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作者:刘燕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8.0(4.9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版权信息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本书特色

本项研究针对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加剧的局面,为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规避风险策略作为目标,综合运用地理学、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灾害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全面分析评价了目前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的发育规律,并根据黄河淤徙改道的自然发育规律,提出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黄河治理这一经典论题,从宏观的时空视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用翔实的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目前黄河下游存在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并据此提出为现行黄河预留后备流路作为治黄的远景战略,将黄河之害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从地域系统角度探索治黄途径的意义与必要性;构建了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各个河段的决溢风险;运用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演进模型,预演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淹没状况;建立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方法,预估了黄河下游典型位置发生决溢将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顺应黄河发育规律,确定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以规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   本书可供风险管理、灾害防治、地球科学、黄河水资源管理、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目录

前言**章 绪论**节 黄河下游面临严峻的洪水灾害威胁第二节 当前黄河治理困境与远景战略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第四节 相关研究进展本章小结第二章 黄河中下游环境特征**节 研究区概述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环境特征第三节 影响黄河下游发育的环境困子作用规律本章小结第三章 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第四章 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淹没特性分析第五章 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灾害损失与影响预估第六章 黄河下游后备流路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节选


    黄河下游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黄淮海平原是中国的心腹之区,其在我国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作为闻名于世的多泥沙河
流,黄河也是世界上*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自古就具有善淤、善
决、善徙之特点,洪水灾害十分频繁。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
中其决溢达1600余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7次。黄河下游现行河道从
1875年至1938年间两岸大堤决口达116次。
    1949年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一直高度重视,修建众多水库、河道
治理工程,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使得黄河下
游两岸大堤1958年来未曾发生过一次决溢,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然而福亦祸所伏,黄河1958年来的安澜无恙却使下游河道泥沙大量淤
积,加之两岸大堤不断加高,使下游悬河加剧;而且随着河床的不断淤积升
高,形成滩唇高、堤根低、滩面向堤根倾斜的地貌,部分河道形成“二级悬
河”。由于目前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道过洪能力不断下降,当达到
2600m3/s流量时滩区就会被淹成灾,达到3000m3/s流量时下游大堤就会出
险,而黄河下游小浪底至花园口间的无控制区百年一遇洪水为12 900m3/s;
由于小浪底水库并不能完全控制小浪底以上洪水,加之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
的影响下,我国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流域内气温及降雨变差系数增
大,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黄河一旦决口将对黄淮海平原地区
国民经济发展致以重创,甚至会打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部署。
    本项研究针对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加剧的局面,为保障社会经济健康
发展,以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规避风险策略作为目标,综合运用地理学、
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灾害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
方法,全面分析评价了目前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
的发育规律,并根据黄河淤徙改道的自然发育规律,提出后备流路作为治黄
远景战略。
    本书共六章,**章为绪论,阐明了开展本项研究的缘由,本研究的目
标、内容和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第二章为黄河中下游环境特征,系统分
析总结了黄河下游的主要环境特征及影响黄河下游发育的环境因子的作用规
律;第三章为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险评价,主要是建立黄河下游悬河决溢风
 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不同洪水情景下、不同
空间位置的决溢风险;第四章为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淹没特性分析,主要是建
立了决溢洪水的演进模型,模拟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淹没状况;第五章为
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灾害损失与影响预估,构建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
预估技术和方法,预估了典型洪水情景下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及其影响;第
六章为黄河下游后备流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发育规律,以行河*优为原
则,采用基于GIS的数学模型对黄河下游地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黄河下
游的*优后备流路方案。本项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编写科研报告2份,出版专著1部。
    本项研究是课题组成员从2002年开始通力合作历经三年完成的研究成
果。刘燕华提出了本项研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刘燕华、康相武、吴绍
洪、杨勤业、戴尔阜设计了本项研究的总体研究方案和本书的总体框架,吴
绍洪、康相武统筹负责研究方案的具体执行。各部分研究工作和章节撰写完
成情况如下:
    刘燕华、康相武、戴尔阜完成本研究总体思想和**章的撰写工作;
    吴绍洪、杨勤业、马欣完成黄河下游发育规律研究和第二章的撰写
工作;
    夏富强、马欣完成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部分的具体研究和第三章的撰
写工作;
    杨佩国、夏富强、杨思全完成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淹没特性分析部分的具
体研究和第四章的撰写工作;
    康相武、杨佩国、杨思全完成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损失与影响预估的具体
研究和第五章的撰写工作,刘自强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
    马欣、康相武完成黄河下游后备流路的具体研究和第六章的撰写工作;
    全书由康相武统稿,由刘燕华、吴绍洪审定。
    在开展本项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在学术上的不吝赐教和
热情帮助,对本项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助益很多,他们是科技部社会发展司
孙洪副司长,资源环境处沈建中处长、吕学都处长、延吉生处长,科技部基
础司周文能处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傅小锋处长;黄河水利委员会
刘晓燕副总工、徐福龄先生、胡一三总工,国科局张建中处长,防办减灾处
黄淑阁处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毋光荣总工、刘金勇处
长、戴祺祥总工、张晓玉工程师、丁大发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
息中心王清斋处长、林来照总工、赵淑饶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源研究所的陆中臣研究员、李秀彬研究员、张镱锂研究员、周成虎研究员、
金凤君研究员、许炯心研究员、李荣生研究员、尤联元研究员、池天河研究
员;国家地震局李飞鸣处长,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所长、陈连
旺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天津**形变
观测中心杨国华研究员、王若柏研究员;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孙承志处
长,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吴剑锋处长、吴茜冰女士;水利部水利科技推广
中心张金宏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力学研究所吴一红所长、王晓松博
士,防洪减灾所陆吉康总工、程晓陶所长、丁留谦副所长、万洪涛博士、李
娜博士;河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新乡水环分院皇甫行丰副院长;中山大学陈
建耀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李志忠教授;新疆大学李晓东教授;河南省统计局
姚琨璞处长、罗勤礼处长;DHI公司中国分部王菲霞女士等。在黄河下游
实地考察时,国家防总综合处侯英杰处长,黄河水利委员会防办张希玉工程
师,河南河务局邙金局王东月副局长、开封河务局王松鹤局长,山东菏泽河
务局付帮勤总工、东平湖河务局谢军局长、济南河务局王军处长、贾明永主
任、河口河务局程天文总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研发部关晓东处长、胜
利油田科技处陈建平处长、胡重浩总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郑远长处长给予
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全体作者对所有给予帮助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及治理途径研究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因素
众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
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8月干北京

 



黄河下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作者简介

p>刘燕华  1 950年生,北京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
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国际
IGBP/HDP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规划委员会委员、联合国
UNDP/UNEP减灾与遥感/GIS项目顾问等。1995年9月至1 997年5月任中
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1 981年以来长期从事区域发展及环境整治等领域的研
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防灾减灾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土地
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成就。从1 997年开始主要从事国家农业和
社会发展科技政策及项目的管理工作,继续从事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整治、农业、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科学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西藏拉萨地区高地
农业系统)》、《(从贫困到可持续山地农业的变革)》、《(山地农业中农民的发展策
略)》等论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
康相武  1975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
境整治及科技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曾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
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土地沙漠化、水
土流失、洪水灾害.景观生态、科技发展战略等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工
作并有所著述.发表论文近20篇。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多项。
吴绍洪  1 961年出生于广东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 982年
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
地理学综合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陆地表层综合地
域系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承担和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科技支撑(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面上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