学思潮的脉动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一 报纸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切入**章 绪论**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一 马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媒介语境二 《星洲日报》及其文艺副刊的样本意义三 研究时段与马华文学思潮的脉动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一 报纸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切入二 副刊作为文学史料库:战前新马华文报纸副刊与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三 副刊与文学的互动:战后马华中文报纸副刊与文学研究四 问题的提出与重要术语释义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构架叙要一 从“地方性知识”出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二 本书构架叙要 第二章 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嬗变与文艺副刊驱动平台**节 从“马华文学”到“文学马华”——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总特征一 作为“政治性兼文本”的马华文学二 独立以来马华文学思潮流变三 “马华”与“文学”张力作用下的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第二节 马华文学思潮与文艺副刊驱动的两种形式一 “南洋文艺”文学知音论述与文学思潮的塑形二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的广场喧哗与文学思潮引领三 文学越界与文学思潮的传播:“静中听雷”专栏探析第三节 作为文学思潮实验场域的《星洲日报》青少年创作版位一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梯度设置下的青少年创作版位二 马华文学新秀创作生态观察——以“梦想家”和“后浪”为样本三 作为马华文学审美理想实验场域的青少年文艺创作版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议题化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节 议程设置下的马华文学论争及主体性追问一 议程设置:19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的媒介化操作二 “议程”如何“设置”——以“文学的激荡”为例三 “议程设置”前提:文学新生代及马华文学主体性追寻四 “议程设置”的马华文学外部场域第二节 “经典缺席”议题——马华文学主体性追问中的审美在场一 “经典缺席”与文学审美评价标准二 1990年代典律建构活动中美学标准论争三 审美如何在场?——重返“五四”的话语建构策略四 为何重返“五四”话语?第三节 “重写马华文学史”议题与审美“关系性思考”一 “重写马华文学史”议题的提出二 基于审美“关系性思考”的“重写马华文学史”论述三 重写的重写——以《方修论》为中心的美学辩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艺春秋”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实践形态**节 折中在“写实”与“现代”间的美学渐变一 复刊初期传统现实主义的笼罩性影响二 1990年代专栏及征稿与载道传统的淡化三 文学“向内转”中对传统的反叛与回归:以诗歌专辑为例四 文学论述:新批评与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新变第二节 从“回到文学”到“文学马华”的知识谱系重构一 “文艺春秋”类广告语的置入与文学本位的回归二 如何“马华”?——“文艺春秋”主题专辑的“地方”书写三 基于经典建构的“文学马华”知识谱系重构第三节 “文艺春秋”获奖作品刊载的美学范本导向一 “文艺春秋”编辑中隐秘的文学奖主线与话语权力二 获奖作品刊载的台湾文学奖项风光三 获奖作家个体身份建构及其审美示范——以旅台陈大为为例四 由“旅台”到“在台”——旅台文学群体身份建构及审美辐射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云”通俗化文学风潮及其影响下的“文学马华”**节 从传统人文副刊向生活文学副刊转型——“星云”分期考察一 张永修时期:“星云”本土化转向的人文性坚守二 赖碧清、黄菊子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摆荡三 谢慧丽时期:传媒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大众休闲文艺第二节 “庶民写作”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星云”征文探析一 节庆征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二 话题征文:人伦之美与人性关怀三 “星云”征文的庶民参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第三节 文学跨界写作的偶像化现象——以“凌云笔阵”专栏为例一 “凌云笔阵”——作为行业精英的书写场域二 “凌云笔阵”作者的“偶像化”制作趋向三 “凌云笔阵”的内容书写:纸上“星巴克”第四节 “星云”“通俗散文”与“文学马华”通俗化的辩证思考一 从“张曼娟旋风”看马华社会阅读通俗化风潮二 “星云”“通俗散文”与“文学马华”辩证关系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文学奖机制**节 花踪文学奖与文学象征资本的确立一 命名:国族寓意符号与文化的霓裳羽衣二 仪典·魅力·权威性——奥斯卡式颁奖礼三 “包装”——从文化疗伤到文化传薪四 “花踪”作为符号资本的权力建构五 花踪文学奖与大众文化消费语境第二节 花踪文学奖与作为“文学马华”主体的新生代崛起一 花踪文学奖征文与马华文坛创作生态二 花踪文学奖获得者代际分析三 文学奖之后——马华文学选本与新生代获奖群体第三节 文学奖的权力效应与新生代创作审美趋向一 花踪文学奖权力效应的发生二 新生代决审作品的西方形式美学摹写三 新生代决审作品的传统美学内蕴四 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新生代审美趋向第四节 花踪文学奖“走人国际”与“文学马华”审美独特性探索一 走向世界的花踪文学奖二 “花踪”决审作品文学身份书写与“马华”性三 花踪文学奖悖论:“文学马华”审美多元化与审美趋同现象本章小结 结语 “文化办报”策略下的“小文学”媒介在场一 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转向的媒介在场二 “文化办报”策略与“小文学”的“文学-文化”制作程式三 马华文学思潮嬗变中“小文学”的媒介在场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收起全部>>
展开全部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作者简介

易淑琼,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现为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曾较长时间从事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与人合作整理唐代诗文集《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齐鲁书社2012年版),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曾有单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学术兴趣在海外华侨华人文献信息整理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近年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暨南学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