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1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63.0(5.7折) 定价  ¥2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674966
  • 条形码:9787513674966 ; 978-7-5136-7496-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内容简介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塑造了独到的东方性格。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年轻一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时尚城市里,茶文化的存在意义将给人们带来新的冲击。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从茶树的起源、茶树种类、中国茶文化、饮茶健康、茶艺茶道等多方面,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介绍,打开现代人对茶的全面认知。 这是一部融学术性、史料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的专著,适合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茶文化学习者阅读。 在“新国潮”中,让我们共享这一场关于“茶”的盛宴。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目录

目录
**章 茶树的分类
**节 茶树植物及其分类方式 002
一、乔木型 004
二、小乔木型 004
三、灌木型 004
四、按叶片大小分类 005
五、按进化选择方式分类 005
六、按栽培方式分类 006
七、按繁殖方式分类 006
第二节 茶树植物的系统分类 006
第三节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009
一、普洱市简介 00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 010
三、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 012
四、国家茶树品种资源考察 015
五、野生大茶树或古茶树的考察和论证活动 018
第四节 茶树种质资源 024
第五节 野生型茶树种质资源 024
一、景东县 024
二、镇沅县 031
三、景谷县 034
四、宁洱县 036
五、墨江县038
六、江城县040
七、澜沧县 041
八、西盟县 046
九、孟连县 048
第六节 栽培型茶树种质资源 050
一、景东县 050
二、镇沅县057
三、景谷县 062
四、宁洱县 067
五、墨江县 070
六、思茅区 076
七、江城县 078
八、澜沧县081
九、西盟县 090
十、孟连县091
第七节 过渡型茶树 093
第八节 野生茶树居群 102
一、无量山居群 102
二、哀牢山居群 103 三、镇沅无量山支系居群 103
四、牛角尖山居群 103
五、羊神庙大山居群103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六、芦山居群 104
七、苏家山曼竜山居群 104
八、宁洱、景谷无量山支系居群 104
九、板山居群 104
十、大石房后山居群 105
十一、大尖山居群 105
十二、帕岭、马打死、大空树、蚌潭居群 105
十三、大黑山居群 105
十四、龙潭居群 105
十五、翁嘎科居群 106
十六、佛殿山城子水库居群 106
十七、拉斯陇居群 106
十八、野牛山居群 106
十九、腊福大黑山居群 106
第九节 古茶山 107
一、老仓福德古茶山 107
二、金鼎古茶山 108
三、漫湾古茶山 108
四、御笔古茶山 108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108
六、振太古茶山 109
七、老乌山古茶山 109
八、田坝古茶山 109
九、勐大古茶山 109
十、马邓古茶山110
十一、文山古茶山 110
十二、秧塔古茶山 110
十三、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111
十四、联合龙塘古茶山 111
十五、团结古茶山 111
十六、须立贡茶古茶山 111
十七、龙坝古茶山 111
十八、通关古茶山 112
十九、坝溜古茶山112
二十、迷帝贡茶古茶山 112
二十一、景星豪门古茶山 112
二十二、困鹿山古茶山 113
二十三、国庆古茶山113
二十四、文东古茶山113
二十五、景迈古茶山 114
第十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 115
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116
二、和谐的古村落 117
三、丰富的茶文化 117
四、突出的遗产价值 117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第二章 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节 走进茶的国度——中国茶的起源 122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122
二、茶与历史名人 126
第二节 中国茶独特的制作工艺 140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40
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140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141
第三节 普洱茶文化与“世界茶源” 141
一、普洱茶文化 142
二、普洱茶贡品 155
三、茶马古道 163
四、普洱茶诗词 166
第三章 普洱茶的医学保健
**节 古籍中记载的普洱茶保健 170
第二节 古时就称茶为“万病之药” 171
第三节 现代科学研究普洱茶物质 174
第四节 现代科学研究普洱茶的保健功能 176
第四章 茶道与茶艺
**节 茶道起源 204
一、中国是世界茶道的发源地 204
二、中国茶道简介 204
第二节 茶道相关人物 206
二、与皇帝斗茶——梅妃(723—756年)207
一、饮茶得道——皎然(生卒年不详) 207
三、“茶圣”——陆羽(约733—约804年)207
四、中国首位女茶艺师——李冶(约730—784年)208
五、“茶有十德”——刘贞亮(?—813年) 208
六、唐代写茶诗*多的诗人——白居易(772—846年)209
七、“吃茶去”——赵州禅师(778—897年) 209
八、日本煎茶道始祖——“茶仙”卢仝(约795—835年)210
九、茶器师——皮日休(约838—约883年) 210
十、“小龙团”茶创始人——让建茶名垂天下——蔡襄(1012—1067年)210
十一、茶艺大师——苏轼(1037—1101年)211
十二、《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 211
十三、饮茶助学——李清照(1084—1155年) 212
十四、宋代写茶诗*多的人——杨万里(1127—1206年) 212
十五、有仙气的爱茶人——明朝**代宁王——朱权(1378—1448年) 213
十六、煎茶、点茶高度概括——钱椿年(生卒年不详) 213
十七、烹试、品饮之茶道——许次纾(1549—约1604年) 213
十八、用壶泡茶——张源(明?—?) 214
十九、自创江南**名茶——张岱(1597—约1689年) 215
二十、用茶换聊斋故事——蒲松龄(1640—1715年) 215
二十一、“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1686—1759年) 215
二十二、“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1711—1799年) 215
二十三、108岁茶寿的——张天福(1910—2017年) 216
二十四、“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年) 216
二十五、中国茶树栽培学科奠基人——庄晚芳(1908—1996年) 217
第三节 茶道与儒释道三家 217
一、茶道与儒家 217
二、茶道与佛家 219
三、茶道与道家 220
第四节 日本茶道 221
一、日本茶树起源 221
二、日本茶道起源及发展阶段 221
三、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226
第五节 韩国茶道 227
一、韩国茶树起源 227
二、韩国茶道起源及发展阶段 227
三、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229
第六节 茶艺概述 230
一、茶席布置 230
二、茶席设计概念231
三、茶席设计的构成要素231
第七节 茶 具 234
第八节 茶叶冲泡流程(以普洱茶为例) 236
一、冲泡流程 236
二、操作要点 236
第九节 茶 礼 241
一、茶艺人员的仪表仪态要求 241
二、行茶礼仪 242
三、敬茶礼仪 243
四、品茶礼仪 244
第十节 茶事活动 245
一、如何选定主题 245
二、环境的选择 245
三、茶会人员 245
四、茶席的风格 245
第十一节 茶艺培训 246
一、茶艺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246
二、茶艺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46
第十二节 宣传茶文化 249
目录
**章 茶树的分类
**节 茶树植物及其分类方式 002
一、乔木型 004
二、小乔木型 004
三、灌木型 004
四、按叶片大小分类 005
五、按进化选择方式分类 005
六、按栽培方式分类 006
七、按繁殖方式分类 006
第二节 茶树植物的系统分类 006
第三节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009
一、普洱市简介 00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 010
三、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 012
四、国家茶树品种资源考察 015
五、野生大茶树或古茶树的考察和论证活动 018
第四节 茶树种质资源 024
第五节 野生型茶树种质资源 024
一、景东县 024
二、镇沅县 031
三、景谷县 034
四、宁洱县 036
五、墨江县038
六、江城县040
七、澜沧县 041
八、西盟县 046
九、孟连县 048
第六节 栽培型茶树种质资源 050
一、景东县 050
二、镇沅县057
三、景谷县 062
四、宁洱县 067
五、墨江县 070
六、思茅区 076
七、江城县 078
八、澜沧县081
九、西盟县 090
十、孟连县091
第七节 过渡型茶树 093
第八节 野生茶树居群 102
一、无量山居群 102
二、哀牢山居群 103 三、镇沅无量山支系居群 103
四、牛角尖山居群 103
五、羊神庙大山居群103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六、芦山居群 104
七、苏家山曼竜山居群 104
八、宁洱、景谷无量山支系居群 104
九、板山居群 104
十、大石房后山居群 105
十一、大尖山居群 105
十二、帕岭、马打死、大空树、蚌潭居群 105
十三、大黑山居群 105
十四、龙潭居群 105
十五、翁嘎科居群 106
十六、佛殿山城子水库居群 106
十七、拉斯陇居群 106
十八、野牛山居群 106
十九、腊福大黑山居群 106
第九节 古茶山 107
一、老仓福德古茶山 107
二、金鼎古茶山 108
三、漫湾古茶山 108
四、御笔古茶山 108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108
六、振太古茶山 109
七、老乌山古茶山 109
八、田坝古茶山 109
九、勐大古茶山 109
十、马邓古茶山110
十一、文山古茶山 110
十二、秧塔古茶山 110
十三、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111
十四、联合龙塘古茶山 111
十五、团结古茶山 111
十六、须立贡茶古茶山 111
十七、龙坝古茶山 111
十八、通关古茶山 112
十九、坝溜古茶山112
二十、迷帝贡茶古茶山 112
二十一、景星豪门古茶山 112
二十二、困鹿山古茶山 113
二十三、国庆古茶山113
二十四、文东古茶山113
二十五、景迈古茶山 114
第十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 115
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116
二、和谐的古村落 117
三、丰富的茶文化 117
四、突出的遗产价值 117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第二章 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节 走进茶的国度——中国茶的起源 122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122
二、茶与历史名人 126
第二节 中国茶独特的制作工艺 140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40
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140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141
第三节 普洱茶文化与“世界茶源” 141
一、普洱茶文化 142
二、普洱茶贡品 155
三、茶马古道 163
四、普洱茶诗词 166
第三章 普洱茶的医学保健
**节 古籍中记载的普洱茶保健 170
第二节 古时就称茶为“万病之药” 171
第三节 现代科学研究普洱茶物质 174
第四节 现代科学研究普洱茶的保健功能 176
第四章 茶道与茶艺
**节 茶道起源 204
一、中国是世界茶道的发源地 204
二、中国茶道简介 204
第二节 茶道相关人物 206
二、与皇帝斗茶——梅妃(723—756年)207
一、饮茶得道——皎然(生卒年不详) 207
三、“茶圣”——陆羽(约733—约804年)207
四、中国首位女茶艺师——李冶(约730—784年)208
五、“茶有十德”——刘贞亮(?—813年) 208
六、唐代写茶诗*多的诗人——白居易(772—846年)209
七、“吃茶去”——赵州禅师(778—897年) 209
八、日本煎茶道始祖——“茶仙”卢仝(约795—835年)210
九、茶器师——皮日休(约838—约883年) 210
十、“小龙团”茶创始人——让建茶名垂天下——蔡襄(1012—1067年)210
十一、茶艺大师——苏轼(1037—1101年)211
十二、《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 211
十三、饮茶助学——李清照(1084—1155年) 212
十四、宋代写茶诗*多的人——杨万里(1127—1206年) 212
十五、有仙气的爱茶人——明朝**代宁王——朱权(1378—1448年) 213
十六、煎茶、点茶高度概括——钱椿年(生卒年不详) 213
十七、烹试、品饮之茶道——许次纾(1549—约1604年) 213
十八、用壶泡茶——张源(明?—?) 214
十九、自创江南**名茶——张岱(1597—约1689年) 215
二十、用茶换聊斋故事——蒲松龄(1640—1715年) 215
二十一、“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1686—1759年) 215
二十二、“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1711—1799年) 215
二十三、108岁茶寿的——张天福(1910—2017年) 216
二十四、“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年) 216
二十五、中国茶树栽培学科奠基人——庄晚芳(1908—1996年) 217
第三节 茶道与儒释道三家 217
一、茶道与儒家 217
二、茶道与佛家 219
三、茶道与道家 220
第四节 日本茶道 221
一、日本茶树起源 221
二、日本茶道起源及发展阶段 221
三、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226
第五节 韩国茶道 227
一、韩国茶树起源 227
二、韩国茶道起源及发展阶段 227
三、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229
第六节 茶艺概述 230
一、茶席布置 230
二、茶席设计概念231
三、茶席设计的构成要素231
第七节 茶 具 234
第八节 茶叶冲泡流程(以普洱茶为例) 236
一、冲泡流程 236
二、操作要点 236
第九节 茶 礼 241
一、茶艺人员的仪表仪态要求 241
二、行茶礼仪 242
三、敬茶礼仪 243
四、品茶礼仪 244
第十节 茶事活动 245
一、如何选定主题 245
二、环境的选择 245
三、茶会人员 245
四、茶席的风格 245
第十一节 茶艺培训 246
一、茶艺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246
二、茶艺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46
第十二节 宣传茶文化 249
展开全部

走进云南茶树王国 作者简介

本书编委会成员:1.黄桂枢,云南省墨江县人。事职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已退休)。历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学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第五届名誉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理事;地区文联第二届副主席;普洱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云南省文物监管品鉴定员;云南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普洱》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普洱市茶叶协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顾问;普洱市和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名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完成国家、省、地区科研项目 22 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 61 篇。曾获“全国侨联先进个人”称号及“爱国奉献奖”。2005 年荣获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及“茶马奖”;同年9月,荣登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云南四杰”邮票。2006年10月,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007 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2011 年1月,被普洱市委、市政府授予“振兴普洱人才奖”。2.赵昌能,云南普洱人,普洱茶专家,曾任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原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办公室主任、茶业局局长,普洱茶协会会长,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普洱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普洱茶”走向世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3.陈勋儒,原云南省副省长,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云南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云南省红十字会会长,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4.邵婉芳,二级教授,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长,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研究会专家,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享受云南政府津贴,获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专著《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读本》《普洱茶文化学》,参编《茶叶生物化学》,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5.吕才有,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曾先后任石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成职教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云南龙润普洱茶学院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的综合利用、普洱茶标准等的教学、科研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SCI收录两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主要科研六项,担任云南普洱茶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近年来先后获云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和云南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荣获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论文一等奖。主编《茶馆设计与管理》,参编《茶的综合利用》《中国茶谱》等专著。6.何青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茶叶》主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重点项目40余项。担任主编编辑作品包括:《云南茶叶研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志》《云南茶树遗传资源》《勐海茶种植技术》《勐海普洱茶加工技术》《勐海普洱茶文化》《勐海县古茶树资源科学考察报告》《云南少数民族茶俗茶艺文化研究》。担任副主编编辑包括:《云南茶叶加工技术》《云南茶树栽培技术》《滇红》《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普洱茶年鉴》。担任执行主编编辑作品《云茶大典》。参与编写《云南大百科全书》《云茶科技》《专家茶人论道普洱茶》,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7.何仕华,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获得“千年古茶树第一人”称谓。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30多年,对茶叶行业管理和茶叶技术推广,名茶开发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发表《邦崴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入编《科教兴国丛书》。为《中国普洱茶饮及茶艺》《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古茶树王国》等多部专题片撰稿,曾多次在云南电视台,中央一、四台播出,荣记三等功1次。研究的"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6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获鼓励。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和实施。8.李兴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优秀传承人、薪传奖荣获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入选“中华绝技”优秀展播项目者,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度人物奖荣获者。云南首席技师,普洱大国茶匠,普洱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宁洱皇家贡茶研究所首席专家,普洱学院客座教授,滇西运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客座教授、导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普洱茶首席顾问。9.徐亚和,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茶产业专家”。发表茶学论文十余篇。10.陈佳玮,云南省普洱市茶叶协会秘书长。11.张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职业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北京校友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校友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普洱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曾获“中国十大新锐创业领袖奖”、中国慈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人物金鸥奖”、第八届、第九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获得“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创立云爱慈善公益。本书编委会成员:1.黄桂枢,云南省墨江县人。事职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已退休)。历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学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第五届名誉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理事;地区文联第二届副主席;普洱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云南省文物监管品鉴定员;云南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普洱》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普洱市茶叶协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顾问;普洱市和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名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完成国家、省、地区科研项目 22 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 61 篇。曾获“全国侨联先进个人”称号及“爱国奉献奖”。2005 年荣获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及“茶马奖”;同年9月,荣登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云南四杰”邮票。2006年10月,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007 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2011 年1月,被普洱市委、市政府授予“振兴普洱人才奖”。2.赵昌能,云南普洱人,普洱茶专家,曾任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原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办公室主任、茶业局局长,普洱茶协会会长,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普洱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普洱茶”走向世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3.陈勋儒,原云南省副省长,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云南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云南省红十字会会长,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4.邵婉芳,二级教授,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长,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研究会专家,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享受云南政府津贴,获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专著《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读本》《普洱茶文化学》,参编《茶叶生物化学》,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5.吕才有,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曾先后任石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成职教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云南龙润普洱茶学院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的综合利用、普洱茶标准等的教学、科研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SCI收录两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主要科研六项,担任云南普洱茶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近年来先后获云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和云南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荣获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论文一等奖。主编《茶馆设计与管理》,参编《茶的综合利用》《中国茶谱》等专著。6.何青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茶叶》主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重点项目40余项。担任主编编辑作品包括:《云南茶叶研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志》《云南茶树遗传资源》《勐海茶种植技术》《勐海普洱茶加工技术》《勐海普洱茶文化》《勐海县古茶树资源科学考察报告》《云南少数民族茶俗茶艺文化研究》。担任副主编编辑包括:《云南茶叶加工技术》《云南茶树栽培技术》《滇红》《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普洱茶年鉴》。担任执行主编编辑作品《云茶大典》。参与编写《云南大百科全书》《云茶科技》《专家茶人论道普洱茶》,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7.何仕华,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获得“千年古茶树第一人”称谓。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30多年,对茶叶行业管理和茶叶技术推广,名茶开发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发表《邦崴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入编《科教兴国丛书》。为《中国普洱茶饮及茶艺》《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古茶树王国》等多部专题片撰稿,曾多次在云南电视台,中央一、四台播出,荣记三等功1次。研究的"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6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获鼓励。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和实施。8.李兴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优秀传承人、薪传奖荣获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入选“中华绝技”优秀展播项目者,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度人物奖荣获者。云南首席技师,普洱大国茶匠,普洱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宁洱皇家贡茶研究所首席专家,普洱学院客座教授,滇西运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客座教授、导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普洱茶首席顾问。9.徐亚和,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茶产业专家”。发表茶学论文十余篇。10.陈佳玮,云南省普洱市茶叶协会秘书长。11.张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职业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北京校友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校友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普洱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曾获“中国十大新锐创业领袖奖”、中国慈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人物金鸥奖”、第八届、第九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获得“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创立云爱慈善公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