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6-01
开本: B5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48.5(7.5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9515
  • 条形码:9787030719515 ; 978-7-03-071951-5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内容简介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的前缘热点与薄弱环节,揭示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与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本书共包括7章,其中第1~3章探究了深水陆缘上重力流(浊流)、底流(等深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揭示了交互作用有利的形成发育场所与典型沉积响应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第4章揭示了交互作用沉积响应(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模式;第5章探讨了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形态变化、叠置样式及主控因素;第6章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的角度揭示了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动力学机制;第7章论述了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及其底流改造砂相模式、相标志及古海洋学意义。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目录

目录丛书序序前言第1章 绪论 11.1 研究意义 11.1.1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的前缘和热点 11.1.2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理论的薄弱环节 51.1.3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71.1.4 深水水道是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命题 81.1.5 本书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体系 91.2 章节概述 111.2.1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发育场所(第2章和第3章) 121.2.2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典型沉积响应的沉积构成、沉积模式及其全球尺度的剖面形态和叠置样式的变化(第4章和第5章) 121.2.3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交互作用的沉积动力学机制(第6章) 131.2.4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油气勘探和古海洋学意义(第7章) 14第2章 南海东北陆缘近海底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 152.1 概述与区域地质概况 152.1.1 概述 152.1.2 区域地质概况与海洋学背景 172.1.3 NPIW和NPDW存在发育的地质证据 202.2 南海东北陆缘近海底沉积响应及其空间展布 202.2.1 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所揭示的近海底过程响应 202.2.2 大型重力活塞样中所识别的近海底的沉积响应类型 282.3 南海东北陆缘近海底沉积过程及其空间展布 362.3.1 南海东北陆缘近海底沉积过程及其空间演化 362.3.2 南海东北陆缘近海底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 372.4 小结 38第3章 南大西洋西侧晚白垩世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 403.1 概述与区域地质概况 403.1.1 概述 403.1.2 区域地质概况与海洋学背景 453.2 晚白垩世阿根廷陆缘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发育场所和典型沉积响应 483.2.1 晚白垩世以来阿根廷陆缘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对比 483.2.2 晚白垩世阿根廷陆缘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 553.2.3 晚白垩世阿根廷陆缘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 593.3 晚白垩世乌拉圭陆缘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发育场所和典型沉积响应 603.3.1 晚白垩世以来乌拉圭陆缘地层发育情况 613.3.2 晚白垩世乌拉圭陆缘的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623.3.3 晚白垩世乌拉圭陆缘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时空演化模式和典型沉积响应 683.4 小结 70第4章 交互作用沉积响应(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模式 724.1 概述与区域地质概况 724.1.1 概述以及数据和方法 724.1.2 区域地质概况和海洋学背景 744.2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顺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构成 794.2.1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形态特征 794.2.2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顺向迁移水道沉积序列 814.2.3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充填演化 864.3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反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构成 894.3.1 鲁伍马盆地渐新统的层序地层格架 894.3.2 鲁伍马盆地渐新世深水反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构成 924.3.3 鲁伍马盆地渐新世深水反向迁移水道-单侧朵叶沉积体系 974.4 东非坦桑尼亚陆缘深水反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构成 984.4.1 东非坦桑尼亚外海深水单向(反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 984.4.2 东非坦桑尼亚外海反向迁移水道-单侧天然堤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 1004.5 深水顺向和反向迁移水道的沉积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1034.5.1 两种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发育存在的异同 1034.5.2 两种深水单向(顺向和反向)迁移发育演化的主控因素 1074.5.3 两种深水单向(顺向和反向)迁移发育演化的沉积模式 1124.6 小结 114第5章 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形态变化、叠置样式及主控因素 1165.1 概述与术语体系 1165.1.1 概述 1165.1.2 本章所采用的深水水道数据库 1175.2 全球尺度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剖面形态和叠置样式对比 1215.2.1 深水单向(顺向和反向)迁移水道剖面形态的共同性 1215.2.2 深水单向(顺向和反向)迁移水道剖面形态的差异性 1215.2.3 全球尺度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剖面形态变化的主控因素 1245.3 全球视角下深水单向迁移水道与重力流和等深流水道形态特征以及叠置样式对比 1265.3.1 全球水道生长轨迹对比 1265.3.2 全球水道形成发育气候背景条件对比 1355.3.3 全球视角下的深水水道剖面形态和叠置样式对比 1385.3.4 全球视角下的深水水道形态和叠置样式差异的主控因素 1415.3.5 “ 全球视角下的深水单向迁移水道与重力流和等深流水道形态特征以及叠置样式之对比”研究的意义 1425.4 小结 143第6章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动力学机制 1456.1 概述与区域地质概况 1456.1.1 概述 1456.1.2 区域地质概况与海洋学背景 1496.2 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剖面螺旋环流结构 1506.2.1 西非陆缘上顺向迁移水道的地震沉积学研究 1506.2.2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螺旋环流的定量重构 1546.2.3 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剖面螺旋环流重构的科学意义 1596.3 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沉积动力学计算 1616.3.1 基于水道形态的迁移水道内浊流满槽水力学计算 1616.3.2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1646.3.3 深水顺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动力学机制 1686.4 深水反向迁移水道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沉积动力学模拟 1706.4.1 深水反向迁移水道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物理模拟实验 1706.4.2 深水反向迁移水道内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动力学机制 1746.5 小结 177第7章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及其底流改造砂相模式、相标志及古海洋学意义 1797.1 概述与研究现状 1797.1.1 经典浊流储层理论研究 1797.1.2 亟待开展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有利储层沉积特征、识别相标志和时空分布模式研究 1807.2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沉积体系的相模式与时空演化 1817.2.1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沉积体系储层岩相特征 1817.2.2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沉积体系相组合分析 1897.3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有利储层识别相标志 1947.3.1 底流改造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1947.3.2 底流改造砂的地质响应特征 1977.3.3 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 2027.3.4 所建立的底流改造砂识别相标志的检验及运用 2037.3.5 深水水道内底流改造砂的成因机理 2077.3.6 本章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 2107.4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有利储层分布模式与古海洋学意义 2107.4.1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有利储层时空分布模式 2107.4.2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内有利储层时空分布模式的油气勘探意义 2147.4.3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所蕴含的古海洋学意义 2157.5 小结 218致谢 220参考文献 221
展开全部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作者简介

龚承林,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获中国地质协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孙枢奖、第19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和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第二届孙枢奖(Sun Shu Prize)。现任AAP GBulletin副主编、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副主编、《古地理学报》编委和《沉积学报》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与源汇系统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编著Reading'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第四版第六章,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教材1部(石油工业出版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