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01
开本: 26cm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2.9(3.4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473900
  • 条形码:9787561473900 ; 978-7-5614-739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本书特色

这本《藏学学刊(2012第8辑)》由霍巍和石硕主编,本书系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持编写,收录文章对藏区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藏族历史与宗教、西藏考古与艺术以及与藏学相关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内容简介

  《藏学学刊(2012第8辑)》主要内容包括:浅析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的排序和结构——以《格萨尔唐卡研究》为中心、曼荼罗构造的形成与图像解析、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基于旅行书写作品的研究、西藏安居工程政策的地方回应:基于行为者导向理论的研究、作为考古学家的图齐等。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目录

跨界对话:青藏高原史前研究新进展
兴佛改制:益西沃时代古格王国政教合一制析论
Inherited Opponents and New Opponents: A Look at Informal Argumentation in the Tshad ma rigs gter
A No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ka' gdams pa School and Mi nyag/Xixia
A 15th century Thangka of Bhaisajyaguru: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dicine Buddha Cycles in Murals Paintings of Western Tibet
浅析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的排序和结构——以《格萨尔唐卡研究》为中心
曼荼罗构造的形成与图像解析
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基于旅行书写作品的研究
西藏安居工程政策的地方回应:基于行为者导向理论的研究
作为考古学家的图齐
西部西藏的历史
西藏西部东嗄·皮央与西夏佛教艺术的影响
摘要
展开全部

藏学学刊:2012第8辑 节选

  印度HNB加瓦大学Vinod Nautiyal教授介绍了印度西北的马拉日墓葬的发掘情况,认为其中出土的陶器、金面具及犏牛骨骼,都表明与西藏地区之间存在贸易往来。马拉日北部的皮央东嘎墓地、马拉日南部的斯里那加沿河分布的遗址体现出的诸多共同特征,都表明人类从河谷向高山地带的迁移。印度HNB加瓦大学R.C.Bhatt教授的研究围绕发现的金面具展开,推测为墓主戴面具是马拉日地区独特的风俗,金面具可能是死者生前使用之物,死后再制作一个作为陪葬品,很有可能是属于皇室成员之物。这表明了早期人群不仅拥有娴熟的技术,还非常重视仪轨。同时,洞穴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及其他器物与北安恰尔邦低海拔地区、斯瓦特河谷地区具有相似性,这表明了马拉日地区在跨喜马拉雅文化交流中的通道地位及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林辉研究员介绍了2009年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托林村西发现的曲踏墓地的情况。该墓地出土有陶器、金器、青铜器、铁器、木器、石器等类型,涉及生活用具、兵器、装饰品等不同方面,其中Ml中随葬的金箔人面饰与马拉日地区发现的金面具之间的关系较为值得关注,在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上与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及卡尔普墓地、皮央东嘎遗址格林塘墓地基本相同,其年代应在距今2000年左右。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仝涛副研究员以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墓地为例,对前吐蕃时期西藏西部与南疆的文化联系问题做了详细检视,指出卡尔东墓地丝绸的纹饰和铭文显示了来自塔里木盆地汉晋时期墓葬的影响因素,墓葬出土物所反映的物质文化面貌和社会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南疆地区汉晋绿洲城邦文化特点,也有汉文化的因子。墓葬的等级、地理位置和年代,是确定象雄都城穹窿银城的重要线索。该墓地对研究西藏西部与南疆的交通和文化联系具有重要价值。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吕红亮副教授以《跨西喜马拉雅史前文化互动》为题,梳理对比了西藏西部及其周边的早期考古材料,对跨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作了“长时段”的重建。他认为自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已经拓殖西喜马拉雅山地,早期人类进入青藏高原,除了东北边的路线外,西部路线更值得关注。而在新石器时代,分布于克什米尔河谷的定居农业聚落,一方面受到了来自西亚、中亚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在早期金属时代,这种跨西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更为密切。除了多处墓葬所显示的一系列证据之外,西喜马拉雅区域的岩画、大石遗迹同样也表现出强烈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这当中,跨喜马拉雅的长途贸易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喜马拉雅山区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探究考古学中文化互动议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案例。  荷兰莱顿大学的ManjilHazarika博士综合了考古、遗传学和语言学证据,讨论了印度东北地区史前人群迁徙和文化发展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认为印度东北部地区与毗邻的不丹、西喜马拉雅、中国西藏地区、中国南部及缅甸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有很广泛的人类迁徙活动。众多藏缅语系的人群起源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南部和中国西藏地区,印度东北部地区在早期农耕社会的产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六、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史前文化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源头,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了天然的文化交流通道。学术界一般认为,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史前人群与文化的不断南下,形成了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使这一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剧烈改变。厘清这一过程成为青藏高原东缘史前文化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系李水城教授以史前青藏高原东麓和北麓的文化迁徙与互动为中心,认为中原仰韶中期文化一支沿青藏高原东北麓向西进入西疆,与中亚文化在新疆东部发生接触并互相影响;另一支从甘南沿青藏高原东麓南下,分别到达成都平原和大渡河流域。这两个方向上的文化拓殖引发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互,对接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通过西北与西南的通道把中亚、东南亚与中原地区链接起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辉研究员介绍了洮河上游临潭县陈旗磨沟遗址和岷县战旗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通过这些发掘,他们对洮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齐家文化晚期孕育了寺洼文化因素。而墓地的排列、埋葬方式和殉人现象等为研究当时的埋葬制度、社会组织和结构、婚姻家庭形态、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古病理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还首次发现了墓上封土和中国年代*早的人工制铁。从出土遗物的特征看,既有甘青地区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有与中原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及南方地区文化有关的遗物以及与欧亚草原文化有关的遗物。大量青铜器及少量金器和铁器的发现为中国早期冶金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乔虹副研究员以卡约文化为中心,从陶器传统的角度研究了卡约文化与齐家文化及周边地区文化的互动关系。她指出,卡约文化侈口堆纹罐、大口双耳罐及彩陶纹样与齐家文化的风格非常接近,说明卡约文化与齐家文化的渊源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同时代的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有着广泛交流与联系,并互相影响,在陶器上表现出比较多的相似性。中原文化圈的常见器物鼎和鬲,在卡约文化的遗存也有发现,卡约文化向西发展中与新疆青铜文化有了一定的碰撞,两地的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对方的文化因素。四川、云南等地青铜文化中的双耳罐等文化因素,可能是受到卡约文化的影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