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杏坛春秋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9(5.5折) 定价  ¥12.6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杏坛春秋 版权信息

  • ISBN:7205038553
  • 条形码:9787205038557 ; 978-7-205-03855-7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杏坛春秋 内容简介


片断:
“臣闻朋党之害,经常始于民间草野,而逐渐波及
到朝廷,在民间若有很多团伙,而服官者必有拉帮结
派之弊。如明朝末年的仕途,分立门户,意见横生。当
时结社成风,士子若狂,如复社之类,凡一盟会动不
动多达数千人。他们互相标榜,缙绅大夫也想多结交
人,广树声援。朝野之间,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作打
算,于是排挤报复之端出现,导致国事荒废。我皇上
吸取前车之鉴,特渝臣子应当砥砺品行,奉法尽职,不
可因事疑揣,开党争的恶习。如明末群臣,背公为私,
党同伐异。皇上英明的旨意,是用来推展公忠之益,堵
塞勾结之路,大小臣工,谁敢不洗涤肺肠,恪修职业,
不负皇上的关怀,我认为拔本塞源之道,在于严禁社
盟。如果社盟之陋习未除,则不能解党争。我听说社
盟之习,到处都有,而江南之苏州、松江,浙江之杭
嘉湖尤其严重,大概刚开始的想法是好名,而在实际
上是拉帮结派,于是家称社长,人号盟翁,对鬼神发
誓定交,吟诗作赋以追求名声,刻姓氏则盈千累百,订
宴会则没完没了。大抵涉笔成文,便相争夸,若片言
不合,不惜反目为仇。既有了彼此之见,朋比之念更
切,相习成风,渐不可长。又有不肖之徒,粉饰虚名,
结交官员,把持衙门,干预公事,这就是为什么士风
日坏,人心不正的原因了。……皇上禁止盟社的功令
不是不明肃,就怕学臣视为故套,士子积习难改,若
不力行严禁,何以防渐杜微。请敕该部再为申严行该
学道,实心奉行,约束士子,不得妄立社名,其书信
往来,也不许仍用社盟字样,违者治罪。如果学臣奉
行不力,就让科道纠参,一并处治,则陋习可除而朋
党之根立破,朝廷大公主正之意,于此可见。”
疏上以后,果然得到顺治的赞赏,从此社盟之事
再也不敢公开进行。可是要禁锢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
灵谈何容易,黄宗羲及他的同道发起的讲经会就是对
清初书院政策的一大反动。

杏坛春秋杏坛春秋 前言


总序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后一个王朝。如从公
元1636年满族领袖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创立
大清政权算起,中经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
成为取代明朝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到公元1911年被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推翻,前后共经历了267年,
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之一。
清代从勃兴、繁荣到衰亡的进程中,曾创造出中
国封建社会其他王朝未曾有过的辉煌业绩,无论是百
年的康乾盛世,灿烂的文化成就,民族关系的处理,还
是辽阔版图的奠定,都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
国。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富有内蕴的精神资源,在
国内哺育了人口众多的华夏民族,在国外,文明远播,
给周围国家与人民以深远的影响。
清代社会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历史课
题,它的优秀成就可以激励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
它的沉痛教训,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清史研究领域中,社会文化课题近年来受到中外
学者的关注,说明研究领域迅速地扩大,适应了当前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回顾清代社会,文化成就是相当可观的。许多问
题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
清代社会文化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重
新认识,使我们看到一大批学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
成果,居于当时的世界学术前列。这种丰富多彩的文
化成果,构成了清代社会文化的主体。虽然到了鸦片
战争之后,外国殖民者的侵入,打开了封闭过久的国
门,使清代社会文化中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局面,但
它根源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内核,仍然是
启肇新时代文化的基石,两者的联系密不可分,也是
割不断的。
探讨清代社会文化时,使人明显地感觉到有两大
特色始终贯穿在全部内容中,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集大成性和两次文化大冲撞。这不同于其他封建朝
代的两大特色,正是构成清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线索,它
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清代社会文化的面貌。之
所以如此,我们认为: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王朝,历史
和时代赋予它对封建文化进行总结的使命,它完成了
这个重大使命。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是数千年延续发展的历史结
晶。这种漫长的发展历程,使社会文化深深扎入中华
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加上历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和精心
浇灌,使这棵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种长
期文化创作的代代沉积,使有清一代学人有幸在高于
其他朝代先哲的起点上,开创自己的文化业绩,而且
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先哲,达到文化新的制高点。这种
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集大成性,另一方面又表现
出它新的活力和创造性。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清朝
统治者在前期(指鸦片战争前)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固
然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基本符合国情,
顺乎时代潮流的,加上较为稳定的社会、繁荣的经济、
济济的人才,更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致
使清代的社会文化,在某些重要领域达到了中国封建
社会文化的顶峰。
第二,有清一代两次文化大冲撞,对清代社会文
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次文化大冲撞发生在清初。公元1644年清朝
定鼎北京,标志少数民族满族成了中华民族中的统治
者。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带来的是满族文化,但
它却陷入了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由于清初
满族统治集团为取代明朝在各方面做了充分准备,所
以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冲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采取了保持自己以“国语骑射”为特色的满族文化作
为回应。同时,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
汉族传统文化。这是一种高于满族文化的文化,从而
化消了满汉文化相互接受的心理隔阂,积极地促进满
汉文化的融合,其结果不仅迅速地提高了满族文化,甚
至产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并取得
了与汉族学者文人并驾齐驱的学术地位。同时,由于
满文化为汉文化注入了生机,使一度低迷、空幻的汉
文化出现了复苏的局面,传统的封建文化有了新出路,
再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清初满汉文化的大冲撞,使
清代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还应该指出,
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清代前期政治、经济多民
族性综合发展的反映。因此,文化巨人辈出、学术成
果耀人眼目,在许多方面取得超越前人的文化成果,这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中西文化大冲撞发生在清末。这次文化大
冲撞较**次满汉文化大冲撞,情况更加复杂,范围
更加广泛,内容也更趋深化。这是清末社会政治、经
济复杂性的直接反映,这是时代所带来的。清末国势
已走上了下坡路,统治集团政治上更趋于因循保守,不
思进取,在主观上无力回应来自西方文化的大冲撞。可
是西学东渐的趋势和它对封建文化的大冲撞,随着国
门的打开,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了。从积极意义上说,
西学唤醒了一批先觉者,哺育了一代用新思维看待事
物的先行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消极作用
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糟粕与封建文化中的糟粕相结
合,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文化,严
重地毒害了中国人民,阻碍中国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
这种后果并没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全部消失,这也是
清朝社会留下的一种祸患。
清朝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但它离我们今天并不
遥远。研究清代社会,剖析文化课题,不仅是正确总
结历史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需要。
以出版清史学术著作蜚声中外的辽宁出版界,多
年来出版了一大批清史著作,有力地推动了清史研究
和教学工作,受到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很高赞誉。多年
来,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在大力支持清史出版工作中,做
出很大成绩,继推出“清史研究丛书”、《清代全史》等
清史著作后,如今又策划、主持编辑出版“清代社会
文化丛书”,使辽宁清史出版扩大了范围,进入新阶段。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是一部综合反映清代社会文
化的大型通俗学术丛书。丛书采取分门别类、专题论
述的办法,从不同角度介绍清代社会文化。首辑编辑
出版30册。以思想、文艺、科教、史地、典制、风俗
等6卷来展示清代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使读者对清
代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明确、深入的了解。
丛书的撰著者是对清代社会文化有研究、有成果
的学者,他们积极支持了这项文化工作,其精神令人
感动。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联合出版这套丛
书,开辟了丛书合作出版的新途径。
我们应邀组织这套丛书的编写,是想为当前文化
事业做一件实事,但限于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加之
时间不够宽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值此丛书即将与
广大读者见面之际,诚恳欢迎读者和方家提出宝贵的
意见,以促使我们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而且做得
更好。
编辑委员会
1997年5月

杏坛春秋 目录


目录
总序
引言
一夷夏之争:书院与满汉文化冲突
二清初知识阶层的不合作运动
三讲经会
四汤斌与绘川书院
五李颙与关中书院
六颜元与“习行”书院
七民间的讲会
八“朕梦寐中亦无此幻境”
九塾讲
十书院与汉学
十一书院与今文经学
十二钱大昕与紫阳书院
十三卢文弨与紫阳书院
十四岳麓书院兴衰
十五八旗与书院
十六科举与书院
十七诂经精舍
十八学海堂
十九康有为与万木草堂
二十格致书院
二十一味经书院
二十二求是书院
二十三张之洞与两湖书院
二十四时务学堂
二十五书院改学堂
展开全部

杏坛春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锐,1968年生,湖北巴
东县人,博士。现为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
员。著有《钱玄同评传》(百
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曾与刘宝才教授编辑注释《文
史英华·诸子卷》(湖南出版
社,1993年)。另有论文《中
国山文化通论》、《仪征刘氏
春秋学研究》等多篇。主要研
究中国思想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