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科学认知犯罪

科学认知犯罪

作者:石慧芬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24.1(5.6折) 定价  ¥43.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科学认知犯罪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4138040
  • 条形码:9787214138040 ; 978-7-214-1380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科学认知犯罪 本书特色

《科学认知犯罪》是“刑事法学系列通俗读本”之一。本书读者主要是高职相关专业的学生,内容以对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研究为主线,并对防治犯罪的对策进行分析。本书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通过链接、小贴士、案例、拓展阅读、图片等形式来丰富读者的感官,拓宽读者的视野,引起读者的学习兴趣。

科学认知犯罪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将《犯罪学》的相关内容模块化,共分为三个模块: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全书分为六章,**、二章是犯罪现象论,分别介绍什么是犯罪、犯罪人;第三章是犯罪原因论;第四、第五章是犯罪对策论,分别介绍如何正确对待犯罪和如何预防、减少犯罪。

科学认知犯罪 目录

**章  什么是犯罪  一、认识犯罪    (一)什么是犯罪    (二)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我国犯罪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学观点    (二)20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犯罪学    (三)新中国犯罪学的成长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三、西方的犯罪学经典理论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自由意志论    (二)犯罪生物学派    (三)西方犯罪心理学派    (四)早期的犯罪社会学派    (五)现代犯罪社会学研究第二章  什么样的人会犯罪  一、认识犯罪人    (一)何为犯罪人    (二)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者    (三)犯罪人是天生的吗  二、犯罪人与众不同吗    (一)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犯罪人格  三、犯罪人的经验性描述    (一)犯罪人的性别特征——犯罪是“男性的工作”吗    (二)犯罪人的年龄特征——犯罪是成年人的事情吗    (三)犯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犯罪人主要来自社会底层吗    (四)犯罪的种族、民族分布——特定的种族、民族更容易犯罪吗    (五)犯罪与智商——低智商者更容易犯罪吗    (六)犯罪人的其他社会特征  四、犯罪人的分类    (一)犯罪人分类的意义    (二)犯罪人的分类第三章  人为什么会犯罪  一、社会因素影响犯罪    (一)贫困与犯罪    (二)社会管理不完善与犯罪    (三)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二、自然环境影响犯罪    (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二)时间季节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诱导犯罪    (一)文化冲突与犯罪    (二)犯罪亚文化  四、犯罪的个体成因    (一)基因与犯罪    (二)心理因素第四章  谁是犯罪的受害者  一、认识被害人    (一)谁是犯罪被害人    (二)“好人”为什么被害  二、被害人互动与被害现象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二)被害现象  三、研究被害人的价值    (一)被害人对犯罪问题的意义    (二)被害人与矫正    (三)被害人救助第五章  犯罪人会再次犯罪吗  一、重新犯罪及其现状    (一)何为重新犯罪    (二)我国重新犯罪的现状  二、重新犯罪人员的特点    (一)重新犯罪人以青壮年为主    (二)重新犯罪人文化程度偏低    (三)重新犯罪人没有固定职业和经济来源    (四)重新犯罪人家庭关系不和谐    (五)重新犯罪人重新犯罪前参加的社会保障少    (六)重新犯罪罪名以盗窃、抢劫、抢夺和贩卖毒品为主  三、什么原因导致重新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个人原因    (四)服刑原因  四、预防重新犯罪的措施    (一)加强社会保障    (二)强化安置帮教措施    (三)加强心理健康引导    (四)循证矫正第六章  犯罪能减少吗  一、犯罪是可以控制的    (一)犯罪是不可能消灭的    (二)刑罚控制犯罪的效果不是无限的    (三)预防犯罪是控制犯罪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一)何为刑事政策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三、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    (一)打击    (二)防范    (三)教育    (四)治理    (五)建设    (六)改造  四、社会治理创新与预防犯罪    (一)完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防止制度诱发犯罪    (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预防犯罪    (三)重视基层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预防犯罪    (四)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预防犯罪    (五)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防治犯罪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科学认知犯罪 作者简介

由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张晶研究员任总主编,中青年教师分别担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