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作者:安顿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00-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5.0(7.5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版权信息

  • ISBN:7544215415
  • 条形码:9787544215411 ; 978-7-5442-1541-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本书特色

隐私文学不再红火 安顿新作《情证今生》遭质疑

  本报讯 继《绝对隐私》、《回家》之后,安顿近日又推出新作《情证今生》,部分作家、评论家对作品的评价产生了争议。
   作家田珍颖、何建明等对安顿及其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她选取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题材,探讨了情感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对书中一些出自普通人之手的情书能够写得那么好而感到惊奇。
   也有评论家提出异议,李炳银、刘茵、何西来等都对书中的人和事的真实性有所疑问。李炳银说,安顿的努力已成为一种现象,使一些中国人把隐私公诸于众,这是一个贡献。但是,如果这些所谓隐私没有真实性可言,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无需提了。同时他也对用征文的形式征来的情书的真实性打了问号。他说,真实的魅力很大,所以就有不少书都利用真实来招徕读者,但是真实的魅力不是虚构能够代替的。
   安顿为此解释了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她说,她与所有采访过的人都有一个法律协议,这是由一个律师小姐来做的。她说,几乎每个受访者都对她提过一个问题:我能否相信你?我会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这就是她不能轻易暴露受访者的真实资料的原因。她说,我是否要用一场官司或者伤害别人的代价来证明作品的真实性呢?
   (赵记)

摘自于《江南时报》 2000年5月23日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内容简介

从《绝对隐私》、《回家》到现在的这本《情证今生》,安顿的真情告白一本接着一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它的存在证明的已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好坏,人类情感的饥渴,社会温情的淡出,已使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学会了掩饰真情;然而在安顿的书中,一些大胆的人们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情感释放了出来,而更多的人则在这次文本的历程中蒙醒,重又在情感的荒原中找拾到了逝去许久的真情……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前言

序言

作者小传:
    安顿,北京人。记者,作家。自1995年8月起从事有关"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所著《绝对隐私》,《回家》等畅销书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为广大读者所关注。

一刹那的天长地久
  安顿

  在还没有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就是一个非常相信文字的人。相同的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来和被写在纸上给我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语言在空气中越飘越远的时候,文字以她的沉默和固执的方式停驻下来,可以供我一千、一万遍地默念或者吟诵,也可以让我在这过程中反复回想或者猜想,那些文字形成的过程,以及那些情绪和情感*终被着落在纸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和契机。
   17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英文书,书的名字已经忘记了,但书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拿破伦的情人写下的日记,实际上就是她写给拿破伦的情书。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把它呈现给我爱的人,但是我要证明我的爱情的存在,我要在每一天都问我自己:你还爱他吗?如果我说爱,那么我就一直写下去;如果我说不,我也要把所有的这些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写下来。有一天,你年到了我的情书,你就知道了我。那时候请你相信,我是多么愿意你知道我曾经怎样地爱过。
   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读这一段话时的感受,甚至我记得那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那个早晨有着很好的阳光,我趴在父亲宽大的写字台上反复地背诵这段琅琅上口的英文,然后我在一张写作文用的稿纸上写下了我自认为通顺的译文,也就是我呈现在前面的这一段话。我甚至被自己的翻译感动过。
   后来,时间也把我从一个青春少女变成了羡慕着别人的青春的成年女人,甚至我沿着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走到了今天,倾听和观看了难以尽数的悲欢离合。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这段话,想起的时候,那些无论怎样被光阴打磨过,无论*终以喜剧或者悲剧告终的故事都变得无关紧要,惟有曾经流荡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某个阶段的真诚和爱恋被我牢牢地记下了。我发现我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感动,这种感动贯穿了我的历时五年的关于"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采访和调查,也*终促成我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地读者来信和来稿,这些信件和稿件中也包含了很多用第二人称写来的情书,这些一次又一次重复使用的"你"以及"你"和"我"之间的感叹,在很多时候会使我陷入一种遐想,我想知道那是一些什么样的"你"和"我"成就了写在纸上的这一份情深意长。   
     1998年年底的时候,从众多的稿件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篇:
   我因为这样一篇情书,成了这个人的新娘,成了一个小女孩儿的母亲。当孩子伸出她的小手一边拉住我,一边拉住她的爸爸时,我想我们的姻缘真是命中注定的。我把这封信寄给你,请你分享我的幸福。 "
   你还在老地方等我吗? "
   你可能不记得了。我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注意你的呢?在那个下雨的早晨,你和一朵红云一样的伞从我的身边飘过,我看见你的长发和你窈窕的身影,我想把那朵红云抓住,抓住你,就抓住了我的另外的半颗心。 "
   你从来不告诉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愿意被我握在手里、呵护在心头的。但是,你飘过来了,你停下来了,你伸出了手,告诉我,有一天,我们可以变成一个人。 "20多年的生命中,我没有机会和另外一个我相遇,你像一面镜子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看见了那个形象,让我和我自己握手。 "
   我不会忘记你那个圣洁而又单纯的样子,就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自己"。
   "你说我们会变老的,老的时候,我们还会相看两不厌吗?我相信我们会的,我们一起走过人生中的春、夏、秋、冬,我们相依为命,我们互相作对方的火炉、棉衣、拐杖和照相机。我们记住今生相伴的日子,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爱情和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在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把我们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我们的孩子会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重逢。 "
   前面的20多年没有在一起不算什么,我们在一起之后,合起来的日子是一生一世,从人间到天堂。你还嫌太短吗?"
   ……
      我想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想法从北京到上海、从海口到长春地进行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的。我去采写那些和谐相守、相濡以沫的夫妻,也去倾听那些曾经有过、而今已成追忆的爱情故事,倾听那些爱情故事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鸣响和回声,我想在我们的交流中完成各自对婚姻和爱情的认识,完成一种健康的思考和对待过去的健康的态度。
   如果我们爱了,就把她写下来,让被爱的人和自己都知道,那是怎样美丽绝伦的爱情;如果已经不再爱了,也把那些爱的记忆写下来,让被爱过的人和自己知道,我们曾经怎样全身心投入地爱过。
   一纸一笔,情证今生。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目录

目 录

1.代序
有一天,你看到了我的情书,你就知道了我
一刹那的天长地久

9.你已经给了我这么多机会,我再要*后一次
幸福从邪恶中穿行

37.希望那里不会太冷,更希望你在天堂里有一个温暖的家
天上人间的握手

54.我们靠写信来熟悉过去的感情,增添现在的感情
你是我今生*长久的守候

71.天长地久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种感觉、一种希望
拥有那段属于自己的光阴

89.成年人不可能有那样的感情,所以怀旧的都是成年人
一个人心里的阳光

107.网络就是一条线,我们在线的两端
爱在网络蔓延时

127.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踩着我去过河
青春道路上的挽歌

153.每一家的患难夫妻都是这样的
岁月流逝中的永恒

181.时间印证了我的错误,无言与悔恨是南国苍天对我的惩罚
高天远水牵系无限柔情

201.我们的恩爱永远、永远地埋在地下和我的心底
我们过去的好时光

227.我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她知道:我明白,我感激
想念你在每一个地方

247.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变好的,只要他能和好人在一起
男人的纯真季节

277.每一次回忆都是一场和*爱的人的约会
两代女人的传奇

311.跋
关于"口述实录"
浓缩的情感路程

展开全部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节选


爱在网络蔓延时

采访时间:1999年11月28日
采访地点:上海茂名路某酒吧
姓名:乔岚
性别:女
年龄:28岁
  上海人,1994年毕业于某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后在某国营公司办公室任英文翻译,1995年9月辞职,后到某外资企业,先后担任秘书,行政经理至今。

   本来想永远不见面,只是在网络中和你共享一份友谊。但终究不能抑制这种愿望。在我的婚姻上,我也是这样一种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婚姻是靠网络来维持的。
   我通过写下我生活的每一个有意思、没意思的细节,来把我的心情传递给我丈夫,我希望他在看我的邮件的时候,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觉到我就在一个距离他很近的地方,随时他都有可能听到我的敲门声,美国和上海也不过就是隔了一堵墙。
   我们在网上说"我爱你"每次都说,每次都知道说了也没有实际用处。我觉得这就是我认识的互联网。它也许无所不能,但它永远不是我们需要的那个世界。 曾经有一次,和一位从法国回来在上海定居的朋友聊天,我说上海女孩子是很内敛的,凡事更愿意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也不是情绪化的,好像她们的时间已经被具体的生活挤得满满的,没有时间想心事了。朋友说她也有这样的感觉,上海的女孩子当中恐怕很难上演那种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相反"她们即使是失恋了,也会擦干了眼泪,掩埋了尸体,再上战场",所以,互联网是*适合她们的。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传真和电子邮件,这当中来自上海的真的很少,即使有,也通常是谈谈看某本书中某个故事的感受,说完了就完了,有些连名字也不留下,更不需要回复,我只和其中的几个上海女孩保持着联系,但联系的方式也大多是打电话,她们留给我的全部是手机的号码。
   乔岚是和我联系的不多的几个上海姑娘中的一个,我们的联系方式是发电子邮件。不出差的时候,我是隔天上网的,乔岚的信来得很有规律,每个星期五,她一定会发一个邮件祝我周末快乐,同时也会告诉我一些她一周来的情况。
   确切地说,我们是通过E-mail互相了解的。从她的信中,我知道她是一个"留守女士",这个身份是在今年的国庆节成为正式的,她的男朋友在1998年美国自费留学,他们是从1997年圣诞节开始恋爱的。
   乔岚有时候会给我讲一讲她男朋友的事情,比如他读书和打工都很艰难,比如他的理想是毕业以后能进英特尔公司,比如他给她带回来一大瓶香水,是范思哲这个牌子,"可是范思哲不是已经死了吗?谁在替他经营品牌"?等等。有时候乔岚会抱怨她的日子没有意思,有时候又会欢呼高科技的发展让她如在丈夫身边。我们就这样联络着、交谈着,一直以我准备去上海出差。
   我还是提前告诉了乔岚,问她愿意不愿意见面,我是这样写的:我知道因为网络的存在我们可以感受对方,无须见面,但我们毕竟是人,人渴望交流,人有好奇心,我想知道跟我对话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万一你是异性假扮了同性来和我聊天,我也想看看你是不是我会爱上的那种人。
   这次乔岚没有等到星期五就给我回信了,她留下了电话号码,让我安顿下来立即联系她,她在简短的邮件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本来想永远不见面,只是在网络中和你共享一份友谊,但终究不能抑制这种愿望。在我的婚姻上,我也是这样一种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婚姻是靠网络来维持的,见面给你讲。"
   到达上海的那个晚上,我在酒店的房间给乔岚打电话。她显然很开心,我问她愿意在什么地方聊天,我去哪里都可以,她笑着说:"还是不要在你的房间吧,给你保留一些私人空间,再说,在上海,不是特别好的交情,不会请人到家里坐的,我带你去酒吧"
   在酒店大堂,我从一大群红男绿女中一眼认出了乔岚,她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娇小,素净,一件黑色的长长的风衣,黑色的,有着蛇皮花纹的靴子,黑色的皮包上挂着由D、I、O、R四个字母组成的金色装饰环,那是CD皮包的经典标志,从穿着看,乔岚是那种收入很好,生活精致,讲究品位的女孩子。
   乔岚说话,做事都没有上海女孩子惯有的那种娇嗔。我们一起打车,她用上海话告诉司机我们要去的地方怎么走,同样也没有因为那种天生轻软的语言而让人感觉到她这个人也轻软起来。我坐在她旁边,试着闭上眼睛听她介绍我们将要去的酒吧是多么出名,她的语声沿着我的耳朵飘过去,飘出车窗,落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以后想到乔岚的时候,我仍然能想起那种人飘荡在城市上空的感觉。我想那是乔岚造成的。她身上没有一点上海这个城市的特征,她是属于全世界任何都市的,她可以把自己放进任何一个都市的人群中,马上就可以和他们融为一体。
   我们选择了靠窗的位置,乔岚说,因为我们早到了,这里还没有开始上人,到了真正的"夜晚时分"我们是找不到座位的。她站在我的对面,脱掉风衣,我才发现,她穿得很少,只是一件黑色羊绒的短款连衣裙,黑色丝袜给她颀长的双腿蒙上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秀气。
   这里显然是乔岚非常熟悉的地方,她不用看酒单,就为我点了一种叫做"滚滚红尘"的酒,给自己要了"开紫玫瑰"。 我看到你的E-mail地址是在你的书上,不是你那两本被很多人传看和议论的书,了两本书我没看,我是有意不看的,我的一个朋友看过之后就说,千万不要看,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她也是一个留女士,她估德国已经4年了。我看的是那本叫《欲望碎片》的小说,我用一个周末的晚上看完了,觉得这个作者不是在写小说,而在写自己的生活。那时候,我就想问你,书里的女孩子有多少是你。我开始想给你写信,本意是想问问你,为什么不写一本善于网络的小说,像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安演的电影《网络情缘》那样的故事。
   我说我其实并不熟悉网络,而且,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网络究竟是什么。首先它是看不到,只能感觉到的,那么网络上的人和事也就不像生活中那样有切近的真实感了。如果两个人有网络上相爱,那么他们靠什么感知对方呢?所以,网络对于我,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工具,我从上面获得信息,同时也增添了一种通讯手段,后者跟过去我们熟悉的邮局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情证今生--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三 作者简介

一纸一笔情证今生   
  --访女作家安顿

  5月21日下午,郑州丹尼斯百货。
   一群热心的读者在门前排起长队,蜿蜒在高高的台阶上,队中有中青年人,也有不少老年人。早来的盛夏高温与挥之不去的情感交融在人们的心中,目光所及,则是一本本灰色封面的新书---《情证今生》。
   一位纤秀的女性端坐在桌旁,一头深棕色短发,一袭紫红色套裙。她飞快地在书的扉页签下自己的名字:安顿。双手赠与读者,并报之一个诚恳的微笑。
   时光飞快地过去,转眼间200册书已签赠完毕。我们一同来到六楼雅园,开始了简短的采访。面对记者,安顿侃侃而谈---"我在不同的时空和领域穿梭。因为做记者做得久了,总要寻求一个突破,在一个领域内做到极至,然后再转向另一个领域,再做到极至。这样人的一生可以当做几辈子活。"
   几年前,安顿以北京青年报一位记者的身份,将视角转向当代中国人的情感问题,相继出版了《绝对隐私》和《回家》,还出版了几本小说和散文,有时还去做做制片人。于是,她成了一位情感专家。
   安顿此次来郑的身份便是"戴梦得珠宝"的情感大使。1999年初,"戴梦得珠宝"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情书征文大赛"。他们把收集在一起的900多封情书一股脑儿提供给安顿。
   "我用了整整12天的时间仔细地读完了所有的情书。在这些文字中我确定了我要做的事情,我要走到情书的背后,去感受由情书开始、由情书牵连、由情书贯穿、由情书结束或者由情书而成为纪念碑的真实的人们和他们的真实人生。"
   这便是《情证今生》的开端。在这本书里,有5个故事是来自戴梦得珠宝提供的情书。"我不断地倾听不同人的故事,我愿意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我没有办法辜负那种信任。"
   这时,有一位在敦睦路做生意的中年妇女慕名来拜访,安顿停下来,仔细地告诉她自己在北京的地址,并请她把故事简单地写一下。
   "我不注重文字,因为经过加工的文字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一点效果都没有。我注重故事的真实性,这就是我的书为什么叫做'实录',而不是叫做调查、纪实小说或者报告文学。"《情证今生》之所以不同于《绝对隐私》和《回家》,是因为这是她自1995年开始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况调查"以来最集中、行程最远、受访者分布最广的一次采访,其行程包括了从海口到长春,从北京到上海的数十个城市,采访时间长达15个月。"从来没有像这次采访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浓重的情感和人们记忆中对情感的供奉所包裹的感觉在采访的全部过程中。"
   问安顿,对于情感问题的研究将到何时为止?
   "我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至,准备采访到一万个人,然后再转向其他领域。现在采访了很小一部分,只是一个开端。"


   摘自于解放日报 2000年5月24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