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作者:程大力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612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03.0(5.2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460189
  • 条形码:9787559460189 ; 978-7-5594-601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本书特色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千枝百蔓,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以及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武术文化论稿》系统梳理总结中华武术文化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分上、中、下三编。内容包括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历史面貌与主要线索,即武术文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分期、重要线索、基本背景、历史成因及规律;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关于武术若干重要象征与特殊物事的考析,如“剑器”考、“射柳”考、“朴刀”考、 “南少林”考、“峨眉派”考等。本项目通过对武术文化形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力图让读者了解认识中国武术这份文化的丰富形态与博大精深,不仅可以把握武术文化形态本身,更可以深入地观照复杂文化母体的主导与整体面貌,这对于今天承继与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武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与名片,本项目出版后可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力作,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内容简介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是部系统地从武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角度研究梳理总结中国武术文化产生、发展、特色、神韵以及与其他文化交融且具有通论性质的学术专著,分上、中、下三编。内容包括中国武术的基本历史面貌与主要线索,即武术发展的几个主要分期、重要线索、基本背景、历史成因及特点、规律等;从血缘根基(宗法制度)、世俗主义、审美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内在超越)、刚健有为(强调竞争,但主要是竞智)等方面阐释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关系;关于武术若干重要象征与特殊物事的考证,如“剑器”考、“射柳”考、“朴刀”考、“南少林”考、“峨眉派”考等,从而更具象地展示武术文化的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神韵。项目充分展示中国武术有着足够的文化负载能力,中国武术文化因其内涵广大丰富且有着充分的自足的功能而自成完整体系,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文化母体的核心本质特征,可以比较完整地折射出中华文化母体基本精神的全部光芒。武术文化因其丰富博大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目录

上编 中国武术史的主要分期、特点、基本背景 **章 武术史发展的分期、特点 **节 武术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二节 武术的发展和渐趋成熟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 第三节 武术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时期(明、清) 第四节 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型时期(民国) 第二章 武术产生的生态地理大背景 **节 由“北弓南弩”、“南拳北腿”说起 第二节 圆文化:武术的时间圆、空间圆 第三节 安土重迁、恋土归根与武术的重“根” 第四节 水、龙、线条与武术套路 第三章 武术产生的历史环境大背景 **节 武术: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文明的特殊手段 第二节 棍在中国武术中的特殊地位值得重视 第三节 棍发达原因之一:对付北方游牧民族重甲骑兵 第四节 棍发达原因之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严厉禁武 第五节 “射御”、“骑射”与弩、铳的重用 第六节 长城、城池、车阵、鸳鸯阵、狼筅及武术防御性体系 中编 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章 武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节 文化与文明的定义 第二节 超文化与亚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四节 武术文化形态 第二章 宗法社会结构对武术的深刻影响 **节 武术多数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 第二节 宗族组织械斗是武术的*大舞台 第三节 秘密结社准宗法组织和武术的关系 第四节 军事、民间武术的大致分野与文学影视作品的错误 第五节 武术门派与武术神秘化形成均与宗法有关 第三章 少林:佛、寺与儒、武之妙合 **节 武术杀伐与佛教慈悲的对立 第二节 “少林之水”如何与“洙泗之流”混融 第三节 少林寺从来与朝廷关系密切 第四节 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第五节 铁棍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六节 少林俗家弟子的奥妙 第四章 套路武术是特殊的中国舞蹈 **节 中国传统舞蹈的奇怪缺失 第二节 中国传统舞蹈的曾经存在 第三节 武术套路延续了传统舞蹈的存在 第四节 套路武术和传统舞蹈审美一致 第五节 “神韵”是中国艺术、中国舞蹈、武术套路的共同追求 第六节 武舞是中国武术对世界舞蹈的巨大贡献 第五章 中国武术与“天人合一” **节 “天人合一”本质是人为自然中心 第二节 武术:一种艺术性质的微妙 第三节 男旦、金莲、金鱼、菊花、病梅与宝精原则 第四节 武术特殊的“控制”型打法 第五节 易筋经、太极拳:气功与武术的结合 第六章 性选择:竞力活动与竞智活动 **节 竞技运动源自性选择 第二节 摔跤乃“仪式化战斗”的专门形式 第三节 摔跤取裸体形式是性鉴别与性炫耀 第四节 用于性选择与用于实战的两种不同摔跤术 第五节 华夏民族的性选择方式主要为竞智而非竞力 第六节 女子摔跤:色相欣赏与女性主动 第七节 无规则竞智之一——孙子兵法 第八节 无规则竞智之二——中国武术 下编 关于武术史上若干重要问题的考证 **章 “剑器”考 **节 剑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象征 第二节 剑即龙,龙即剑,剑龙互喻 第三节 剑、佩剑习俗与生殖崇拜 第四节 “武当尚剑”乃因为剑是道教神圣法器 第五节 剑在中国文化中还为诸多范畴象征物 第六节 公孙大娘“剑器”舞即武舞 第二章 “射柳”考 ** **节 “射柳”*早是射柳叶而非柳枝 第二节 “射柳”原意为祭天祈雨 第三节 柳为萨满系民族圣诞树 第三章 “朴刀”考 **节 《水浒传》中朴刀的形制和用法 第二节 朴刀形制为棍棒加短刀的其他证据 第三节 朴刀源起和功能——步兵对骑兵之利器 第四节 朴刀形制的不稳定性 第五节 朴刀为何名“朴”? 第六节 朴刀有诸多不同称谓 第七节 明代后期起已多不知朴刀为何物 第八节 清代朴刀形制的两个系统 第四章 “南少林”考 **节 “南少林”一说由来与众多的“南少林” 第二节 **种性质的南少林:移民带来的名称 第三节 第二种性质的南少林:天地会的旗帜与号召 第四节 第三种性质的南少林:以某一具体寺庙附会虚幻传说 第五节 “天下功夫出少林” 第五章 “峨眉派”考 **节 起源:“司徒玄空说”与“白云禅师说” 第二节 明代的峨眉武术 第三节 四川武术与天地会 第四节 “峨眉派”的出现与显扬 第五节 “峨眉派”武术并非“峨眉山”武术 第六节 广东白眉与四川峨眉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节选

尚武之风与军中武艺 任侠尚武气象,唐代*盛。据《旧唐书》载,柴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 中”③;丘和少“重气任侠”;《新唐书》云神通“少轻侠”。这些人均为唐室元勋,且又同为游侠少年。隋唐民间尚武之风亦相当浓厚,隋末的少林寺僧助李世民 击败王世充,和尚都不例外,便为*好例证。 唐代诗人写侠客极多,如李白著名的《侠客行》,便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 行”。据说李白也曾从名师学剑,技艺高超,《传经室文集》称其“性倜傥任侠,弱 冠时尝手刃数人”。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显然也与尚武之风的盛行密切相 关,任侠尚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制而无剑制。剑退出了军事舞台,但剑 术却在民间发达起来。唐代有任侠尚武之风,侠客所使都为剑;唐太宗手下一度 养有“剑士千人”;李白诗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等。剑术的发达和成 熟,还可以由裴旻舞剑等记载证明。这时的剑,已由用于战阵,逐渐发展为使用 方法复杂,且具有健身、娱乐、表演、自卫等多种功能。 刀在剑退出军事舞台之后成了*重要的短兵武器。唐代的刀制有仪刀、障 刀、横刀以及陌刀四种。仪刀逐渐成了仪仗队的装饰品,而障刀不多见,唐代军 队中所用的刀主要为横刀和陌刀。 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主要兵器,无论步兵、骑兵,都以用枪为主。据《事物纪原》载:当时有所谓“白杆枪”,即“《宋朝会要》曰矟也。唐羽林所执,制同 矟而铁刃,上缀朱丝拂”。铁头木杆并配有红缨,可见唐代枪的形式已与当今无异。唐代善用枪的人很多,如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便精于枪术,又能避枪夺枪。五代时,有使用铁枪者,以王敬尧与王彦章为代表,且王彦章被称为“王铁枪”。 宋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军事训练,战争中广泛运用的格斗技术是宋军训练的 重点,即“教战守”“练军实”。由于作战是以弓弩射为主,并配合各种兵器的使 用,因而对教射、教刀、教枪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宋仁宗、神宗两次变法期间,多 次颁布教法格,对训练内容、方法、使用器械做了明确的规定,成为训练的法典。除了统一的训练操典,在考核方面也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宋军的训练形成了 统一的标准、明确的规范、严格的制度,并因此促进了军事武艺的新发展。 宋军装备*重弓弩,但也重视各种兵器的合理配置和练习。马步军除了弓弩之外,还须精学刀、剑及铁鞭、短枪一类。长枪在宋代仍然是重要的武器,《武 经总要》记载:步、骑兵用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 梭枪、槌枪、大宁笔枪九种,称之为“枪九色”。除了这些常规性兵器之外,宋代 还有锏、鞭、棒等几十种杂式兵器。 元代的军事训练,除了骑射摔跤之外,传统武术主要项目如剑、刀、枪、棍、槌 等,也备受重视。

中国武术文化论稿 作者简介

程大力,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1月出生,四川大学历史系1977级本科生,历史学硕士(导师为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教育学博士(导师为体育史学家周西宽先生),为峨眉派僧门武术家彭元植、侯仲约先生入室弟子,亦跟张立德、王守信先生的学生赵世坚先生系统习练过拳击。长期从事武术史、武术文化的研究,有专著《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体育历史文化论稿》《少林武术通考》三种,合著《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实用女子防身术》等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讲座被超星图书馆学术视频设为公开课。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