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全7册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3.9(5.5折) 定价  ¥4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091235
  • 条形码:9787010091235 ; 978-7-01-00912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套装共7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内容简介

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本套丛书还:《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总序
 绪论
  一 明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基本特征
  二 明代文学的分期及文化意义
 上编 明代文学的基本内容
  **章 明代诗歌概述
   **节 明诗分期诸说
   第二节 明诗演变的轨迹
   第三节 关于明诗的评价
  第二章 明代词曲概述
   **节 明词概述
   第二节 明曲概述
  第三章 明代文章 概述
   **节 明前期文章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节选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套装共7册)》包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随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明代卷》内容简介: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清代卷》内容简介:清代是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蜕生期。相比往代,清代确乎难以列举出公认的代表性文体,似乎什么文体都有成就,又似乎什幺文体都缺乏有力度的创造.让人感到清代文学缺乏特点。但这么说绝不意味着清代文学整体上缺乏创造性和艺术水准,事实上不同文学门类在清代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等值的,戏曲小说方面的成就要更高些。《宋代卷》内容简介: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堪与辉煌的唐代文学争奇斗艳的一座艺术高峰,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宋代文学不但五七言诗歌、散文、骈文等传统文举的创作成就卓然,新兴的曲子词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通俗文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话本,诸宫调和杂剧、南戏等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这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叙事而短于抒情、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井为以后的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唐五代卷》内容简介: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章。尤其是公元8世纪初到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达的时代。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三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文质相兼。刚柔并济,为唐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文学的所有形式都在唐代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达判令人仰止的高度。《辽金元卷》内容简介:辽,金、元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在文学体裁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新的体裁如诸宫调、散曲、杂剧都产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在中外文学宝库中大放异彩。原有体裁诗、词、文的创作,也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篇什,在中国文学长卷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 相关资料

下文拥炉诉肺腑时便明言:“妾知兄心旧矣,岂敢固自郑重以要君也,第恐不能终始,其如后患何?”望月对话亦然。娇“促步下阶逼生日:‘兄谓织女斜河,何在也?”’蕴涵牛女传说,而其行动亦如分煤中牵生衣拭其指污处,超出一般表兄妹关系,连申生都感突然。她后于拥炉时断然说:“异日之事,君任之;果不济,当以死谢君!”可见,她比崔莺莺更大胆,更执著,非一时冲动,图片刻欢愉,而期有始有终,想到可能的后果,并作了最坏的准备。下文“拥炉”明确了二人关系,为篇中重要情节,故于全称中特别标出。而其后波折有增无减,不只申生几度往返,即拥炉之后的寝室私会,申生欲往,为雨所阻,娇娘来就,申生酒醉,也都不一帆风顺。中间又有丁怜怜和飞红的插入,使事态更为复杂。由丁怜怜伏下帅子求婚,拆散鸳鸯,并引起下文偷鞋情节。飞红在作品中地位较特殊,甚至嵌入篇名。她原是舅舅侍婢,后成其宠妾,喜谑浪,善应对,工诗词,主动与申生接近,引起娇娘的猜忌,经申生一再解释,并指天自誓始释嫌。这也丰富了娇娘形象,体现其对爱情专一的追求。此后申生有意冷落飞红,惹其不满而作梗,致舅母察觉二人行迹。这种种描写,固然体现好事多磨,也使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更丰满。比较而言,申生形象稍弱于娇娘,其最后一次分别甚至对娇言:“勉事新君,我与子从此诀矣。”引起娇娘的不满:“兄丈夫也,堂堂五尺之躯,乃不能谋一妇人,事已至此,更委之他人,君其忍乎!”申生并非无情,而是无奈,他最后抛弃功名利禄,“甘从地下”,以生命唱出爱的悲歌,发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