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李旭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7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58.5(7.5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16701
  • 条形码:9787522716701 ; 978-7-5227-167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较系统、深刻地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内容和价值。同时从物质民生和生态民生两个基本维度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丰富实践。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现状和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
**节 国际背景:民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生建设面临双重困局
二 发展中国家民生建设面临两难困境
三 中国肩负引领世界民生发展潮流的使命
第二节 国内背景:我国民生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 集中力量改善物质生活的民生建设实践
二 集中力量改善物质生活的现实依据
三 生态民生短板凸显: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深刻变化

第二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
**节 根本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建设思想
一 对经典作家物质资料生产目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二 对经典作家民生结构层次性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三 对经典作家关于民生建设所有制基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四 对经典作家民生改善根本途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重要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二 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三 对中国传统小康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第三节 直接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生建设思想
一 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生建设根本原则的坚持和丰富
二 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生发展使命感的坚持和丰富
三 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生建设思路的坚持和丰富

第三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节 间接基础:国外的民生建设实践
一 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民生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二 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反思
第二节 深厚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民生建设实践
一 “生存型”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启示
二 “温饱型”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启发
三 “小康型”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启迪
第三节 直接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生建设实践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的丰富实践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的实践特点
三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吸收和提炼

第四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内容
**节 对民生建设理念的升华
一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建设理念的提出
二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建设理念的内涵
三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建设理念的升华
第二节 对民生建设目标的深化
一 “美好生活”民生建设目标的确立
二 “美好生活”民生建设目标的特征
三 “美好生活”民生建设目标与中国梦相融通
第三节 对民生建设内容的拓延
一 人民的需要:民生建设内容拓延的根本依据
二 物质民生: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
……

第五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价值
第六章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节选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二)政治建设:为民生发展提供民主制度支撑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生建设的权利,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民生建设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生建设必须要有民主政治的保障。“民主”在阶级社会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所谓超阶级的“全民民主”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把戏,是根本不存在的,其本质不过是资本家少数人的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人民掌握政权,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参与民生建设的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它有效地保证了政府部门与基层民众之间上传下达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了人民群众能够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决策。民生建设决策机构能够及时高效地了解民意,更广泛地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使制定的民生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等更科学合理。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它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民生建设人才的甄选、成长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环境。社会主义民主还为人民群众全程监督民生建设提供了可能,保证了民生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必须根据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利逐步扩大。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更有力,人民参与民生建设愈加积极和主动。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广泛参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民生的改善,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必须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牢固的制度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民主是*符合民主本义的、*真实、*广泛的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体系建设,保证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  (三)文化建设:为民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民族特质。“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文化具有塑造人格、凝聚人心的功能,对民生事业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先进文化能够为民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引领民生建设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方案中都凸显了文化的地位。  在新时代的民生建设中必须继续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凝聚共识和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能够催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走自己的路才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必须继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民生发展方向,鼓舞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民生建设中,营造人人竞相奋斗的民生建设氛围。只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保证民生建设的正确方向,使民生建设坚定地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下,才能*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各方力量投身于民生建设实践,为民生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总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民生建设能够发挥先进文化对民生建设的指导意义,为民生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营造良好氛围。“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方案把文化建设与其他四项建设并列,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持续凸显了文化建设对民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四)社会建设:为民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建设是实现社会有序运转与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能够为民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纳入民生发展方案,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民生的改善不仅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经济总量,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可能。但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让人民公平享有民生权益则依赖于社会的建设水平。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为人民物质民生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非“万能钥匙”,并非经济发展了社会的一切问题就能自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必须依托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破解。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延续了这个思想。  在“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方案中,依托社会建设发展民生,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民生诉求。新时代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公平正义须依靠制度体系来维护。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的民生福祉,完善制度措施使人民公平享有民生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确保民生建设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民生诉求,必须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李旭华,男,博士,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已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和一般项目各1项、其他厅级项目若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