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德育哲学引论

德育哲学引论

作者:张澍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8-01
所属丛书: 德育哲学研究丛书
开本: 32开 页数: 35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0(4.3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德育哲学引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70823
  • 条形码:9787500470823 ; 978-7-5004-708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德育哲学引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德育哲学”的专著,书中探索闸释了“德育哲学”的产生条件、理论根据、学科性质、多重价值和理论构架,德育的工具性本质、门的性本质和载体性本质及其关系,德育功能和价值,德育规律的特征、过程机理和德育中知、情、意、行的深层逻辑,德育知行统一观的根本原则,德育作为意识流动的特殊运作方式、“德育需求珲性”、德育效益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德育哲学引论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部专著,探索闸释了“德育哲学”的产生条件、理论根据、学科性质、多重价值和理论构架,德育的工具性本质、门的性本质和载体性本质及其关系,德育功能和价值,德育规律的特征、过程机理和德育中知、情、意、行的深层逻辑,德育知行统一观的根本原则,德育作为意识流动的特殊运作方式、“德育需求珲性”、德育效益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德育哲学引论 目录

主编前言

卷一 导论:哲学思维与德育哲学
**章 德育哲学界说和德育的前提性承诺
一 哲学与人的德l生修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育
三 德育哲学的学科定位
四 德育的前提性承诺
第二章 新时期德育思维的转换
一 什么是德育思维
二 现代大德育思维的逻辑支点
三 新时期德育思维转换的主要视角
四 德育思维与素质教育
卷二 德育本体论:德育本质的哲学研究
第三章 社会哲学视野与德育的工具性本质
一 哲学本体论思维与德育的本质形态
二 德育的社会哲学底蕴
三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德育工具理性
四 社会需求、教育普及与德性进步的互动效应
第四章 人学哲学视野与德育的目的性本质
一 当代人学哲学视野:建设人本身
二 人性及人性的弱处透析
三 德育的目的性本质
四 德育的目的性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观
五 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
第五章 文化哲学视野与德育的载体性本质
一 文化:人类精神家园特有的传导载体
二 德性:人类文化精神的灵魂
三 德育:人类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
四 德育的载体性本质
卷三 德育价值论:德育目标和功能的哲学研究
第六章 德育价值与德育目标
一 哲学价值观与德育价值论
二 德育目标的价值蕴涵
三 德育目标层次间、域分间的辩证联结
四 社会体制转型期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统一“度”
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德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
第七章 德育价值与德育功能
一 功能与价值的层递关系
二 价值观层面之德育功能的逻辑解读
三 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卷四 德育规律论:德育过程的哲学研究
第八章 德育规律解读
一 规律范畴辨析
二 德育规律界说
三 德育规律的解读路径
第九章 德育过程机理
一 哲学的过程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实质
二 德育过程的内化虾节
四 德育、智育、体育及其辩证关系
第十章 德育过程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 利益关系与德育中顺逆观念生成的极端复杂性
二 意识的至上性与德育过程的选择性
三 德育的系统培养与人的知、情、意、行整合
四 德育过程中的直觉顿悟及其效果的辐射性增益
五 意识运动中的“耗散结构”及其德育借鉴意义
卷五 德育效果论:德育知行关系的哲学研究
第十一章 德育导向
一 德育知行统一的依归:德育效果
二 德育的背景意识和对象意识
三 德育责任的深层根据
第十二章 德育中介
一 中介概念辨析
二 德育中介当前亟待研究的几种主要形式
三 德育中介亟待研究和建设
第十三章 德育效益
一 德育效益是德育生命力所在
二 德育活动质量的价值评估依归
三 德育投入与产出比值的战略视野
四 德育实效的长期性与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
后记
展开全部

德育哲学引论 节选

卷一 导论:哲学思维与德育哲学
 **章 德育哲学界说和德育的前提性承诺
  一 哲学与人的德性修养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家园里,在人的生活体验、体认深处,美好的东西之间总是贯通的,有价值的“事件”之间总是相连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也是如此。这不难理解。因为自人猿揖别,人类就跨进了追求进步的漫漫之路;而人们每一新的心得的真正获得,必有众多相关因素的观照和支撑,经过多视角、多层面的选择、运演、砥砺和筛定,才能被确证、确认下来,从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黑格尔说得对,思想现实是种种规定的综合。毛泽东讲得更为精彩,他说,人脑是一个思想加工厂。而恩格斯则深刻指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①将几位先哲的话联结起来,我们是否会获得这样的启示。人类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原本就是综合的,是没有什么“专业”、“学科”分别的,因为人们思维至上性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复杂化,专门性的认识和研究才成为必要。但是,人们的意识文化愈是分化,就愈是需要联结和统摄。因为思想的现实永远是综合的。所以科学发展史上的学科综合总是与学科分化相伴而生。其实,人类个体的思想意识发展,也只是以简约的形式重复走过了人类共同走过的沧桑之路。……

德育哲学引论 作者简介

张澍军,1950年4月生。东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求是》、《马克思丰义研究》、《教育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主要著作有:《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思想理论教育论稿》、《德育的人学承诺》、《马克思丰义研究论稿》、《马克思理论世界观形成轨迹沦要》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