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2.0(7.4折) 定价  ¥2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版权信息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本书特色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是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知名心灵导师、传道士、超级热销书作家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绝世灵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响力的灵性读本。连续58周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这是一部由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热销书作家李普曼博士所谱写的传世灵性经典著作。它完美协调了宗教信仰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精华,无数身心灵机构鼎力推荐。开创的新时代的新信仰,能够帮助你摆脱困境,走向内心平和的新世界。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重要的前提。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1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 连岳 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拉比。他在《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勇敢爱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爱你自己,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切实地去爱其他人。很多人因为没有适当地去爱自己,而落入情绪化宿命主义的深渊中。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切实地关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义和目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使命,便应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全能的上帝正呼召他去做一样。 ——美国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秘密。作者讲述了幸福的标准、如何掌控激情、调合个人情感、面对真实自我和对个人缺点的坦然接受。他鼓励我们接受自我和他人,认清人类的局限性。作者对人类的各种心灵力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后,他鼓励读者通过增强个体和集体的自尊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是一本发现人类精神价值的经典著作。 ——纽约读者 约瑟夫·马雷斯卡 我永远记得,挚爱的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此书。他经常说希望寻找到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宁静显然不是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任何*终得到安宁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作者的各种建议并不能保证绝对能让你获得“心灵的宁静”,但静心阅读此书必会有所裨益。我要强调一点,本书的益处很难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须慢慢体会书中的思想火花,帮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灵的黑暗。 ——耶路撒冷读者 沙龙·弗里德曼 我读的是这本书的第六版,我父亲1946年就读过了!本书的主题是永恒的,应该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头脑,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听从李普曼博士的建议,你的心灵就会获得无上的宁静!我要多买几册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假日将阅读此书的喜悦与我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想到这本书在出版五十五年之后,居然还在热销,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北卡罗来纳州读者 玛丽琳·沙梅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内容简介

灵性的觉醒,让心智走向成熟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是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知名心灵导师、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绝世灵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响力的灵性读本。作者在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回归宗教的本源,拨开信仰的迷障,与我们分享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时代观念。这种正信将启发人们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扰,重获安宁。
  本书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其主旨,在于向读者呈现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见解精要,并将新的发现与真正的灵性觉醒完美地结合起来。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前言

※※译者序
2008年春天,译者的一名学生在迷茫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让身边所有的人震惊不已。
悲痛过后,是无尽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国校园,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走上绝路,不仅终结了自我,还为周围的人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而在本该宁静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国每年自杀人数逼近30万,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而那些没有做出如此极端抉择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有多少?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精神苦闷、忧郁、灰心、沮丧的人又有多少?
物质的极大丰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压力极大的环境中。甚至连上一个好的幼儿园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更不必说每年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实乃世界罕见。好不容易大学读完,在越来越残酷的劳工市场环境中,繁忙的工作几乎不留给个人的心灵哪怕一丝歇脚的机会。
心灵的宁静!这恐怕是多数人在养家糊口、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根本无暇顾及的话题。
放缓脚步,休息一下吧。
翻开本书后,读者会发现,作者是一名犹太教的“拉比”,即犹太教的神父角色。他从宗教的观点和个人接触心理学疗法的经验出发,于1946年出版了这本书。本书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创下了占据榜首58周、连续三年上榜的记录。
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人会对这本书如此痴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人类刚刚摆脱史无前例的浩劫,历经战火洗礼的心灵布满伤痕。如何抚平伤痕?人类内心的矛盾如何解决?人性中的破坏力量如何合理加以释放?人类文明到底去向何方?这些话题迫使那一代人低下头来,扪心自问,摸索治愈心灵的道路。作者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诚然,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表面上大相径庭,但依照詹明信(FredricJameson)的理论来判断,当代中国勿宁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相杂糅的古怪混合。一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都会已然演变为现代化和财富展示的庞大景观;另一方面,广袤的内陆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挣扎于贫困线上。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变革,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巨大的贫富差异,失落的传统文化身份,激烈的社会竞争,急速的经济地位变化,金钱至上、你死我活的社会环境,让国人的心灵世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这使得这本初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书放到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
作者虽然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宗教的理念,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讲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宗教描述均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不但没有摆着宗教的架子排斥现代科学,反而敞开心胸,以宗教悲天悯人的情怀补充并支持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作者从道德心、爱自己、爱他人、恐惧、悲伤、死亡、信仰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宗教和心理学的观点,逐一为读者照亮酿成人生痛苦的各种源泉,用宗教和心理学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一个又一个死结。
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自诞生以来,在国外风靡多年,改革开放后也逐渐传进中国,到了21世纪,更是在各个领域方兴未艾。就拿校园来说,全国各级院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社会上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自己心中的苦闷。虽然心理治疗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话题,普通大众仍然有些误解,如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精神不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人能够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向心灵的永恒宁静迈进。这本书写于上世纪40年代,心理疗法对当时的美国人也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因此书中举了很多简单易懂的例子借以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空变换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作者多年以前的观点和笔法,非常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不但是一座灯塔,为读者找寻心灵的宁静指明方向,同时也富含了哲学价值。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将当代社会的变迁轨迹描绘为“拟象”、“仿真”以及符号之“内爆”的机制。景观或影像僭越了时代所承载的意义,人类的现实生活竟蜕变为某种对想象的模仿。
意义真的消退了吗?或者说,马克思、弗洛伊德与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为意义的确定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否已然被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所扼杀?这是许多近现代的心灵哲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身为犹太教拉比的作者在宗教信仰的法则体系内,为意义的迷失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可喜的是,作者并未藉宗教之名排斥科学,而是积极倡导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寻求缔合。心灵的宁静被视为一种能量或一种物质的存在,在生成、转化与陨灭中对意义进行着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匮乏、荒诞、苦恼与悔恨都成了带有积极色彩的话语,它们不但建构着人类的心灵世界,更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症结开出了一剂温婉的药方。
如前面所述,中国拥有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社会基础,但笔者(包括作者和译者)坚信人性的共同基础是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屏障的。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正面对的是与上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同样的问题——如何在这种奇异且扭曲的社会现状内为意义设定形状?如何消解传统文明面临后现代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分歧?科学与神学并不是唯一终极的路径,但势必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
在翻译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总是让译者不经意地回想起那名自杀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社会制度能够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教会人如何应对内心的灰暗和沮丧,让人学会释放压力、直面生活的挫折感,也许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寻觅内心宁静的曲折道路上贡献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对我的那位学生*好的纪念。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美国西北大学常江博士的诸多帮助;负责推广本书的傅娉女士和吴金岭老师务实、细致的工作风格亦使本人获益良多,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任海龙(译者)
※※致读者
在今天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危险世界中,竟然有人撰书描绘心灵的宁静,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更为奇怪的是,作者竟是一位犹太教的拉比,而他的民族在历史上所拥有过的和平实在少得可怜。尽管如此,我还是激起自己的勇气,无条件地放手寻觅灵魂的答案,希望能够解开欲望、动机、恐惧和梦想等种种人性中的重要谜团。
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还在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内战”,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内心已经被仇恨的强酸腐蚀得千疮百孔,这种人怎么能建设一个奉行合作与共赢的世界?如果每一个构建社会的人在经济、情感和精神上都感到极不安全,那么我们疯狂吹捧的“安全社会”就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白日梦罢了。
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力对种种困扰人类的问题进行解答,其中包括道德、爱心、恐惧、悲痛和神祗等方面。我的人生可以证明,这些答案使我的生命获益匪浅。这些*基本的问题,在任何一种社会里都普遍存在,人类只要一日没有进化为更高级的物种,就不得不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反应,会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是事实;同样,不公正的经济处境也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隐患,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社会改革家认为,只要还在被迫为了生存而搏命,且常饱受挫败之苦,那么人们就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和。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毫无疑问,树立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秩序,确实有助于平息无数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失衡。
奉行经济自由主义者和社会的激进革命派看到了这些事实,因此,他们指责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说他们的作用只是在为经济剥削这种不治之症涂抹些不痛不痒的膏药罢了,治标不治本。这些批评者的潜台词是:只要去掉经济剥削这个毒瘤,一切心灵上的问题就会彻底消失。我觉得这种看法实在是太简单化了。为了保护人们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我们当然要建立一个有尊严的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经济秩序,因为这种秩序一旦实现,人类当代文明的许多心理问题亦会随之消失。
但是,不管在哪一类社会中,人类心理的负面作用仍然会不时出现。影响人们情感的常见因素始终存在,也就是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都必须学着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冲突。在这点上,古人和今人没有什么不同。
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人们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亲子、手足、婚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面对生与死这类深刻的个人问题。无论是在莫斯科、伦敦还是纽约,每个人都要学会理解并把握好在家庭和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从容应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好斗心态,以及在遭到排挤和打击时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与一种缺乏人性、竞争残酷的社会制度相比,在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准则的社会中,人性定然会发展的更为健全。在温饱、安全和尊严的问题都能得到保障之后,对于个人来说,*为重要的事便是去寻觅那来之不易的精神财富了。
社会精英们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的人生,满怀信心地力促社会的变革。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创造心存感激。我们应该加入到他们为之战斗的队伍中去,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实现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工业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只有健全的人,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有时候一个人会因为对*亲密的人抱有负罪感而忧心忡忡,他想去爱别人,但却迷失了方向,畏畏缩缩、死板麻木,结果在外人眼中显得很冷漠;有时候一个人又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一旦亲人去世或不经意间想到自己的离去的事实,马上就会心惊肉跳、沮丧万分。许多宗教典籍只会使阅读者深感自己罪孽深重,而许多心理学图书虽然想给人带来抚慰,但却把读者说得晕头转向,误以为自己是不正常心理的病例,徒然增加了内心的不安。因为不知道怎样寻找恰当的指导,人们只好把烦恼和忧愁过多地藏在心里。
我的个人经历以及我作为犹太教神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让我得以与大众产生广泛的接触,也使我认为不妨让一个宗教人士来写一本书,以便阐述一下现代心理学在人们身上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憎恨自己和他人,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恐惧,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人生失去了信仰。在这几个问题上,本书也许会给心存疑惑的现代人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应该如何去改造自己,改善自己的个性与人际关系,并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
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向读者呈现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见解精要,向大众传达心理学给人类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启示,这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本书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将这些新发现与真正的内心领悟及人类灵魂的永恒目标结合起来,在更广泛的心灵舞台上进行开放的讨论。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目录

译者序
致读者
**章 内心的安宁
 **节 神的礼物
 第二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共同目的
第二章  道德压力下的懦夫
 **节 人是有道德感和灵魂的造物
 第二节 心理分析和忏悔
 第三节 良心的掩饰
第三章 勇敢爱自己
 **节 人们不会天生对自己好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
 第三节 因自卑而自毁
 第四节 放弃的勇气
 第五节 学会接纳自我
 第六节 你与众不同,潜力无限
第四章 爱与死的抉择
 **节 人无法只为自己而活
 第二节 仇怨隐于爱中
 第三节 为爱奉献一切
 第四节 发自内心的宽容
 第五节 真正成熟的爱
第五章 面具下的多重恐惧
 **节 恐惧机制
 第二节 何为神经性恐惧?
 第三节 愤怒、侵害和敌对
 第四节 经济恐惧——真实与虚幻
 第五节 形而上的恐惧
第六章 悲伤使人睿智
 **节 死亡与忧伤的召见
 第二节 你的悲伤可以克服
 第三节 难于宣泄的负罪感
 第四节 诚实地对待悲伤
第七章 永生的暗示
 **节 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死亡铺陈生命的舞台
 第三节 存在即是永生
 第四节 活一次足矣
第八章 神啊!你深深地吸引了我
 **节 万心归主,寰宇太平
 第二节 无信仰者
 第三节 不可知论者和无能的信徒
 第四节 神的法则
 第五节 “天启”时刻都在发生
 第六节 与神为伴
第九章 宗教和心理学的整合
 **节 相信什么?
 第二节 精神的多元化
 第三节 英雄的感召
 第四节 大胆承认你的情感
 第五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联合
鸣谢
展开全部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节选

(P003)
**节 神的礼物
想当年,在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满脑子都充斥着稀奇古怪的想法。
有一天突发奇想,便着手列了一份单子,自认囊括了世人公认的人生“快事”。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己所拥有或渴望拥有的财富列成一个单子,我的这份清单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不过,我列在纸上的,是种种红尘世俗的欲望:健康、爱情、美貌、才能、权力、财富、声望,以及其他另外一些我认为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单子写好后,我感觉十分自豪,匆忙拿给我青年时代的导师过目。他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也是我青年时代的精神楷模。我之所以这么积极的想拿给他看,是想给他留下个好印象,让他觉得我这个人兴趣广泛且聪明智慧。单子交给他后,我满怀信心地说:“这些就是一个普通人渴望追求的一切。只要能拥有这一切,就会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了。”
从这位老朋友的眼角里,能看出他由*初的饶有兴致很快转至思索状态,好在他还是坚持看了下去。“这份单子列得还不错”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每一项都很重要,先后排列的顺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轻人,我觉得你漏掉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样东西。如果没有它,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痛苦的源泉。这样一来,我认为这张单子将会成为你生命中无法承
受的一种负担。”
“那,”我非常不安地问:“单子上到底少了什么东西呢?”
只见他拿了一杆笔,在单子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把我的青春梦想一笔勾销了。随后写上了几个字:内心的安宁。
“这是神赐予他心爱子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他说,“神确实把才能和美貌赐予了许多人。而财富到底要多少才能算多呢?名声其实又有什么可贵的呢?但是,内心的安宁却是他*赞许的奖赏,这是神仁爱的*高体现。神把内心的安宁赐予凡人的时候是很小心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福享受,而其他人则穷尽一生都在等待这份礼物的从天而降,却等到头发都白了,也看不到半点影子。”
他似乎从我紧锁的眉头中看到了疑虑,继续道:“这并不是我的创见,”他解释说,“我只不过是把《圣经》的赞美诗马可?奥勒留a和道家老子的看法用简单易懂的道理说出来罢了。‘神啊,宇宙的主宰者,’每一位圣哲都曾感叹道,‘把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全部堆积在愚人的脚边吧。但求您将平和的甘露洒在我的头上。请您赐予我一份心灵的礼物,让我永远拥有宁静的心灵。’”
当时我根本想不到、也不愿意相信这位犹太教拉比导师竟然拥有如此大智大慧。但是,我在后来二十五年的个人经历和职业观察中,逐渐意识到他的说法确实有如神谕。我终于明白,内心的安宁正是神本身所特有的品质。每当人们深刻思虑自己的人生后,都希望将其视为人生旅途*终的目的地;我终于知道,尘世间的一切财富即使全部堆积起来,也不一定能够营造对等,甚至更多的心灵宁静;我也发现,即使某些人身无分文、体弱多病,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平静如水的心胸。这个发现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我*终承认,内心的安宁能将草棚茅舍变为玉阁华堂,而如果缺少了它,即便外表如宫殿般华丽,实质上也会形同牢狱。
……
(P228)
如今,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那么让我们来尝试着从自身做起,借助宗教的启示,将这些新的道德戒律铭记心中吧:
一、你不必害怕内心中的那些隐而未见的情感冲动。
二、你应该首先学会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居。
三、你要超越自己的内在焦虑,认识到你真正的能力和勇气。
四、面对悲痛,你应该咬紧牙关,不必因此而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也不要去否认心中的伤痛,更不能逃避它、绕开它,而应当挺起胸膛,感受它、接纳它,并在友人的关爱和帮助下战胜它。
五、你要永远尊重真理,领会其深意,并心怀善意地将之传达给你的同事、你年幼的孩子或其他兄弟姐妹。由此,在真理的光辉照耀下,你就能与同伴们一起找到疗治心灵和获得救赎的方法。
六、反观自己的内心,你要看到自己是否还存有孩子气的一面,是否会受此影响而做出不成熟的判断和决定;你必须抵制逃避自由、逃避成熟的冲动,将这些与你人格极不相称的负面情绪尽数抛弃;你应该拒绝对权威的盲从和依赖,不再因寻求虚假的自我安慰而受“全知全能”的父亲式偶像的奴役;你应该与兄弟姐妹们携手共建一个人人成熟、人人平等的完美国度。
七、你应该根除虚妄的怀疑心态,埋葬反复无常的任性脾气,清扫你和神之间的一切障碍,不可以因一己的情感创伤和心灵的伤口而把神当做替罪羊;你应该挣脱心灵的锁链,放开步伐向神狂奔而去,在神的面前接受真理源泉的浸礼,从神的手中接起内心的宁静,与神产生灵性的终极交融,获得永生的幸福。
……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作者简介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汉密尔顿,19岁时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后取得希伯来联合学院的博士学位。从1939年开始,他长期担任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犹太教圣殿的拉比。同时,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广播电台布道师与演讲者。他在全美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讲,拥有数百万的听众;在新英格兰六个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广播,听众也达上百万之多。
  作为全美最为知名的心灵导师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于1946年出版以后,很快独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58个星期,且连续3年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影响了无数读者的一生。
本书出版不到两年,李普曼即神秘辞世,死因至今未解。当时,本书仍然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创造了出版业的畅销奇迹。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