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针灸学

作者:高丽娜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
开本: 64开 页数: 191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4.8折) 定价  ¥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针灸学 版权信息

针灸学 内容简介

  《中医考研完美笔记系列丛书:针灸学》缩短你的基础理论复习时间使您的考研之路更加高效!帮助考生梳理考研脉络,含记忆歌诀和常考知识点!

针灸学 目录

**章 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
2.腧穴的分类
3.腧穴的治疗作用
4.腧穴的主治规律
5.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脉主治概要
2.常用经穴的主治
3.常用经穴定位
4.常用经穴刺灸方法
5.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三章 刺灸法
1.毫针消毒
2.针刺前体位的选择
3.进针法
4.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的概念和选择
5.行针法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6.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7.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9.针刺注意事项
10.灸法的种类
11.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12.灸法的作用
13.拔罐法的分类
14.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15.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
1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17.三棱针的适应证
18.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

第四章 治疗
展开全部

针灸学 节选

  《中医考研完美笔记系列丛书:针灸学》:  6.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此处易出多选题)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形象的描述。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7.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①基本补泻。  a.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b.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b.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d.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①晕针。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②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