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作者:熊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7.0(5.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版权信息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内容简介

中国产权市场的独特性,在于每一项重大的国有产权交易都备受关注,几乎都伴随着是否有权力寻租、暗箱操作、内幕交易或资产流失的疑虑,类似的疑虑累积起来,又进一步引发了对改革的合理性的质疑。同时,国有企业牵涉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与失业,牵涉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涉及关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德评判,因而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产权通过产权市场公开进行转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产权该不该卖、谁来决定卖还是不卖、怎么卖、卖给谁、卖什么价的问题。虽然还有一些诸如既得利益者干扰、出价*高者未必*优、并购的隐秘性和“见光死”等问题没有一个标准解决方案,但总体上来说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得到了规范,国有资产在有序流转过程中实现了保值增值。
作者2002年投身产权市场,主持北交所多年,是产权市场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在书中深入分析了中国产权市场“3号令”执行前后的变化.讲述了产权市场的曲折故事。从产权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索了产权市场与多元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积极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的广大读者来说,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目录


产权市场:中国创造——写在前面
背景篇 产权市场——在服务国有资产流转中成长
**章 公有资产流转: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一、公有资产——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二、流水不腐——公有产权必须流转起来
三、经验共享——世界各国公有产权流转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 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
一、盘盘家底——中国国有资产概况
二、艰辛之旅——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调整
三、流动重组——国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实现路径
四、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离不开产权市场的支撑
第三章 产权市场:十年磨剑迎接国资进场
一、产权、产权交易机构与产权市场
二、种子萌芽——产权市场的产生
三、百花齐放——产权市场发展的冒进与沉浮
四、技术交易——推动产权市场再度崛起
五、迎接国资入场——产权市场有备而来
现实篇 千日回首——三年实践喜结硕果
第四章 规范交易: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势在必行
一、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的政策性文件的出台
二、规范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理论假设
三、地方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实践为出台政策积累了经验
四、3号令应运而生
五、国有产权转让为什么要到市场上公开进行
六、为什么选择产权市场
第五章 公开与竞争:从产权市场的角度解读3号令
一、3号令及其配套文件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的主要内容
二、3号令出台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千日回首:国资进场三年实践喜结硕果
一、建立起规范的国有产权交易制度体系
二、形成了完整的产权市场架构
三、产权市场的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四、国有产权交易与产权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五、产权市场——规范公有产权处置的一项国际性贡献
六、3号令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未来篇 创新发展——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共舞
第七章 创新发展:产权市场永恒的主题
一、产权市场的创新三维度
二、完善功能——做一个好“红娘”
三、产品与服务创新——建成多品种的资本市场基础平台
四、制度创新——实现资本市场的本质功能
五、组织创新——激发产权交易机构生命活力
六、走出国门——打造跨国并购的绿色通道
七、交易方式创新——提升发现价格的能力
第八章 风险防范:产权市场规范发展的保障
一、风险防范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
二、产权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社会背景
三、产权市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尝试
四、产权市场风险防范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五、产权交易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问题
第九章 产权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共舞
一、漫谈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浅议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三、设想产权市场在资本市场中的定位
四、关于产权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节选

**章 公有资产流转: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转让,在全世界都是滋生腐败的土壤。”——约翰·兰斯多夫,透明国际组织腐败指数总负责人
早在24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做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论述,他的话像一粒火种,埋入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继孔子之后的一百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将“公有制”这种政体模式赋予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在西方人眼里,它为世人打开了一扇投射曙光的窗,借着这光壳,人们看清楚了太阳升起的方向。
此后过了两百年,中国的汉武帝为了解决对匈奴战争中的财力不足问题,采纳了桑弘羊提议的“盐铁官卖”和“平准均输”政策,于是“国家垄断”和“宏观调控”在经济中的威力开始显现,国库逐渐变得充足,*后的结果,就是那个历史上曾经*剽悍的民族*终被打出了中国版图。
时光飞逝,两千年过去了,“理想国”在经历了“乌托邦”式的狂想后开始发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将“公有制”从理想变为了现实;与此同时,西方诸国却正在被那只“看不见的手”搅得苦不堪言,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理念让各国政府变得软弱无力。终于,凯恩斯出场了,他举起政府干预的利剑,如同当年的桑弘羊一样,把资本主义经济从衰退大潮中解救出来。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伤痕累累,而起步不久的苏联经济却在“公有制”的国家机器催动下一路高歌。在榜样的鼓舞下,西方国家也开始为自己打造起公有企业的战车。但凡事总有两面,公有经济在大显身手之后,它的另一面暴露出来:腐败、效率低、官僚主义乃至“滞胀”等顽症让各国头痛不已,产权改革成为各国共识。公有产权以并购、重组、租赁等方式流转成为国际性课题。
截止到本世纪初,公有产权流转的效果都不尽理想。苏联等国家采取的在一夜之间将国有资产打碎分净的“休克疗法”,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产业寡头迅速崛起,引起社会各方的严重不安,以至于今天的普京政府还不得不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而德国、英国、法国等市场经济国家由少数官员主导国有产权私有化,出现了私有化部门官员频繁落马、丑闻不断,引起政敌攻击、民众不满的情况。应该说,公有产权如何流转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尚未破解的难题。
  引子
 2005年8月3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一个国有企业并购案的出现而变得不平常起来。
就在这一天,福建省*大的啤酒企业一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项目在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要约竞价转让39.48%的国有股权,面向全球寻觅战略合作伙伴,而且对竞购方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入场竞购门槛——竞买方应是从事啤酒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应在人民币70亿元以上,并且在全球啤酒生产与销售的总收入应在人民币400亿元以上,拥有充足可动用的流动资金、无资金链断裂风险等。
雪津啤酒成立于1986年,从2000年起,产销量以每年超10万吨的速度增长,并于2002年兼并福建三明日月星啤酒有限公司,2005年投资建成年产10万吨的雪津啤酒(南昌)有限公司,迈出了挺进全国市场的实质性一步,实现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再到资本经营的跳跃式发展,发展势头强劲,人均创税利和吨酒税收均名列全国前茅。
这么好的一个啤酒企业,要面向全球公开转让其国有股权,不仅引发了国际啤酒业巨头的争夺大战,也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
国际啤酒业巨头的关注和参与好理解:因为中国啤酒市场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且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而欧美发达国家啤酒市场的增幅只有1%~2%。中国啤酒市场这样的增长速度,让各方啤酒巨头在中国市场掀起了并购与扩张潮是很正常的,雪津啤酒引发国际啤酒业巨头的争夺大战也是预料中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企业并购案,为什么会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
这种关注,绝不仅仅是因为卖一家啤酒企业,或是参与竞买条件的苛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卖的是国有股权,是全国13亿人民的公有资产。面对这样一个股权买卖行为,人们不由得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个问题是国有股权该不该卖。企业是好企业,发展势头正猛,为什么要卖?
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决定卖还是不卖,由谁来卖。雪津啤酒是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股权是由全民委托政府作为代理机构持有,理论上说,这个买卖决定应该有13亿人的参与。可是,13亿人来决定,首先是不可操作的;其次,即便可以操作成本也太高了。谁来决定卖还是不卖,谁来卖,这的确是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卖。有人决定卖了,也有人来买了,这时候到底怎么卖?私下里卖,还是公开卖?过去,中国的做法是政府定价;其他国家的大多数做法是在评估的基础上,组成一个组织来决定,但是效率非常低,争论非常大。到底怎么卖才合适?
第四个问题是卖给谁。是卖给福建人,还是卖给上海人?是卖给中国人,还是卖给外国人?13亿人都是股东,都有买的权利,如果不解决这13亿人的知情权和优先受让权的问题,等卖完了,这13亿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站出来指责说:“你为什么不卖给我,我愿意多出10元钱甚至多出10个亿。”那时候该怎么办?
*后一个问题也是*关键的问题:卖什么价,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过去是国有,是13亿人的,肉烂在锅里了,大家都无所谓。现在要卖出去,卖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具体的法人,大家就会关心卖多少值不值,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怎么防范国有股权买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都是极其困难的。这些问题集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世界性难题,题目就叫做公有资产流转。
  一、公有资产——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有人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缓慢归罪于作为公有资产的国有企业运作模式的低效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公有资产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它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只是规模大小、所占比例和所处地位不同而已。
1.关于公有资产及公有产权
公有资产,是指国家和集体以各种形式投资和收益形成的财产,以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认定的其他公有财产和财产权利。国有资产又称国家所有者权益,是公有资产的重要形式。
目前,经济学界对公有产权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的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公有产权,是相对于私有产权而言的,是指基于财产的公共占有而获得的一些权利结构安排。与之相对应的私有产权,则是指那些能有效排除其他使用者,并且这个产权涉及的财产或物品完全依靠的是私人的自主供给的产权。
简单地说,当将产权权利界定给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并且排除了共同体以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时,那么这种产权就表现为公有产权。
和私有产权相比,公有产权有其特别的含义。首先,在公有产权条件下,每个成员对全部财产拥有完全重合的权利,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个人权利的大小取决于其拥有财产的多寡;其次,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成员的决定都将影响全体成员的利益,因而具有完整的不可分性;再次,在公有产权条件下,单个成员无权做出财产的转让或者出售决定,否则将会直接损害全体成员的利益。
国有产权和集体产权都是公共产权的一种形式:当把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界定给国家,然后再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时,产权则表现为国有产权;同理,如果权力界定给集体,则表现为集体产权。
公有资产涉及的产权关系显然是一种公有产权。本书所论述的就是基于公有资产管理、处置等发生的公有产权关系。
2.公有资产在大多数国家占有相当的比重
以私有产权为主要特征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起源于“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英国发起的**次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并在美国被完整移植,在促进美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29年*先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全球,自由化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所不能克服的弊端暴露无遗,自由化市场经济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同一时期,在资本主义国家饱受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经济倒退的折磨的同时,实行计划经济并开始顺利实施**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却安享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顺利推进的空前繁荣。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苏联,开始反思纯自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战争结束后。如何医治战争创伤、振兴经济和维持稳定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经济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于是开始大行其道。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通过制定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来间接干预经济运行与经济活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干预和校正,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只“看得见的手”不仅包括财政措施和金融措施,也包括发展必要的公有经济成分。
  这个理论在大多数国家得到应用。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积极推进“国有化”运动,通过直接投资兴办、购买或没收以及国家持股参与等形式建立国有企业,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规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体系。世界银行统计结果显示,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已达10%,占全球总资本的份额达到了35%。即便是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热潮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仍在7%左右。
  在法国,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达到4300多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投资额占工业企业投资额的比重达30%,职工人数占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23%,国有经济垄断着煤炭、电力、铁路、航空等十几个行业。
  在瑞典,59家国有企业占全国GDP的7%,占总就业人数的5%。
  在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拥有20家大型“与政府有联系”的企业的股份,占新加坡GDP的12%,其中有12家企业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约占市值的20%。
在新西兰,16家国有企业的产值约占GDP的12%。
在韩国,国有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到60%,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已成为韩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物质基础。
在日本,从明治政府时期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制定了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的合并构想,通过政府的介入建立了大型国有企业,加强了国际竞争力。
即便是在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杰出代表的美国,政府创办的国有企业和官私合营企业,以及国家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资等,也占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相当比例。
由此可见,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存在着相当比例的公有资产。公有资产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3.公有资产的存在不是偶然现象
公有资产和公有产权的存在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有产权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明显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公有产权是医治“市场失灵”的良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通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公有产权的管理,提高公有资产的效率也是完全可行的。
尽管公有产权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的存在仍然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除了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干预外,还必须要有公有产权来给予弥补,以确保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所谓市场失灵,是相对市场效率而言的,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的或缺乏效率的,尤其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尤为突出:
**个是“垄断”。当某一个行业在产量上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这时出于对规模效益的追逐就会出现垄断。19世纪后半叶,随着**次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美国经济集中与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洛克菲勒通过对30多家炼油厂的收购和兼并,组建了美国历史上**家也是世界上**家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随后,在制糖、烟草、煤炭、铝业、钢铁、屠宰、酿酒等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托拉斯组织。到了20世纪上半叶,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美孚石油公司甚至控制了全美石油市场的90%。这些超级托拉斯组织为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原料来源、划分销售市场、限定产品价格,不断挤垮或兼并中小企业,严重地损害了中小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市场经济国家所积极倡导的自由竞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迫使罗斯福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采取强硬手段把美孚石油等一批寡头托拉斯集团进行强制拆分。
第二个是“信息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双方都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对等也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个是“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
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和经济波动两个方面。市场经济即使是有效率的,也不可能完全兼顾社会公平。公平和效率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旦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也就失去了效率。自发过度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这就是所说的“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不可避免,决定了一个国家要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通过政府介入或干预的方式来予以调整,而这种介入或干预除了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以外,还必须有一个更为直接有效的载体,公有产权正是*合适的载体,这就为公有产权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作者简介

熊焰,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党总支书记,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轮值主席,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亚杰商会常务理事,百人会常务理事。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团委书记、副教授,哈工大海特经贸公司总经理,团中央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主任,中关村百校信息园公司总裁,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2002年投身产权市场,受政府部门委托,策划组建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并被任命为总裁,从此致力于产权市场实践和探索,并深乐其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