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7.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版权信息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内容简介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实验项目,旨在帮助医学生加深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实验教程分为七大模块: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操作技术;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附录。本实验教程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到科学研究性实验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再配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兴趣。
本实验教程实用性强,图文并茂,原理清晰,实验步骤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翔实、可靠,可操作性强。既可作为教材,又可作为工具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研实训能力均有较强的作用。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目录

目录
绪论001
**章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003
实验课程的概述001
第二章实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002
**篇实验室生物安全003
第三章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003
**节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保障003
第二节病原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004
第三节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006
第四节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007
第二篇基本实验操作技术009
第四章细菌学009
实验一无菌操作009
实验二细菌标本的采集009
实验三细菌培养基的种类和配制010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方法012
实验五细菌培养和生长现象的观察014
实验六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016
实验七细菌形态学观察018
实验八细菌样本的保存020
第五章真菌学022
实验一真菌标本的采集022
实验二真菌培养基的种类023
实验三影响真菌生长的物理和化学因素023
实验四真菌样本的保藏024
第六章病毒学026
实验一病毒标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026
实验二病毒培养及增殖指标027
第七章人体寄生虫学029
实验一寄生虫绘图029
实验二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029
实验三寄生虫标本类型及观察方法032
实验四寄生虫的常用检测方法033
第三篇基础性实验035
第八章细菌学035
实验一细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035
实验二细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试验036
实验三细菌酶类试验037
实验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038
第九章真菌学042
实验一真菌培养方法042
实验二真菌形态学观察043
实验三真菌代谢物生化鉴定045
第十章病毒学047
实验一病毒鉴定方法047
实验二病毒感染性鉴定049
第十一章人体寄生虫学051
实验一线虫051
实验二吸虫058
实验三绦虫062
实验四阿米巴原虫065
实验五蚊073
实验六蝇074
实验七虱075
实验八蚤076
实验九蜱076
实验十螨077
第十二章免疫学079
实验一多克隆抗体制备079
实验二单克隆抗体制备082
实验三凝集试验084
实验四沉淀试验089
实验五补体结合试验095
实验六免疫标记技术099
实验七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功能测定105
实验八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12
实验九细胞毒试验技术及肿瘤免疫115
实验十放射标记技术121
第四篇综合性实验125
第十三章细菌学125
实验一人体及环境中细菌的检测125
实验二细菌的灭菌和除菌方法126
实验三链球菌与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30
实验四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32
实验五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35
实验六放线菌硫磺样颗粒及菌落形态的观察138
实验七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140
实验八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141
实验九立克次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142
实验十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143
第十四章真菌学145
实验一深部真菌感染的鉴定145
实验二病变脚皮的真菌学检查146
第十五章病毒学148
实验一流感病毒的培养及鉴定148
实验二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感染152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检测153
第十六章人体寄生虫学155
实验一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55
实验二消化道线虫标本制作159
实验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大鼠模型建立161
实验四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模式的建立163
实验五曼氏裂头蚴的感染性检查164
实验六阿米巴的体外培养165
实验七伯氏疟原虫动物感染模型建立166
实验八医学节肢动物标本的制作168
第十七章免疫学171
实验一大肠埃希菌灭活疫苗的制备171
实验二细胞因子活性检测172
实验三免疫细胞凋亡176
第五篇研究创新性实验180
第十八章创新性实验180
实验一案例1180
实验二案例2181
实验三案例3181
实验四案例4182
第十九章拓展设计性实验183
实验一人体内微生物群的检测183
实验二疟疾流行区疟原虫的寄生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183
实验三SARS冠状病毒包膜蛋白的单克隆、多克隆以及冠状病毒疫苗的制备183
实验四HIV感染对T细胞功能影响184
第六篇虚拟仿真实验185
第二十章高致病性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85
附录186
参考文献190
展开全部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 节选

绪论   **章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的概述病   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医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检验技术和诊断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课可以加深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基本实验操作以及提升科研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实验课主要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等三个部分。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程》是指导学生完成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项目的指导用书,包含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附录。   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   实验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为学习临床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课的教学形式与流程   实验课在教师的讲解、引导和监督下独立或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实验项目,并将其结果以报告书形式提交。   实验课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课前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2. 课前预习相关实验项目的内容,熟知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在教师的指导下领取实验材料。   4. 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并演示实验操作。   5. 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实验操作。   6. 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书,并由教师评估其结果。   第二章 实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实验课程是使医学生通过实验项目验证理论知识,并掌握以下实验相关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即:   1. 学习实验室和实验操作相关安全知识。   2. 熟悉和掌握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课加深理解理论课知识。   4. 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因为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需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 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 提前完成实验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 提前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及预期实验结果。   4. 仔细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示教。   5.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严肃性、严格性、严谨性以及准确性。   6. 根据实验项目性质应以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   7. 对于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应及时、认真、准确地记录。   8. 对于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9. 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10. 实验结束后按照要求及时清理实验中产生的生物垃圾。   三、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处理   实验人员在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对每一次实验的结果仔细观察,并进行如实、认真地记录。当与预期结果不符时,应认真分析和探讨其原因,以此培养和提高科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报告的格式和书写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和医学免疫学实验应根据其实验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报告书格式,但应都具有以下共同内容:   1. 实验人员名单、人数/ 组、实验时间。   2.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简介)、实验材料。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预期实验结果、实际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5. 师生交流栏。   **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三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和相关活动的场所。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这种探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包括伤害甚至死亡。为了*大程度减少事故的发生,各研究领域都对实验室的安全作出了明文规定,并延续至今。   **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保障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指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对生态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防范,包括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存在的潜在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自1874 年人类建立**间开放式公共实验室以来,实验室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尤其是在微生物和医学生物实验室中生物安全问题尤为严重。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就注重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至今已经颁布了近百部法律、法规、指南、准则等来规范实验操作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狭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由于操作、储存、处置不当,对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如病原微生物泄漏,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等。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就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生存、生活、社会、经济产生危害或潜在风险的因素。   二、生物安全保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是指为防止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毒素发生泄漏、被盗、被抢、丢失、滥用、有意释放等所采取的措施,以避免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及经济利益等构成威胁。   实验室所采取的生物安保级别与措施需要根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进行生物安保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设立生物安保的级别,并规定对安保人员、设施设备、信息、运输转移、实验活动、应急预案与处置等要求。   生物安保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毒素在采集、运输、使用、保藏、销毁等环节中的风险,以及设施脆弱性、内部人为因素,可能受到侵害或威胁等外来因素。   生物安保的级别是根据不同危害等级(一、二、三、四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毒素存放、使用地点及其周边区域范围等的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一、二、三、四类)的生物安保区域。   安保人员包括实验室安全保卫人员、实验室各类工作人员以及可能进入实验室的各类临时人员等。应根据生物安保级别的不同,设立不同类别的安全保卫人员,执行培训、准入制度;其余人员则应有相应的管理和审批制度,非安保单位人员不得进入二类或以上的生物安保区域。   生物安保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人员进出控制(登记或限制进出)、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应根据生物安保级别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设施设备。   生物安保的信息主要包括人员、病原微生物材料及其活动所涉及的所有记录通信等的信息,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等。应根据生物安保级别的不同设立相应的信息管理。   生物安保单位进行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毒素的运输转移(包括对外运输和单位内部转移等)以及实验活动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指南的规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是避免生物安保风险的发生和保障应急处置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病原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   不同国家和组织关于病原生物危害等级均具有分类标准。我国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   一、病原生物危害等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 级:   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类   由于不同水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要求亦不相同。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施、设备、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累加性,即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达到低防护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要求,并对低防护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补充和提高,用于操作风险水平更高的生物因子。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通过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以及实验室管理等内容来实现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分类、分级、技术指标和基本要求与建筑技术规范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具有强制性,所以有关要求均为*低要求,而作为实验室的手册或指南,必须以满足标准为前提,有时会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高于强制标准的要求,这些手册或指南在被实验室采用后,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执行。   根据用途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两类,即细胞培养操作为主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操作为主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所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的传播途径可分为a 类和b 类。a 类指操作非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b 类指操作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b1 类生物安全实验室指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b2 类生物安全实验室指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   而根据使用的一级和二级的防护屏障的不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分为四级,防护水平由低到高排列,即: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所谓一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二级防护屏障则是指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都是基于确保处理特定传染病原体时的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而进行设计的。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是围护屏障水平和生物安全级别*低的生物实验室,在该级别实验室中进行的操作都是在室内开放空间进行的,所以,在其中活动所涉及的生物因子应是已知不引起健康成人感染的微生物。但是,应注意这些微生物也许有可能引起幼儿、老人或免疫缺陷患者的机会性感染。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主要用于处理中度危险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乙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可能经口摄入或经皮肤、黏膜暴露而感染。在遵守标准操作程序的情况下,这些病原体的处理可在开放实验台进行。但是,如预期有发生喷溅或可产生气溶胶时应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是为应对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等的实验室操作而设计的。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程序,使用一级和二级防护屏障,同时对于通风系统等设备都有特殊的要求。   四级生物安全水平主要用于可引起致命疾病的病原体的处理和实验操作,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或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或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BSL-4 实验室的实验操作一般应在三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或由身着正压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处理。BSL-4 实验室应是完全独立的实验室,其通风系统和废物处理亦应完全独立。   三、实验室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避免危险生物因子泄漏导致实验室人员暴露或者向外环境排放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包括物理防护,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这是实验人员所依赖的保障措施,所以在日常研究中必须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   物理防护主要包括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一级屏障主要包括实验室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