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版权信息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内容简介

在生态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生态知识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其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团队以生态保护为视角,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相结合,选取青海三江源和四川甘孜州为研究基点,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圣境、神山圣湖和当地居民的行为(狩猎、牧业、虫草采集)入手,通过对野生动物分布、鸟类分布、草场变化、虫草采集管理等具体研究项目的分析,探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目录

章 文化与生态保护
1.1 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多学科视角
1.2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1.3 生态保护思想的演进与社区参与式保护
1.4 青藏高原与藏族传统生态文化
1.5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位置
第二章 青藏高原神山与生态保护——形式、功能与地理特征
2.1 自然圣境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2.2 藏族聚居区的神山圣湖
2.3 四川甘孜州神山的等级、地理特征及管理
2.4 青海玉树杂多县神山的等级、地理特征及保护
第三章 藏族聚居区神山的生态保护成效
3.1 森林地区神山生态保护成效——以甘孜州丹巴县为例
3.2 草原地区神山生态保护成效——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3.3 藏族聚居区神山与生态保护相关讨论
第四章 青藏高原环境历史案例研究——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4.1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概况
4.2 三江源地区人口变迁
4.3 三江源地区畜牧业情况历史变迁
4.4 三江源地区其他自然资源利用
4.5 三江源地区人与环境关系分期
4.6 三江源人与环境关系特点
第五章 青藏高原地区人与野生动物关系历史——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5.1 研究方法
5.2 三江源地区部分野生兽类古今分布情况
5.3 牧民对野生动物数量变化的认知
5.4 藏族牧民对野生动物的狩猎行为及对野生动物的观念
5.5 人兽冲突情况
第六章 藏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
——以甘孜州鸟类多样性为例
6.1 以鸟类为指标的生物多样性评估
6.2 传统文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各村鸟类多样性状况及比较
6.5 保护知识的比较:传统文化、现代保护知识与保护意识
6.6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比较
6.7 影响鸟类多样性的因素分析
6.8 甘孜州藏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 三江源地区牧业文化与生态保护
7.1 部落时期牧业社区案例
7.2 集体化时期传统放牧知识的落实
7.3 承包时期三江源地区的放牧与草地
7.4 三江源地区草地变化情况
7.5 对草地退化的认知与保护行动
7.6 生计与文化
第八章 青藏高原的虫草采集管理
8.1 虫草采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8.2 虫草资源的可持续性
8.3 虫草采集的管理形式
8.4 虫草采集的环境影响
8.5 虫草采集案例研究方法
8.6 三江源地区有关虫草采集的生态文化
8.7 三江源虫草采集管理典型案例及制度分析
8.8 讨论
第九章 动态变化中的青藏高原文化与生态
9.1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特色
9.2 三江源地区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总结
9.3 三江源地区的动态变化
9.4 总结及保护建议
9.5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重塑青藏高原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作者简介

朱子云
----------------------------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教师,保护生物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生态学、历史生态学等。长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收集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并研究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帮助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曾参与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负责申遗文本中社会、文化部分的调查与写作。
申小莉
----------------------------
申小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长期关注青藏高原的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现任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编委。
吕植朱子云
----------------------------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教师,保护生物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生态学、历史生态学等。长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收集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并研究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帮助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曾参与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负责申遗文本中社会、文化部分的调查与写作。
申小莉
----------------------------
申小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长期关注青藏高原的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现任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编委。
吕植
----------------------------
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自1985年起,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中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等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