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作者:林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B5 页数: 88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52.5(7.5折) 定价  ¥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版权信息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本书特色

发展深远海养殖是事关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本书提出了建设海上防护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新型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理念,以及基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大规模养殖方式和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新模式。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发展深远海养殖是事关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是一项为未来创造希望的事业。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技术是一项将海工技术服务于深远海养殖的技术,实现海工技术跨领域发展。本书扼要介绍了该技术的核心思想,着重系统地论述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体系,提出了一种离岸隔离海洋灾害的防御新理念。深远海养殖的目标应当是要为人类创造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一种生活奢侈品。提出了建设海上防护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新型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理念、基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大规模养殖方式,并提出了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新模式。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渔业将是人类动物蛋白增长的重要来源 1
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和养殖,捕捞已不可持续 2
目前为止渔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养殖 4
我国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走向深远海 6
需要探索深远海养殖的新途径 8
第二章 深远海养殖的定义与存在的问题 10
何为深远海养殖 10
深远海养殖的问题在哪里 13
为什么会有养殖安全问题 16
第三章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新模式 18
如何解决养殖安全问题 18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全新命题 23
要建立现代化大规模养殖方式的新理念 24
创新一种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 25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两个前置条件 27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三大特点 29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三个特色 42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两个区别 43
第四章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经济性 46
基础设施对比情况 46
指标分析情况 47
养殖产品组合优化经济效益 49
结论 49
第五章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生态影响 51
第六章 如何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 55
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社会经济价值 55
如何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 57
参考文献 60
附录一 中交集团漂浮技术研发团队 63
附录二 我经历的超强台风“天鸽” 71
附录三 南鹏岛深水养殖方案平面布置图 73
致谢 74
彩插
展开全部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研究报告 节选

**章 绪论   渔业将是人类动物蛋白增长的重要来源   世界人口持续的快速增长,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1],在保持现有的动物蛋白消耗水平下,动物蛋白需求的增长将不会低于20%。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蛋白将会提出更大的需求。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为50.3 g/d,发展中国家为23.3 g/d[2]。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提高7 g/d,达到大约30 g/d的水平,则动物蛋白就需要再增加30%。   动物蛋白主要由畜牧业和渔业提供。2019年世界畜牧业产量达到3.37亿t,碳排放总量39.6亿t,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5%[3]。畜牧业的农业资源消耗的占比很大。2019年统计显示,全球畜牧业占农业总用地的71.55%。在粮食消耗方面,以我国为例,每年畜牧业饲料投喂的粮食消耗占到粮食总量的40%[4]。如果未来增长的动物蛋白全部由畜牧业提供,相应的碳排放及占用的农业资源增长都将超过60%。未来大力发展畜牧业,需要继续占用大量土地,加剧粮食负担、恶化碳排放问题,地球将不堪重负。   与畜牧业(包括淡水养殖和陆基海水养殖)相比,海洋渔业(不包括陆基海水养殖)不直接占用土地资源。原材料的消耗也远小于畜牧业。以2021年为例,其所需的陆地原材料大约仅占动物饲料用量的4%[5]。鱼类饲料还可以期待着通过发展生态技术,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减少陆源饲料营养源的限制,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占用比例。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研究,海洋生物固定了全球55%的碳,其中海洋鱼类每年约排放16.5亿t的碳沉入海洋深处,贡献了海洋表面下碳汇总量的16%[6]。海洋人工饲喂养殖方式在碳生态方面,虽然与海洋自然生物有一定的区别,但这只是一个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的科学命题。202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1.78亿t(不含藻类),为人类提供了17.5%的动物蛋白[7]。若未来动物蛋白需求增长量的50%由渔业提供,相应地渔业产量还需要增加约2.7亿t。无论如何,未来的海洋渔业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畜牧业相比,发展海洋渔业在农业资源占用、维持地球生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和养殖,捕捞已不可持续   据统计,2018年全球有3900万人从事捕捞渔业工作,渔船总数尽管比2016年减少了2.8%(全球捕捞业的发展已处于一个受控制的状态),但仍然达到456万艘[7]。人类强大的捕捞能力,会造成过度捕捞,导致自然渔业资源的锐减,捕捞渔业的不可持续,甚至会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的长期监测,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总群占比从1974年90%快速地下降到了2017年65.8%[2]。   随着一系列控制配额、限制捕捞的海洋渔业国际公约的签署实施[8],1986年前后全球渔业捕捞量进入了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图1.1)。美国、中国等捕捞大国逐步减少了捕捞量[9]。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压减捕捞渔船数量,以及制定休渔期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实现对捕捞   图1.1 全球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2]   注:不含水生哺乳动物、鳄鱼和藻类。数据按鲜重当量表示。   渔业的控制,我国渔业捕捞量的增长也进入了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   目前为止渔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养殖   1986年以来,全球渔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增长主要来源于水产养殖(图1.1)。1986~2020年全球水产养殖总量增长了889.4%。其中亚洲发展*快,增长了969.8%,中国增长了1152%,亚洲在全球水产养殖总量增长中占比89.2%(不含藻类)[2]。亚洲是全球水产养殖发展*快的地区,全球养殖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亚洲是世界人口增速*快的地区;亚洲人独*的饮食习惯和临水而居的自然人文传统,形成了对发展渔业的一种特殊需求。欧洲、美洲等地区水产养殖的增幅大,但总量占比小,主要为海水养殖;非洲和大洋洲的占比较小,非洲以淡水养殖为主(图1.2)。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国家,由于我国实行以养为主的水产政策,形成了淡水和沿海近岸的大规模养殖体系,也是世界唯一养殖水产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国家[10, 11]。从全球看,未来发展水产养殖,欧洲、美洲和非洲淡水和海水养殖都有充裕的可发展空间;亚洲地区在经过了近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按照现有的养殖方式和养殖模式,发展空间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图1.2 全球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区域贡献分布[7]   综上所述,从区域人口增长的趋势、生活质量改善对动物蛋白的需求,以及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改变和对动物蛋白生产消费结构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可以对未来全球水产养殖增长和发展趋势做一个分析和展望: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动物蛋白的生产、消费结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未来不会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增长区域。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既是未来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也是对生活改善有迫切需求的区域。非洲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取向将会是一个变量,但一定有发展水产养殖的需求。亚洲仍然会是全球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区域。   我国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走向深远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对动物蛋白尤其是优质鱼类蛋白有巨大的潜在需求。我国渔业养殖的发展远快于亚洲其他国家,因此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多,制约的因素也更为突出。目前我国渔业养殖的海淡水产品基本对半占比,淡水略高。与拥有的淡水条件相比,我国的淡水养殖已经占用很大的资源,2015年淡水养殖产量达到峰值[10, 12]。近年来内陆江河湖泊生态保护和流域禁捕要求越来越严格,淡水养殖产量呈现减少趋势。   我国目前海上养殖主要集中在近海浅水海域,养殖方式粗放、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品质不高。我们在汕头调研了解到,汕头市的榕江出海口和南澳岛与大陆之间有100多km2的海域,是拥有天然遮掩条件的优良养殖海域。在历史上开展过海上网箱养殖,出产优质的石斑鱼。但是长时间大密度过度养殖导致海域的海水严重富营养化,海域环境恶化,养殖的鱼类致病并大量死亡,以至于近年来整个海域只能养殖蚝类和藻类。但是进行大密度的蚝类和藻类的养殖,又会造成一些新的海洋生态问题。所以就这片海域而言,可能需要人们提供一种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的条件,才能够*终恢复良好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