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作者:陈飞松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3
开本: 16开 页数: 720
中 图 价:¥47.3(5.5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1306854
  • 条形码:9787571306854 ; 978-7-5713-0685-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本书特色

国学大书院 全新升级软精装锁线装订图解本!中医圣典,人道奇书。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防疫
中医养生的本源之书。手绘插图+示意图厘清经典中医脉络,解读更深入透彻,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1.中医养生的本源之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中医圣典,人道奇书。中国人养生智慧百科全书。
3.图文详解厘清中医经典脉络,尽得自然养生之法。
4.语言通俗,结构清晰;编撰严谨,科学指导,完整版白话《黄帝内经》一次读懂。
5.手绘插图生动形象,示意图表一目了然。具象与抽象结合,清晰呈现《黄帝内经》内涵。人人都看得懂、用得上。

《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南怀瑾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用一目了然的手绘插图和示意图带读者厘清经典中医脉络,解读更深入透彻,掌握健康根本,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目录

素 问

上古天真论篇·/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6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9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6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25

阴阳别论篇·第七/28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32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35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41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4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4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48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52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55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5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61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69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76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85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88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91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96

血气形志论篇·第二十四/97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99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01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06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0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114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6

热论篇·第三十一/118

刺热篇·第三十二/121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24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7

疟论篇·第三十五/131

刺疟篇·第三十六/13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40

咳论篇·第三十八/142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44

腹中论篇·第四十/147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51

风论篇·第四十二/152

痹论篇·第四十三/156

痿论篇·第四十四/159

厥论篇·第四十五/163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66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69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73

脉解篇·第四十九/176

刺要论篇·第五十/180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81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8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85

针解篇·第五十四/187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90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193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19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97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200

骨空论篇·第六十/203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207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12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221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229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233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37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241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47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55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67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85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327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353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355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356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359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361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36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368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370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378

灵 枢

九针十二原·/388

本输·第二/396

小针解·第三/404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408

根结·第五/418

寿夭刚柔·第六/424

官针·第七/428

本神·第八/432

终始·第九/436

经脉·第十/445

经别·第十一/463

经水·第十二/466

经筋·第十三/470

骨度·第十四/477

五十营·第十五/479

营气·第十六/481

脉度·第十七/483

营卫生会·第十八/486

四时气·第十九/490

五邪·第二十/493

寒热病·第二十一/494

癫狂·第二十二/498

热病·第二十三/502

厥病·第二十四/508

病本·第二十五/512

杂病·第二十六/514

周痹·第二十七/516

口问·第二十八/518

师传·第二十九/523

决气·第三十/526

肠胃·第三十一/527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528

海论·第三十三/530

五乱·第三十四/532

胀论·第三十五/535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538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540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542

血络论·第三十九/545

阴阳清浊·第四十/547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549

病传·第四十二/552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554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557

外揣·第四十五/560

五变·第四十六/562

本脏·第四十七/566

禁服·第四十八/571

五色·第四十九/575

论勇·第五十/580

背腧·第五十一/582

卫气·第五十二/584

论痛·第五十三/586

天年·第五十四/588

逆顺·第五十五/590

五味·第五十六/592

水胀·第五十七/594

贼风·第五十八/595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96

玉版·第六十/599

五禁·第六十一/603

动输·第六十二/605

五味论·第六十三/607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09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16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19

行针·第六十七/623

上膈·第六十八/624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26

寒热·第七十/628

邪客·第七十一/630

通天·第七十二/636

官能·第七十三/63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644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649

卫气行·第七十六/657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661

九针论·第七十八/666

岁露论·第七十九/673

大惑论·第八十/680

痈疽·第八十一/685


展开全部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节选

养生之道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大都能活过百岁,而仍然动作灵活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就显出衰老的迹象。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这种差别是由于时代和环境造成的呢,还是现在的人们不善于养生的过失呢? 岐伯回答:上古时期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 调整自身阴阳的变化;使用一些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过度地劳累。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即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人就不是这样了啊!他们把酒当作汤水贪饮不止,生活毫无规律,喝醉酒后行房,尽其所有的欲望,耗竭他的精气,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用不正当的嗜好将体内的真气耗散殆尽。不知道应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盈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贪图一时的快乐;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 显得衰老了。 远古时候的圣人教导人们说: 必须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思想上要保持清心寡欲,人体真气才能正常运行,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像这样,病邪又怎么会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精气运行通顺,每个人都能根据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在饮食方面,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致的,人们都觉得味美可口;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很满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总是顺心的;对别 人的一切都不羡慕,思想达到了淳朴境界。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国学大书院全面阅读:黄帝内经 作者简介

陈飞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中医医 院主任医师。组织编写了《陈飞松图说养 好脾胃人不老》《经络穴位按摩速查全书》(典藏版)等多部中医保健图书。 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 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 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 技术多次荣获国内大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