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1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66.4(7.3折) 定价  ¥2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版权信息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本书特色

无线电能传输听起来还是非常高大上的技术,但是现在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手机已经实现了商业化,随着电动汽车快速普及,其无线充电将迎来需求大规模爆发。 这本《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从基本的概念介绍,到实际工程应用;从电路模型建立,到供电导轨设计;从各种补偿电路、控制电路的分析,到实际充电器的工程应用;从移动端的实际应用,到机器人、核电站特殊工程应用,可谓是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全面总结了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应用,可谓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学习、应用宝库!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内容简介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共分为六部分,其中**部分简要介绍了移动电源、无线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IPT的耦合线圈模型、回转器电路模型、磁镜模型和通用统一动态相量等理论。第三部分讨论了RPEV的动态充电问题,从引入动态充电开始,总结了RPEV的历史,解释了I型和S型超细供电导轨的设计,以及用于IPTS的控制器和补偿电路、有源抵消的电磁场抵消方法等。第四部分从静态充电和非对称线圈的介绍开始,解释了大容量EV充电器设计,以及EV充电器的电容式电能传输和异物检测。第五部分从耦合磁谐振系统的回顾开始,介绍了IPT手机和机器人的移动应用,阐述了中远程IPT和偶极子线圈自由空间全向IPT,并讨论了机器人二维全向IPT。第六部分阐述了无线核仪器和SMF等WPT的特殊应用,并展望了WPT的发展前景。 本书是电力电子、物联网和汽车行业的工程师,以及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无线电力传输领域的工程师必不可少的设计和分析指南,也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重要参考书。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部分引言 第1章移动电力电子设备简介 1.1移动电力电子设备概述 1.2移动电力电子设备简史 1.3远距离移动式电能传输(MPT) 1.3.1射频电能传输(RFPT) 1.3.2光学电能传输(光学PT) 1.3.3绳系电能传输(绳系PT) 1.4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无线电能传输(WPT)简介 2.1WPT系统的一般原理 2.1.1WPT系统的一般配置 2.1.2WPT的一般要求 2.2感应电能传输(IPT)简介 2.2.1IPT的基本原则 2.2.2IPT系统的配置 2.3电容式电能传输(CPT)简介 2.4谐振电路简介 2.4.1不谐振IPT系统 2.4.2谐振IPT系统中的漏电感补偿方法 2.4.3谐振IPT系统中的线圈补偿方法 2.4.4谐振IPT中的其他补偿方法 2.4.5关于谐振电路的讨论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电动汽车(EV)简介 3.1电动汽车简介 3.1.1电动汽车的历史 3.1.2电动汽车的优缺点 3.1.3电动汽车的结构 3.2电动汽车的分类 3.2.1按能源或充能分类 3.2.2按部件分类 3.2.3电动汽车的应用 3.3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感应电能传输(IPT)理论 第4章耦合线圈模型 4.1简介 4.2变压器模型 4.3M模型 4.4T模型 4.5进一步讨论和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5章回转器电路模型 5.1简介 5.2补偿电路的回转器表达 5.2.1具有无源元件的回转器的实现 5.2.2IPT系统中的回转器:谐振电路 5.2.3IPT系统中的回转器:耦合电感 5.2.4IPT系统中的回转器:包含ESR的情况 5.3纯虚数增益回转器的电路特性 5.3.1源型转换法则:电压到电流以及电流到电压 5.3.2终端阻抗转换法则 5.3.3无端接阻抗转换法则 5.3.4回转器合并法则:多个串联的回转器 5.4用本章中的方法对完全调谐的补偿电路进行分析 5.4.1V-SS电路 5.4.2I-SP电路 5.4.3V-LCL-P电路 5.4.4讨论 5.5用提出的方法分析失谐的补偿电路 5.6实例设计与实验验证 5.7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磁镜模型 6.1简介 6.2改进的磁镜模型线圈与开放芯板 6.2.1有限宽度的单线圈 6.2.2有限宽度的双线圈 6.2.3单线圈局部饱和度 6.2.4双线圈局部饱和度 6.3具有平行芯板线圈的改进磁镜模型 6.3.1单线圈和有限宽度的拾取线圈 6.3.2双线圈和有限宽度的拾取线圈 6.4实例设计和实验验证 6.4.1具有开放芯板的单线圈和双线圈的磁通密度 6.4.2单线圈和双线圈开放芯板上的*大磁通密度 6.4.3具有平行芯板的单线圈和双线圈的磁通密度 6.4.4在线电动汽车的现场测试 6.5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通用统一动态相量 7.1简介 7.2交流电路的复拉普拉斯变换 7.2.1复拉普拉斯变换理论 7.2.2统一通用相量变换 7.2.3复拉普拉斯变换在复电路元件中的应用 7.2.4复拉普拉斯变换在复电路中的应用 7.3复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分析 7.3.1复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静态分析 7.3.2复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动态分析 7.3.3复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微扰分析 7.4复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仿真验证 7.4.1静态分析的验证 7.4.2动态扰动分析的验证 7.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道路供电电动汽车(RPEV)的动态充电 第8章动态充电简介 8.1RPEV简介 8.2OLEV的功能要求与参数设计 8.2.1OLEV的功能要求、参数设计和约束条件 8.2.2二次侧功能要求与参数设计 8.2.3设计矩阵 8.2.4功能要求与参数设计的建模 8.3道路供电电动汽车的前景讨论 8.3.1能源和环境 8.3.2道路供电电动汽车与电能供应 8.3.3道路供电电动汽车与插电式电池汽车 8.3.4电磁安全 8.4结束语:动态充电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第9章道路供电电动汽车的历史 9.1简介 9.2RPEV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础 9.2.1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总体配置 9.2.2IPTS的基本原理 9.2.3IPTS的基本要求 9.2.4IPTS的设计问题 9.3RPEV早期的历史 9.3.1RPEV的起源:“电气化铁路变压器系统”的概念 9.3.2RPEV的首次开发 9.4OLEV的发展 9.4.1**代(1G)OLEV 9.4.2第二代(2G)OLEV 9.4.3第三代(3G)OLEV 9.4.4第四代(4G)OLEV 9.4.5第五代(5G)OLEV 9.5OLEV的一些技术和经济问题 9.5.1广义有源EMF抵消方法 9.5.2交叉分段动力导轨(X-轨) 9.5.3OLEV的简要经济分析 9.6其他研究团队对道路供电电动汽车的研究趋势 9.6.1奥克兰大学研究团队 9.6.2庞巴迪研究团队 9.6.3ORNL研究团队 9.6.4韩国铁路研究院团队 9.6.5Endesa研究小组 9.6.6INTIS研究小组 9.7互操作IPT:第六代(6G)OLEV 9.8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窄幅单相供电导轨(I型) 10.1简介 10.2窄幅I型IPTS设计 10.2.1OLEV之前的设计 10.2.2IPTS I型供电导轨 10.2.3供电导轨设计 10.2.4拾取端设计 10.3全谐振电流源IPTS分析 10.3.1整体配置 10.3.2电流源IPTS 10.3.3传统的二次谐振IPTS 10.3.4完全谐振的IPTS 10.4方案设计与实验验证 10.4.1输出电压 10.4.2输出功率和效率 10.4.3空间功率变化 10.4.4电磁干扰 10.5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窄幅双相供电导轨(I型) 11.1简介 11.2dq型供电导轨设计 11.2.1传统I型IPTS的空间感应电压变化 11.2.2dq型供电导轨的设计与分析 11.2.3与I型供电导轨的对比 11.3IPTS的电路设计 11.3.1IPTS的功率电路 11.3.2功率电路相移分析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