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名仕家风

名仕家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7-01
开本: 21cm 页数: 257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7.6(5.5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名仕家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52573
  • 条形码:9787568052573 ; 978-7-5680-5257-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名仕家风 本书特色

本书梳理了从古自今身居庙堂者的家风故事,提炼出其贴近现代生活,具有传承意义的家风,内容上包括杨震、寇准、张廷玉等人的家风,反映了仕宦家族的家风流变和传承。

名仕家风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从古自今身居庙堂者的家风故事, 提炼出其贴近现代生活, 具有传承意义的家风, 内容上包括杨震、寇准、张廷玉等人的家风, 反映了仕宦家族的家风流变和传承。

名仕家风 目录

名仕家风目录目录



第1章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孔子
诗书礼乐家风1
一、诗礼传家4
二、恪守祖训7
三、孔颜之乐14
附录一:资料摘编17
附录二:后人评说21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22

第二章责任重于泰山——司马谈《命子迁》
及其重责任家风24
一、司马谈的遗憾26
二、司马谈《命子迁》30
三、司马迁忍辱撰史32
附录一:资料摘编38
附录二:后人评说41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42

第三章留得清白在人间——杨震清白家风44
一、父慈子孝46
二、表里如一48
三、做个“清白吏”50
四、留得清白在人间54
附录一:资料摘编57
附录二:后人评说58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59

第四章八州世业,五柳家风——东晋陶侃
家风61
一、母亲的教诲62
二、秉承母教,做一个谦谦君子66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70
附录一:资料摘编75
附录二:后人评说76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77

第五章“三益堂”里教子孙——沈约清心
俭朴家风79
一、小山村里的“三益堂”80
二、被一颗栗子吓死的才子82
三、清心俭政85
四、泽惠后世89
附录一:资料摘编91
附录二:后人评说95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96

第六章齐鲁世家,千年不衰——颜之推与
颜氏家风98
一、颜回尊崇师训,穷居陋巷不改其乐99
二、家训之祖颜之推训子有方104
三、颜氏家风铸就千年家族辉煌109
附录一:资料摘编117
附录二:后人评说124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125

第七章百忍义门,九世同堂——张公艺
百忍家风127
一、“一犬不至,百犬等食”128
二、金鉴家风,百忍传家130
三、治家有方,九世同居133
附录一:资料摘编139
附录二:后人评说142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145

第八章三十七个字的遗训——包拯的
“黑脸”家风147
一、孝子包拯149
二、身正为范,不持一砚归152
三、临终三十七字遗言家训157
附录一:资料摘编160
附录二:后人评说162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164

第九章天下为公,担当道义——张载
“横渠家风”167
一、学者名宦168
二、“四心”“六有”和“十戒”171
三、横渠家风,泽被后世176
附录一:资料摘编178
附录二:后人评说179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180

第十章“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
——司马光的俭朴家风183
一、司马池训子184
二、忠靖粹德189
三、司马光对儿子司马康的训诫194
附录一:资料摘编201
附录二:后人评说203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204

第十一章“吃亏是福”——郑板桥“竹石”
家风208
一、郑板桥很“怪”210
二、临终教子217
三、家书抵万金221
附录一:资料摘编228
附录二:后人评说230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231

第十二章六尺巷里写人生——桐城张英、
张廷玉父子宰相的明礼谦让家风232
一、六尺巷子233
二、父子双宰相,一门十进士237
三、“居家简要,可久之道”240
四、谦逊的张廷玉241
五、著书立训教子孙246
附录一:资料摘编249
附录二:后人评说253
附录三:网上知识链接255
展开全部

名仕家风 节选

——孔子诗书礼乐家风 名仕家风第1章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孔子诗书礼乐家风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俗称孔府,原是孔子嫡系长子孙世代居住的府第,有“天下第1家”的美誉。与孔府相邻的是孔庙,庙前牌坊两边各有一门,一个写着“礼门”,一个写着“义路”。人们进入孔庙的行走路线是有讲究的,一般都要从“礼门”进,从“义路”出。“礼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进礼门,行义路,也就是说君子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礼义。 (礼门)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但据史书记载,孔子也曾出官入仕,治国安民。孔子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也算得上春秋时期有影响的官宦。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国政局很不稳定。鲁国季桓子经阳虎乱政后,有心求贤治国,当季桓子听说孔子博学且有贤德,在鲁国很有名望,便向鲁定公推荐孔子做中都宰(中都邑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久有报国之心的孔子欣然应聘,应命出任中都宰。孔子任中都宰仅仅一年时间,便把中都治理得有条有理,民众居仁行义,明礼懂乐,中都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礼义之乡。传说孔子在中都邑美丽的马踏湖边钓鱼,望着波涛浩淼的马踏湖水,有观水之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述而》中说孔子“钓而不纲”,即孔子在这里钓鱼时教诲弟子们,不要用大绳子横断流水来捕鱼,不要把大鱼、小鱼全都捕完。据说当鲁定公把孔子调回鲁国都城曲阜时,孔子准备离开中都到曲阜上任,中都百姓夹道相送,东门外十里长巷,老百姓恋恋不舍,含泪与孔子道别。孔子说:“望大家遵循礼义,长此下去中都必然万世安泰,我人虽去,脚印还留在这里。”孔子边说边脱下脚上穿的一只靴子,接着说:“留下这只靴子,以示我永远立足中都。大家既然拥戴我,我走后请仍然按我倡导的规范行事吧。”后来人们在城东门楼上专门修建了一层楼阁,供放孔子的靴子,又叫“夫子屐”。后来历朝历代清官离任脱靴、留靴的美举,就是对孔子的仰慕和追思。孔子治理中都有方,政绩卓著,因此声名远播,四方都来取经学习和效法。一年后,孔子升任为鲁国司空,不久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据说后来还兼了宰相的职务三个月。在孔子主政鲁国期间,原来的各种社会乱象不见了,鲁国礼乐文明昌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景象。 一、诗礼传家 孔子一生教书育人,成绩斐然。据说孔子教授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得孔子思想真谛的贤者有七十二人,德行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治国安邦的有冉有、季路;有语言才华,说话很得体的有宰我、子贡;博学多才的有子游、子夏。孔子对学生日夕教诲,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孔子的这些谆谆诲语、圣人之言大都收集在《论语》中。我们翻开《论语》,满篇都是孔子关于教诲学生怎么样做一个君子的言论和论述。如《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说的是孝道的重要性。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的是做人要孝、悌、谨、信。可以说,《论语》是一本教人们学做君子的书,是一本教人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指南书。两千多年来,不仅儒家学者把孔子这些教诲作为自己的言行指南,孔子的儿孙们也把孔子这些话作为祖先遗训尊奉着。 作为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精心化育,培养学生的事迹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作为中国的圣人,孔子又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呢?《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则记述: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则记述实际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字伯鱼):“您得到过您父亲什么特别的教导吗?”孔鲤回答说:“没有。我在家什么事都得有规矩,父亲在庭院时,得快步走过,不敢有怠慢。一次,我父亲独自在庭院站着,我快步经过时被父亲叫住,父亲问我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可能说得不得体。’于是我便回去专心学《诗》。又一天,父亲独自一人立于庭中,我快步走过,又被叫住,父亲问道:‘你学《礼》了吗?’我问答说:‘没有。’父亲教训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做人。’于是我便回去学《礼》。父亲对我的教导,就只有这么两次。”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学《礼》的重要,还知道了君子对其后代子孙严格要求的态度,孔子并不溺爱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过庭之训”。后来“过庭之训”被人们用来指称一个人得到长辈、老师的教诲,或指一个人幼承家学,有谦谦君子风度。 孔子对儿子孔鲤庭训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孔子教育学生和教育儿子是一视同仁的,他不仅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也重视对于自己子孙的教育,绝对不会对自己的子孙有所偏爱或溺爱。其二,孔子对儿子教育重要的内容一是读《诗》,一是学《礼》,因为《诗》在春秋时期代表着学识和文化,《礼》反映出一个人行为举止是否得体,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孔子如此强调学《诗》?周公创造的礼乐文明让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层冲突,人际关系和谐谦让,这种和谐人际关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形成了一种赋诗言志的社会风尚。清人劳孝舆在《春秋诗话》中说:“春秋时期,从朝会聘享到事物细微,都引用《诗》来判断得失。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奴仆贱夫,所有的论说,都引用《诗》来畅发自己的目的。”网民们常常谈论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公元前636年,流亡多年的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打算回晋国即位当国君,他经过秦国时,受到秦穆公的接见,秦穆公先赋《采菽》表示对重耳的欢迎,重耳则赋《黍苗》表示希望获得秦国的支持。因为此前晋惠公曾经背信弃义,置秦国于困难境地,因此秦穆公对于是否支持重耳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示,只是引《诗经·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来表达对于晋国先君的怀念之情。重耳听懂了秦穆公的心思,于是赋《诗经·沔水》,吟该诗首句“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表示他自己如果能回到晋国,并顺利取得国君之位,一定不会忘记秦国的帮助。秦穆公也听懂了重耳的表态,得到重耳知恩图报的保证,便答应帮助重耳回国并夺取君位。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如果不学《诗》,秦穆公和重耳就不能明白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诗是这个时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孔子之所以重《礼》,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会在各种场合手足无措,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又怎能立身处世,在社会上立足呢。孔子说为学要“博文约礼”,又说学习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都是强调要以礼立身。其三,孔子要求儿子孔鲤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既学《诗》,又实践《礼》的规范,做到读书与做人相结合,治学与修身相统一。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庭训之旨,那就是“诗礼传家”。 诗是用来“言”的,指的是言语表达,即要学会说话,说话合宜;礼是用来“行”的,指的是行为习惯,即要学会做人处世。学会说话,学会做人,这是孔子庭训给我们大的启示。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也被孔门子孙奉为祖训,谨记于心,笃行于身,经过孔氏子孙世代演绎,成为孔门有特色的家风。 二、恪守祖训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逝世,他对学生的教诲和对孔鲤的庭训被孔门子孙世代相承,并发扬光大。到了明代,孔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大宗小宗,井然有序。但要想管理好这一庞大族群,实属不易。家族管理和家风传承的重任落在孔子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肩上。孔尚贤是孔子的第64代孙,于明朝嘉靖年间袭封“衍圣公”,袭爵之时,他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为了恪守祖训,弘扬诗礼传家的孔门家风,约束孔门族人的言行,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孔尚贤编订并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孔门族规——《孔氏祖训箴规》(以下简称《箴规》)。该《箴规》开宗明义地告诫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孔氏后人:“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箴规》共计十条,依据孔门庭训中诗礼传家的主旨,反复强调孔门子孙为人处世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要恪守孔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勿嗜利忘义”的家规。 由于子孙蕃息,孔门子孙散居全国各地,这些孔氏族裔虽然山高水长,彼此阻隔,但他们文化血脉相连,孔门家风依旧。各地孔氏族人在修撰《孔氏家谱》时,根据《箴规》的精神,结合流寓之地及本支孔氏族人的具体情况自订家规,形成了以诗礼传家,忠孝仁义为内核的各种《孔氏家规》,要求子孙崇儒重道,好礼尚德,不要嗜利忘义。 孔氏子孙标榜“礼门义路家规矩”,恪守诗礼传家、忠孝仁义的祖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家风。为了让这些家风能流传久远,孔氏子孙不仅通过《箴规》和《孔氏家规》的形式写在纸上,让子孙记诵,而且还将家风要义嵌入孔府的建筑中,时时提醒孔氏后人忠孝仁义,廉洁为官,报效国家,感恩圣哲。孔府建筑物的名称、绘画及匾额对联也深深地打上儒家忠孝廉洁思想的印记,烘托出孔氏族人严谨和乐的生活氛围。孔府中的“重光门”“戒贪图”“忠恕堂”“安怀堂”等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山东曲阜孔府内宅中的彩绘壁画——《戒贪图》)孔府内宅这幅《戒贪图》壁画绘于迎壁墙上,画的是一只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酷似麒麟而非麒麟的怪兽,周围飞扬着彩云和宝物。传说这只怪兽是天界里的神兽,独占着仙界中的八件宝物,即神话八仙每位仙人所拿的宝器。怪兽体形俊美,体格矫健,但生性贪婪,怪诞凶恶。它有口无肛,只进不出。怪兽对自己拥有的财富不满足,又张开血盆大口,紧追太阳,企图把太阳一口吞进肚内,据为己有。当它追逐太阳的时候,不慎坠入大海,葬身鱼腹。《戒贪图》形象诠释的是贪得无厌、自取灭亡的文化内涵。过去每当衍圣公外出,从前堂出来路过屏门壁画时,跟班的差人必须大声喊道:“公爷过贪了。”从字面上讲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了,而其真正的目的则是提醒衍圣公出了孔府后,切不可被外面的世界所诱惑,做出贪赃枉法的事情,一定要秉持厚道的家风和清廉的形象。孔氏家族除以文字形式约定的家规外,孔府还以《戒贪图》这种特殊的方式不断警醒、激励着后人,它是利用图案对于视觉上的冲击,借以警示来者,可谓是用心良苦。 孔府中这幅《戒贪图》壁画绘于何时,学界还是有些争论,一般认为可能与孔子第61代孙孔弘绪被夺爵废庶有关。孔子的61代孙孔弘绪8岁时就袭封为“衍圣公”。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复辟后在皇宫召见孔弘绪。明代宗见孔弘绪还梳着发髫,便命宫人把孔弘绪的头发剃掉,作为成年之礼,意为孔弘绪已经成为国之栋梁,应担当起社会责任。同时,代宗又赐给孔弘绪玉带及“谨礼崇德”金图书印。孔弘绪成人后,娶大学士李贤之女为妻。后来,优越的生活、膨胀的权势让孔弘绪渐渐失去了自律,忘记了“修身谨行”的谦卑。据史书记载,1466年3月,衍圣公孔弘绪因为奸淫民女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被查获,依明朝法律应该处死,因为他是孔子的后裔,虽然免除了死刑,却被削夺了衍圣公爵,废为庶民。做了十五年衍圣公的孔弘绪因为自己的行为失范,一夜之间被夺爵,成为一介平民。《戒贪图》大致绘于孔弘绪“夺爵废庶”事件之后,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借助他的丑陋行径,警示后世子孙,一定要严格自律,切勿贪腐为恶。 在曲阜孔庙孔宅的一口水井旁,有一面红墙琉瓦的古墙,高约3米,长约15米,如同古代的照壁。其前立有一碑,上镌刻隶书“鲁壁”二字,鲁壁的“壁”字由上下结构写成了左右结构,而且“壁”的“土”中还多了一点。据说这个多了一点的“土”字大有玄机。在雄伟壮观、鳞次栉比的孔庙古建筑群里,这面古墙既不宏伟,也不高大,但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上,却具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一直被后世学者誉为儒家文化挡风墙。 (鲁壁)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便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诸侯列国的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所藏《诗》《书》等亦限期交出烧毁,如果有人敢读《诗》《书》,一律处死。如果有人信口乱说,以古非今,一律灭族。第二年,秦始皇又将数百名方士和儒生活埋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孔子的第8代孙孔鲋听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消息后,连夜和弟子们一起,把家中祖传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偷偷地藏在墙壁夹层之中。然后带领他的弟子逃离家乡,去河南嵩山隐居。不久,陈胜、吴广在今安徽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孔鲋在朋友的帮助下,毅然投身起义军,加入反秦队伍。由于孔鲋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足智多谋,又有政治远见,很受陈胜等人的器重。孔鲋在起义军中长达六年之久,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孔府故宅的藏书便成了无人知道的秘密。到了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宫室苑囿,便将孔子的故宅拆毁。当工匠们在拆除这堵断墙时,忽然听到墙中发出丝竹音乐之声。工匠们都以为墙中有鬼,吓得魂不附体,赶忙去禀报鲁恭王。鲁恭王连忙来到断墙前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然后他又派了几个胆大的工匠打开墙壁,结果发现断墙内堆满了竹简。这些竹简都用绳子或皮革条串联在一起,遇有撞击与震动时,便发出铿锵之声,宛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鲁恭王一看这些竹简,全是用秦朝以前的古文字写成,细阅之后发现是孔子的《论语》《孝经》《尚书》等经书,连忙命人取出,加以保护,使这些经书得以重见天日,并传诸后世。后人将这批简册称为“古文经书”。到了金代,人们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庙里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又将“金丝堂”迁往孔庙西路,而在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后来又在诗礼堂后面的水井旁增建了鲁壁。后人在镌刻“鲁壁”的“壁”字时,特意在“土”旁加上了一点,以显墙壁藏书的寓意。 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孔融“一门争死”的故事更为感人。孔褒是孔子第19代孙,孔宙的儿子,孔融的兄长,是个有气节的儒生。当时东汉朝廷内宦官专权,许多人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很不满。山阳人张俭曾多次向皇帝上书,历数宦官侯览的罪行,并要求把侯览绳之以法。侯览对张俭恨之入骨,便以张俭是朝廷明令捉拿的要犯为由,在全国各地通缉捉拿。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朋友,张俭无处躲藏便去投奔他。恰好那天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16岁。张俭因孔融年少,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就对他说:“我哥哥出门在外,难道我就不能做主吗?”于是便把张俭留在家里歇息。孔褒回家后,对好友热情接待,张俭便在孔家住了下来。后来张俭藏到孔褒家里的消息还是被传了出去,侯览便派人到孔褒家中抓人,张俭幸运地在官兵来到之前逃走了。侯览便把孔褒、孔融一起抓进监狱,声称要严厉惩处藏匿张俭的人。这时孔融说:“张俭是我留下的,与我哥哥没有关系,要处罚就处罚我。”孔褒赶上前去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到我家来是找我的,与小弟弟无关,要处罚就处罚我。”面对兄弟二人争相揽罪担责,审理的官员束手无策,便派人去问他们的母亲,了解谁是主犯,应将谁正法杀头。孔融的母亲一腔义愤,为了正义,自己也将生死置之度外,果断地说:“如果说是犯法的话,我是当家人,还是拿我治罪吧!”孔融一家三口为了正义主动揽责,争相赴死,郡县的官吏谁也不敢擅做决定,只好把情况上报侯览。阴狠毒辣的侯览把孔褒杀害了。孔褒虽死于无辜,但他舍生取义的行为却为后世称道,有人曾写诗赞颂说:“张俭亡命谁投止,鲁国孔褒堪依恃。事觉捕俭褒亦收,一门老幼力争死。” 在孔府大堂与二堂之间有通廊相连,通廊两侧各有红漆长凳,称“阁老凳”。传说明代的权臣、内阁首辅严嵩与三代衍圣公交情都很深厚,62代衍圣公孔闻韶与严嵩年龄相仿,平时就有文字交往,他的“墓志铭”就是严嵩撰写的。63代衍圣公孔贞幹的袭爵手续是严嵩主持办理的,64代衍圣公孔尚贤是严嵩的孙女婿,孔、严两家可谓世交和姻亲。据史书记载,明朝嘉靖年间,63代衍圣公孔贞幹之子孔尚贤欲娶严嵩的孙女为妻,孔贞幹的弟弟孔贞宁认为严嵩父子专权乱政,祸国殃民,声名狼藉,与之联姻有损孔氏圣门清誉。孔贞宁虽然据理力争反对,但孔尚贤还是坚持聘娶了严嵩的孙女。一怒之下的孔贞宁愤然举家徙居汶上。从此,孔氏家族的嫡支便在汶上落地生根,成为孔氏嫡支中比曲阜孔氏人口还多的大宗。后来严嵩因为贪腐被朝廷革职查办,于是便带着重礼跑到孙女家,请衍圣公孔尚贤到皇帝那里替他说情。当他来到孔府二堂时,孔府负责接待的人对他很冷淡,不许他入室,而是让他坐在过廊的长板凳上等候,落魄的严嵩只好忍气吞声地坐在过廊上静候,后人就把严嵩坐过的那条“冷板凳”叫做“阁老凳”。 孔令贻是孔子第76代嫡系子孙,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年仅5岁的孔令贻依例袭封“衍圣公”。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16岁的孔令贻随母亲、一品诰命夫人彭氏遵旨进京入觐。因彭氏的父亲做过军机大臣,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所以慈禧对彭氏宠爱有加。她见孔令贻一表人才,竟亲自为他说媒。女方是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的女儿孙氏,比孔令贻大一岁。慈禧亲自为媒指婚,这令孔令贻受宠若惊。这桩婚事既迎合了慈禧太后的心意,又攀上了朝廷重臣,于是孔令贻很快就在北京孔府举行了婚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面对这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光绪皇帝坚决不肯签字。这时候,孙毓汶受慈禧太后的指使,与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一起,逼迫皇帝签约。《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孙毓汶一片骂声,致使孙毓汶再也无法在北京待下去,便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孙毓汶逼迫皇帝签约,虽说是替慈禧太后受过,但他已无颜面再回济宁老家,便到曲阜投奔女儿。可是,孔令贻不再顾及礼法,竟将老岳父拒之门外,不让其进屋。孙毓汶只好在曲阜县城买了住宅,暂时住下。女婿不让进门,女儿能够回来看看也是一种安慰。可孔令贻不允许孔府家人再与孙家有往来,这样,女儿也难见上老父亲一面。1899年,孙毓汶抑郁而终。 三、孔颜之乐 孔子一生做官的时间不长,更多的时间是在教书,和学生们在一起。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这当中有两个人和老师为相像。一个是外貌像孔子的有若,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老师,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推荐有若代替老师,日日朝拜,借以弥补心里的失落感,曾参等弟子却不同意,因为有若的能力确实不足以服众;另一个是颜回,他比孔子小30岁,堪称孔子一生得意的学生,得孔子思想真传,孔子在很多场合都对颜回赞美有加。孔子的学生们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实践老师的教诲,谨守孔门家风。 “孔颜之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孔颜之乐”典出《论语》,汉、唐时期一些儒家学者对此有所关注和讨论,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宋代学者周敦颐十分钦慕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程颐、程颢去细心体悟“孔颜之乐”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孔颜之乐”作为一个文化命题正式被提了出来。从此以后,“孔颜之乐”成为儒家学者做学问的根本和做人的高追求。 (孔颜乐处篆刻)什么是“孔颜之乐”?若从字面理解就是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但是,在周敦颐等儒家学者眼中,“孔颜之乐”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也不是无欲无求的自得自适,而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有品味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 孔子之乐是求道之乐。《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的一段自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不反对富且贵,但富和贵必须符合道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孔子视若浮云,宁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自得其乐,这就是被宋明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孔子之“乐”。 颜回之乐是清虚自守之乐。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是孔子得意的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之中,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篇中记述了一则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食,一瓢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和环境,颜回却没有改变他人生的快乐。颜回身处陋巷之中仍然不改其乐并受到老师的赞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道的颜回之“乐”。 从表面看,孔子之“乐”和颜回之“乐”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孔颜之乐”是一种清贫之乐。按照常理来说,“不堪其忧”的陋巷,“曲肱而枕”的卧睡本身是没有可乐之处,生活的清贫不可能成为人的快乐之源。但是,孔子为什么认为“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呢?颜回在“人不堪其忧”的简陋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改其乐”呢?由于孔子和颜回都没有明确表示他们所“乐”之事,所“乐”之因,所“乐”之方,宋代以来的学者们纷纷根据自己的体悟,对孔颜之“乐”的内涵各抒己见,议论不休。周敦颐说孔颜之乐是乐在“诚”中,程颐体悟到孔颜之乐是“仁”者之乐,朱熹则认为孔子和颜回能够甘于贫贱,是因为他们能够循理乐道,王阳明说孔子和颜回安然处泰,是因为他们的“乐”早就存于心中。无论学者们从孔子和颜回之乐中体悟到什么,“孔颜之乐”已成为儒家学者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 附录一:资料摘编

名仕家风 作者简介

李传印(1964—),男,安徽太湖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独著、合著学术著作11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文化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贺新芳(1975—),女,湖北江陵县人,现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加多项省部级科研、教学研究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