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作者:张莉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163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8.8(5.7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644522
  • 条形码:9787509644522 ; 978-7-5096-445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章, 内容包括: 绪论 ; 文献综述 ; 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 当代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状况 ; 他山之石 ;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文化对外传播意义与作用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相关研究

第三章 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节 早期蒙古高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孕育与东西方文化交往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复兴与繁荣
第四节 辽代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第五节 蒙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
第六节 清代恰克图贸易与各族文化大交流

第四章 当代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状况
**节 当代内蒙古文化传播方式与成就
第二节 内蒙古文化与内蒙古形象国际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第三节 内蒙古文化与内蒙古形象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他山之石
**节 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二节 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行动
第三节 国内对外文化传播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
**节 发挥国家宏观作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抓住地方发展机遇,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文化传播实效
第四节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推动文化翻译外宣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节选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恰克图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汉名买卖城。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清初,俄国所需中国产商品主要是通过蒙古地区获得的。当时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是蒙古地区的主要贸易者。晋商将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贩卖到蒙古地区,俄国商人再从此处购得商品运回本国。  沙俄政府在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地开疆扩土,这虽然拉近了俄罗斯族与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在军事上不断地滋扰漠北蒙古族诸部,间或也与部分部落进行贸易。由于清政府向来重视蒙古地区的政治动向,这样的局面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为了巩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清政府曾经限制外国人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甚至在蒙古各部落、各盟旗之间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这些措施极大地限制了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蒙古地区一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政治关系的不稳定使得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时断时续,也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康熙帝在平叛“三番”、收复台湾之后对沙俄出兵,迫使沙俄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清了国界,有效遏制了俄国在中国北部的入侵。条约还约定了双方的通商事宜,自此,中俄之间开始了正式的贸易往来,期间中俄贸易多次因俄国对中国西北和漠北地区的侵略而中断。两国政府分别在1725年、1727年和1728年连续签署条约,明确双方的贸易规定,并在恰克图、尼布楚和祖鲁海尔设互市。1730年(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买卖城,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这一系列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贸易环境,而恰克图也因晋商的参与而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中俄贸易异常繁荣。恰克图贸易形成以后,蒙古族、汉族、俄罗斯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顺畅和频繁。  恰克图贸易快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批汉族商人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逐渐打破了清政府实施的“蒙禁”政策,加强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恰克图贸易发展的初期阶段,汉族商人逐渐前往恰克图、库伦等城市进行贸易。初到蒙古地区的汉族商人为了顺利进行贸易,融入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体系之中,只能积极地学习蒙古族的语言、文化习惯等。但是随着贸易额的不断上升,在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的商人也在逐渐增加,蒙古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汉族人口的增加,使得汉族文化对蒙古族的影响日益加强。在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建筑物。蒙古族的节庆、服饰等也都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恰克图贸易还促进了蒙古族与俄罗斯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尽管蒙古族与俄罗斯族的文化交流受到了清政府的限制,但是蒙古地区作为恰克图贸易的发生地,俄罗斯民族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仍然在蒙古族各部落间进行了广泛的传播。而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作为恰克图贸易中的通用语言被俄国的商人广泛学习和使用。  蒙古地区的居民主要以蒙古族为主体,兼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到清朝初年,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处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生产方式以采集、游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有限。  ……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作者简介

  张莉,女,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多年。近年来主持多项省部级、厅局级以及横向课题,主要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文化及旅游资料的翻译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对外传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