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682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05.0(7.0折) 定价  ¥1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内容简介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图书出版。与众多其他图书比较,本书是与众不同且不同凡响的,诸多作者各有经历、各有视角、各有体例,是一本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自由体文集。
撰写本书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是具有国内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有些人还从政策的建言者成了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这当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激情的辩论。无论是写自己所经历的事,还是评述某一方面30年的变革,我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每一位经济学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睿智审慎的学术思考和崇高凝重的历史责任感。经济学家们不仅追溯了肇始改革的安徽小岗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巴山轮会议以及莫干山会议等标志性事件,而且着重探讨了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借鉴、三农问题、人口就业、价格机制、财税体制、金融创新、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产权制度、外贸外汇以及宏观调控等全方位的议题,读来引人入胜,百感交集。
各位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中国改革模式的理论解释,为续写中国未来发展的辉煌与奇迹,为推进中国转轨经济和世界转轨经济的研究,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目录

序一: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
序二: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
序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新挑战
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转轨中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展望
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探寻改革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农村改革与制度变迁
转轨经济学与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实践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改革战略及其选择”的回顾与检讨
邓小平与中国对外开放
中国开放三十年:增长、结构与制度变迁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随思录
转轨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
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性飞跃
中国三十年财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巨变——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简要回顾与评述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与国际视角
从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年
产权制度改革与混合经济体制的形成
解读“中国经验”与“比较优势”
三十年回眸:中国金融结构及其资源配置效率
成功实践背后的理论突破——关于建立渐进改革有效理论框架的认识
我所经历的一场“财政革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出台前后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十年
我所经历的财税改革的回忆片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打破国有部门垄断 建立政府经济管制
双轨制与价格改革
在发展的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伟大活剧
对外开放初期的贸易政策改革与思维转变
附录1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附录2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附录3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节选

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一、引言
劳动就业政策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一致形成的。计划经济国家通常排斥劳动力市场机制,而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纳入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府采用政策手段,特别是利用割裂城乡要素市场的方式,不平等地获取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或为城市居民较高生活水平提供保障的现象(Knight and Son9,1999;Anderson,1995)。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也不例外,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适应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形成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是城市排他性的全面就业制度。为了在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城市居民的就业在传统体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由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按照整体经济计划和资源配置优先序安排就业和岗位。在吸收就业的机会中,国有部门是主要的渠道,辅之以城市集体经济部门。而一旦这种就业被安置妥当,一个职工几乎就不再有机会改变就业单位,也没有被解雇和失业之虞。第二是分割城乡劳动力配置,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缺失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把城乡劳动力人为地分割开,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几乎从不发生。在这期间,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速度虽然较快,但没有像发展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以相应的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Lewis,1954)。第三是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基本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等,在户籍制度之外,进一步有效地阻碍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域上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了激励机制,形成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Yang et al.,2003)。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