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四书通讲

四书通讲

作者:刘强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92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4.6(6.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四书通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38308
  • 条形码:9787559838308 ; 978-7-5598-383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四书通讲 本书特色

作者通晓文本,又有生命体验,不仅抓住了重点,讲清了难点,而且启发诱导,深入浅出,是难得的佳作,使人受用无穷。这是我们走进“四书”的阶梯,提升境界的门径。 ——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 刘强的新著《四书通讲》将“四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旁及“五经”,融会贯通,探幽发微,对于我们掌握孔孟儒家的基本精神实有莫大帮助。我因此郑重加以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唐翼明 刘强教授此书,“通”讲四书,既有如实的诠释,又有因应时代的反思,更有批判之继承与创造之发明。真可谓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布乎四体,通极八方!相信读者定能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 ——台湾慈济大学教授 林安梧 此书以“道”为纽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堪称全面而精彩的梳理和阐发。刘强教授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此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一定会为一般读者所爱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戴建业 刘强教授说经典,既有清晰的逻辑理路,又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同时还有着鲜明的现代意识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导向,这与很多老死一经的古典学者大相径庭。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鲍鹏山

四书通讲 内容简介

“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推荐阅读的经典。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而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四书通讲 目录

自序 道的“窄门” 本书读法 **讲 为学之道 一 “学习”的真义 二 学是为己,还是为人? 三 为学的三种态度 四 为学的四大方法 五 为学的四种境界 第二讲 修身之道 一 为学与修身 二 修身之次第 三 修身之方法 四 修身之效用 第三讲 孝悌之道 一 孝悌也是“爱” 二 孝悌之效用 三 孝须合乎礼 四 孝当发乎情 五 孝必合乎义 六 孝道的人类学价值 第四讲 忠恕之道 一 夫子传道 二 何谓“忠恕”? 三 终身行之唯有“恕” 四 忠恕之道与心性之学 五 “忠恕”的现代价值 …… 第五讲 仁爱之道 第六讲 义权之道 第七讲 诚敬之道 第八讲 正直之道 第九讲 中庸之道 第十讲 治平之道(上) 第十一讲 治平之道(下) 第十二讲 齐家之道(上) 第十三讲 齐家之道(下) 第十四讲 教育之道 第十五讲 交友之道 尾声 道脉永传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四书通讲 节选

修身之道 既然为学之道,其目的不在“为人”,而在“为己”,不是向外“求诸人”,而是向内“求诸己”,那么,为学的**步,便不是所谓治学,而只能是修身。我们说儒学是“人学”,关键在此。 一 为学与修身 关于为学与修身的关系,《论语·学而》篇有三章值得注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这三章都涉及“学”字,但又不是今天的知识论或文化课的“学”,而在关乎立身处世的“行”,也即“修身”“行己”和“做人”。细读这三章,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孔子看来,做人好、修身好便是学问好,反过来,做人、修身不好的人,一定没有真学问!你可以说孔子的这种学问观有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但你不能不承认,对于人类共同体而言,有才无德者的破坏力,要远远大于有德无才者。更何况,孔子并非片面强调德,而是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文质彬彬之君子。古人讲究“经明行修”“文行出处”,盖缘乎此。 这一判断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才观、学问观,不啻当头棒喝!可以说,孔子的为学之道,事实上也就是君子修身之道。孔门的学问,并非仅指学习知识、义理和技能,更多的是指“修身”与“行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做人”。连墨子都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准乎此,那些写了很多书、拿了很多专利、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所谓“人才”,不一定就真有学问—如果他们连起码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话。 那么,到底何谓修身?修身之道究竟所指为何呢?我们还是结合《四书》来一窥究竟。 二 修身之次第 首先须明白,修身的“身”,不是他人之身,而是己身,故修身也就是“修己”。《说文》称:“身,躬也。象人之形。”修养好己身,使之合礼、合德、合道,乃是君子“为己之学”的**步。 “修己”一词,*早见于《论语·宪问》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里的“修己”,便是修身。修身,即修治己身,其*终目的是完成君子人格,达至仁者之境,换言之,不修身则无以为君子、仁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以敬”是君子为学的**步—没有恭敬心,徒有表现欲,很难成就君子人格。在孔门诸弟子中,子路比孔子小九岁,可谓“大师兄”,他性格刚直率真,而有“好勇”之病,故孔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修己以敬”启发之。子路两度问“如斯而已乎”,正可见其憨直外露之性格。 不过,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还真要感谢子路—他不问,孔子就不答,孔子不答,我们恐怕永远不明就里、蒙在鼓里了。《礼记·学记》有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孔子正是“善待问者”和“善答问者”,在子路的两次追问下,他分别答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真是递进争高,层转层深。更值得注意的是,“安人”与“安百姓”,虽规模、境界有小大之别,但都以“修己”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可以说是修身的“三段论”。 我以为,孔子和子路的这段对话,对后来《大学》首章的“三纲八目”说当有直接启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三纲”,盖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便是“修己以敬”,“亲民”便是“修己以安人”,“止于至善”便是“修己以安百姓”。“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在此基础上推衍而来。这里,“格致诚正”,正是孔子教导子路的“修己以敬”,皆为“修身”之工夫,修身工夫做得好,便实现了所谓“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从“修己以安人”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次第展开,如果真能做到“安人”与“安百姓”,便是实现了所谓“外王”。 也就是说,修身虽然是“向内求”,其结果可以施及家国天下,并*终成就君子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推理过程,也是君子为学必经之次第与阶梯。每次读到这一章,便不禁为古圣贤的澄明智慧与诚笃信念击节赞叹—那些心思混沌、杂念丛生、毫无诚敬之心的人,怕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如此精辟的话来的! 为什么说“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呢?《大学》传七章解释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说明,先秦儒家已经注意到“身心一如”的内在关系。如果说修治己身是一“向内求”的姿态,那么“修身在正心”,则在“向内求”的方向上更进一步,由形体之“身”深入到精神之“心”。再看《中庸》首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实,“中和”之境便是“正心”之果,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皆人之情欲“发而不中节”的状况,“发而不中节”正因不能“正其心”,不能“正其心”,又岂能“致中和”?“心不在焉”实际上就是“心不在身”,也即宋儒所谓“心不在腔子里”1,这就是“身心分离”之状。而一旦“身心分离”,则你的视听言动、饮食起居,都会出现紊乱、恍惚、错位、无感,这便是“麻木不仁”了。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看,儒家之心学实已在此发轫。“身心”这一范畴,作为儒学修身工夫论的原初概念,无疑启发了后来作为认识论或曰美学方法论的“形神”这一范畴2。进而言之,道家哲学“神为形主”的思想,其实与儒家“心为身主”3的思想渊源有自,一脉相承。 那么,“身修而后家齐”又该如何理解呢?《大学》传八章接着说: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辟,读为僻,犹偏也。整章意为:之所以说管理好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是因为人们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私,对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执。因此,喜爱某人又能了解其缺点,厌恶某人又能承认其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太少了。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为什么不修养好自身便不能够管理好家族的道理。 这说明,修身不仅有次第,而且是由内而外、渐次扩展和生发的次第。明白这一次第,就不至于操之过急,躐等而学,也不会阴差阳错,顾此失彼。 三 修身之方法 关于修身之方法,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惩忿窒欲 此语出自《周易·损卦》:“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疏:“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窒塞情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惩忿窒欲”,说得通俗些,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类似于现代管理学中的“情商管理”4。《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即不生气,不恼怒,这正是“惩忿窒欲”的结果,也是君子人格的表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效地做好了情绪的“自我管理”。西谚云: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创始人证严法师也说:“你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你修养不够。”(《静思语》)坊间流传上海滩“闻人”杜月笙的一句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这些话,都是对“惩忿窒欲”的不同诠释和发挥。 上引《大学》传七章所说的“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其实也是“惩忿窒欲”的意思。“忿”与“欲”皆出于“心”,只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贪欲,也即管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中庸》首章所说的“致中和”之境。后来的儒者都追求所谓“未发之中”,也是对“惩忿窒欲”的*佳诠释。 话又说回来,这种境界并非人人可期而至,王阳明就说:“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传习录》卷上)因为人难免有情绪和习气,要想做到“未发之中”和“已发之和”,谈何容易!真能做到的人,也就是所谓“优入圣域”了。 在孔门中,颜回堪称“惩忿窒欲”的表率。《论语·雍也》篇载: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正是“惩忿窒欲”的结果。明明颜回是“修身”好,孔子却偏说他“好学”,可知“为学”*终是落实在“修身”上的。颜回在回答孔子“盍各言尔志”的提问时,曾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这还是在谈君子修身之道,说明要想做一个君子,不仅负面的情绪和过失要克制,就连自己的优点和功劳,也不能张扬和表白。因为喜怒哀乐都是“欲”,“怒”要克制,“喜”也要克制。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不用说,这也是教人“惩忿窒欲”。 说到“欲”,《论语·公冶长》篇有一则好例: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言下之意,申枨也有不少贪欲,哪里能够真正刚强呢?成语“无欲则刚”或由此出。孔子这么说,难道是要人无欲无求吗?当然不是。儒家对人的正当欲望一向肯认和重视,《礼记·礼运》就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尽管肯定“人之大欲”,但儒家的修身之道,还是主张要“窒欲”和“寡欲”。孟子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养心”说: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孟子说: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的,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为数也是很少的。朱熹解释此章说:“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5 当然,所谓“寡欲”,也并非要人“无欲”,只是要给欲望“做减法”。因为欲望若不加节制,就会变本加厉,无休无止,永无满足之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隶。《礼记·乐记》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后世儒家“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实已在此萌芽。如程颐在论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时就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6朱熹循此立论,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王阳明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传习录》卷上) 那么,“存天理,灭人欲”到底指的是什么?真的是要灭掉人的正当欲望,“压抑人性”吗?只要读读朱熹和弟子下面这段对话就一目了然了: 或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答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我们真要感谢这位善于提问的弟子,他能以饮食设譬,真是妙不可言!但弟子善问,还须老师“善答问”。朱子不愧是明师,他的回答斩截明快,一语中的,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原来所谓“天理”,就是指人的正当欲望;而“人欲”,则是指人的贪欲和私欲!比如饥则欲食,寒则欲衣,这便是“天理”;如果你饥寒交迫,想的却是山珍海味、锦衣玉食,那就是“人欲”泛滥了!试问,今天那些挥金如土、骄奢极欲的富翁富婆,对金钱、豪宅、名车及奢侈品的追求近乎疯狂,这不是人欲泛滥、欲壑难填是什么呢?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正是要我们“存天理之公,灭人欲之私”! 以往批判宋明理学,常常以此为口实,口诛笔伐,频做诛心之论,殊不知完全是断章取义,郢书燕说。如此厚诬先贤,“强不知以为知”,不仅混淆了是非和视听,而且侮辱了古人的智商,降低了民族文化的水准,真是数典忘祖,得不偿失! ......

四书通讲 作者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1970年生于河南正阳。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 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古诗写意》《论语新识》《世说三昧》《竹林七贤》《魏晋风流》《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等二十余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