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52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3.5(7.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56614
  • 条形码:9787101156614 ; 978-7-101-1566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本书特色

??土山湾画馆——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此接受西洋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曾说:“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土山湾画馆研究的精品力作 作者张伟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晓依为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馆员。张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三十余年,对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长期深耕不辍。近年来,他在近代海派文献的整理方面的成果迭出,土山湾画馆是他始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方向,相关文章和研究著作有多篇(部),现在推出的这本《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可谓是又一精品力作。这里有土山湾画馆历史上的开创者、历任主持者以及从这里走出来的杰出的画家,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学徒等普通人,作者爬梳史料、梳理人物事迹、采访土山湾画馆老人,以人物志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土山湾画馆的辉煌历史。 ??随文附有大量珍贵图片,全彩精印 作者多年持之以恒的搜集整理,积累有珍贵而丰富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被有机编排到文中,图文对照,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历史人物形象、当时的教学场景和周围的环境,以及那些精美的画作等。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内容简介

土山湾画馆为上海*早的西洋美术教育的发祥地,因处于徐家汇土山湾而得名。1852年,天主教在此创办绘画和雕塑宗教用品的工艺学校,其美术学科分为水彩、铅笔、擦笔、木炭、油画等,以素描写实、人体、植物禽类为主,主要都是以有关西方基督教的宗教画为主旋律,多数以基督教的传承为基础,学生都是孤儿院的孩子。诚然,土山湾画馆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国培养更多的能为传播基督教教义方面的美术人才,也为基督教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的意义。《土山湾画馆》内容上主要分为画馆开创者、画馆的杰出代表、画馆中坚、体系外的再传弟子、编外人员、采访实录等板块,搜罗旧照片,拍摄新照片,图文并茂地、系统地为读者呈现了土山湾画馆的历史风貌。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目录

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代序)/ 张伟


画馆事业的开创者范廷佐

擅长绘画的“马二神父”马义谷

艺术家的孤独:走在时代前面的艾而梅

低调的画馆创始人陆伯都

近代中国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刘德斋


绘画**高手王安德

画馆大师兄、忠诚勤勉的范殷儒

桃李满天下的水彩画大家徐咏青

画馆的*后一抹斜阳:沉默坚守的余凯

“圣路加”的乡愁:范世熙与他的《土山湾版画集》

画馆多面手安敬斋

画馆全能修士、好人潘国磐

迟到的“反转”:土山湾画馆主任那彦英

土山湾历史背后的“日本相公”田中德


成就和反哺:张充仁与土山湾

从土山湾走出来的黄杨木雕**人徐宝庆


为科学而绘:土山湾画馆与《中华帝国自然史》


附录 土山湾画馆老人访谈录

章俊民老人访谈录(2008年8月12日采访)

李成林老人访谈录(2008年8月26日采访)

余雪抱老人访谈录(2018年6月12日采访)

杨国镇老人访谈录(2018年8月13日采访)

郁沛然老人女儿访谈录(2018年9月21日采访)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土山湾职业教育体系的考察(代跋) /张伟


展开全部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节选

土山湾画馆的历史溯源 土山湾画馆历史悠远,其前身为1852年由西班牙籍耶稣会士范廷佐在徐家汇创办的美术学校(L’ école de Beaux — Arts)。范廷佐,字尽臣,西文名叫Joannes Ferrer。他1817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埃斯科里亚尔王宫装修的著名雕塑家。范廷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自幼喜欢艺术,在雕塑、装饰画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他来到罗马,就读于一所由耶稣会士创办的艺术学校,后进入耶稣会拿波里修道院成为一名辅理修士。 1847年,范廷佐被耶稣会派往中国,在当时耶稣会中国总部所在的徐家汇任职,任务是在教区设计教堂。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范廷佐设计了董家渡教堂和徐家汇教堂(老堂)。在从事教堂建筑设计的同时,他还绘制、雕塑圣像,并指导工匠制作祭坛等宗教用品,其中董家渡教堂祭台前的圆雕作品《哀悼基督》和浮雕作品《墓中基督》被收入了高龙鞶的《江南传教史》;他的木雕作品《耶稣会的圣人与真福》、泥塑作品《依纳爵临终图》尺寸宏大,至今依然保存在上海图书馆下属的徐家汇藏书楼的阅览室中。 但是,范廷佐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希望在中国开办一所专门培养绘画和雕塑方面人才的学校,从而培养出一批和他一样热爱艺术的学生。范廷佐*初在董家渡设立个人工作室,1851年,他把工作室搬到徐家汇,并在郎怀仁神父(后任江南教区主教)的支持下,准备扩展工作室兼作艺术教室,招收中国学生。1852年,在教区经费的支持下,徐家汇的“美术学校”终于开了,作为校长的范廷佐修士自然当仁不让地负责教授雕塑和版画。当时在范廷佐工作室任教授的还有马义谷(Nicolas Massa,1815—1876)神父。他是意大利拿波里人,1846年到达上海,在横塘修道院教授拉丁文。范廷佐主持设计董家渡教堂时,他曾帮助绘制圣像。1852年,范廷佐在徐家汇收徒授艺,特请擅长绘艺的马义谷前来讲授油画,马义谷神父也因此成为在上海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油画技法的**位外国人。 范廷佐创办的这所美术学校,在今天看来类似进修学校的培训班,规模很小,*初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学生,但那里却是上海*早进行西方艺术教育的机构。范廷佐向他们传授素描技艺,并在雕塑的实际制作中训练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成为他制作雕塑的得力助手。据说当时也曾有一些西方人向他学习过雕塑,其中就有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 范廷佐留下来的作品很少,1856年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的艺术薪火后继有人,他的大弟子,中国人陆伯都继任学校领导,和意大利人马义谷、法国人艾而梅一起教授学生。1864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成立,应院方邀请,陆伯都每月定期从徐家汇到土山湾,向孤儿们传授西洋美术技巧。从1870年开始,陆伯都因体弱多病,这项工作由他的得意门生刘德斋接任。1872年,陆伯都和刘德斋将徐家汇的美术学校正式搬到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的一个部门—图画间,俗称土山湾画馆。 土山湾画馆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早的传授西洋美术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已经出现,而这所学校中的新、老学生,也成为**批系统掌握西方绘画技术的中国人。上海的**代西画家,如王安德、范殷儒(又名应儒、英儒)、徐咏青、张充仁等均在那里学习过,任伯年、周湘、张聿光、丁悚、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杭稚英等艺术大家也曾间接受到过画馆的影响。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撰文《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回顾中国西画运动,对土山湾画馆作了这样的评价:“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摇篮里的西画,虽然尚显稚嫩,却业已降生。 土山湾画馆的历任主持 1. 范廷佐、马义谷时期(1852—1859) 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教区经费的支持下,在徐家汇创办美术学校,招收中国学生。此为土山湾画馆的前身。范廷佐自己负责教授雕塑和版画,意大利人马义谷神父讲授油画。1856年12月31日,范廷佐逝世,马义谷在过渡时期成为这个美术学校业务方面的实际主持人。 2. 艾而梅时期(1860—1862) 范廷佐修士去世之后,学校的校务由中国修士陆伯都负责,而教学依然由马义谷神父负责。后来由于马义谷调往常熟、长兴、海门等地传教,教授油画的任务就落到了另一位神父艾而梅的身上。 艾而梅,字羹才,法籍耶稣会士,西文名Faustin Laimé,182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勒东。艾而梅小时候非常喜欢艺术,曾在巴黎美术学校进修过油画和雕塑。范廷佐修士病逝以后,教会方面对艾而梅寄予厚望,希望他为教会培养一些可以为教区绘制油画的中国人。艾而梅全身心投入到培养中国宗教画家的事业中,对美术学校的课程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并为学生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油画基础理论课程,但这却有违教会的初衷。*终,艾而梅的 计划只能半途而废,尽管经他管理之后的学校,不论是艺术档次还是绘画技巧上确实有了一个不小的飞跃。教会的干涉对虔诚于艺术的艾而梅来说是一大打击,他死前的*后一封信是写给自己法国教区的本堂神父的,信中有一句话让人感叹不已:“请不要把太艺术的灵魂派到中国来,那样对他们将会是痛苦的煎熬。”1862年,艾而梅在上海病逝。 3. 陆伯都时期(1862—1880) 艾而梅去世后,教授美术的任务再次落到了陆伯都身上。虽然范廷佐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学生,但陆伯都是其为数不多的学生中的佼佼者。 陆伯都,字省三,浦东人,圣名伯多禄,1836年6月26日出生于浦东川沙县城。陆伯都是范廷佐美术学校里的**个学生,他在那里用了八年时间学习素描、雕塑以及油画。马义谷、艾而梅都是神父,按照教会的规定,神父负责传教而不负责管理具体的事务。虽然陆伯都在美术上并不是很有天赋,但勤奋好学,再加上性格温顺,对他人十分体贴,因此作为大弟子,他很自然地在范廷佐去世之后接管了学校的教务。1862年,艾而梅去世后,陆伯都开始全面负责画馆的教学与教务。 1872年,陆伯都在获得上级允许后,将美术学校从徐家汇搬往土山湾,从此,土山湾孤儿工艺院里便多了一个图画间,主任便是陆伯都,副主任是他的学生刘德斋。 陆伯都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已知的有徐家汇老堂主祭台上的《圣依纳爵像》、董家渡教堂主祭台边的《圣弥额尔像》,以及教堂内有郎怀仁主教和倪怀纶二主教墓小房间屋顶上绘制的《圣类思像》和《圣达尼老像》等,可惜这些作品均毁于“文革”期间。 4. 刘德斋时期(1880—1912) 陆伯都在范氏过世后担负起收徒传艺的重任,土山湾画馆正式成立后,他是这个画馆的**任主持。陆氏为画馆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热情,但由于长期患病,一直身虚体弱,遂委托自己的学生兼助手刘德斋代理主持画馆的日常事务。1880年6月,陆伯都因肺结核病恶化而逝世,刘德斋正式上任,执掌馆务直到1912年,而这三十年正是土山湾画馆发展*辉煌的时期,目前所知出自土山湾画馆的名人,几乎都是在刘德斋担任主任期间在画馆学习的。 刘德斋,名必振,号竹梧书屋伺者,以字行。1843年3月31日出生于常熟古里。刘家世代皆为天主教徒,19世纪50年代末太平军进军江南,刘德斋随逃难的天主教徒来到上海,不久即进入圣依纳爵公学,毕业后随陆伯都学画。1867年加入耶稣会。刘德斋先学中国画,后改学西画,以画水彩风景而知名。刘氏一度曾任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图书馆的主任,兼任画馆老师,后由于陆伯都体弱多病,刘德斋作为其*好的学生逐渐代理画馆的工作。据《江南育婴堂记》中记载:“同治九年,刘相公始每日至土山湾代替陆相公教画。”1872年,画馆从徐家汇迁到土山湾后,刘德斋除代陆伯都管理教务外还具体分管水彩画的教学。 刘德斋从1880年到1912年长期执掌画馆,既亲自教学,又管理协调,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画馆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12年7月31日晚,刘德斋在洋泾浜的医务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刘德斋的作品现已知的有董家渡教堂中的守护天神画像,《圣依纳爵像》《圣亚纳像》和《圣德肋撒像》等画像也均为他所作。可惜的是,这些作品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5. 潘国磐及那彦英时期(1913—1951) 潘国磐,法籍耶稣会士,1886年出生于法国,1913年来华,主要负责管理画馆和印书馆。也许真是当年艾而梅那封信影响了耶稣会的总部,所以才会派像潘国磐这样工科出身的“门外汉”来管理那些艺术的灵魂—当然,他并非一窍不通的“空降兵”,他也懂图画,虽然*擅长的是工业绘图。 也许是前任刘德斋修士的光芒太耀眼,再加上潘国磐并不懂油画和水彩画,只是以谦逊和善的态度为大家服务,故潘国磐虽然获得了众多工人学徒的爱戴,但在其管理期间,画馆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他是一个守成型的管家。可能是教会方面发现“门外汉”式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1936年,画馆和印书馆分家,画馆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管理的部门,与印书馆平级,潘国磐专职管理印书馆,负责画馆的则是教会派来的西班牙雕塑家那彦英。1955年,潘国磐由于签证到期被迫离开大陆前往台湾,1971年逝世。 那彦英,字蒙珠,1910年出生,西文名Marianus Navascués,西班牙籍耶稣会士。曾在西班牙本土学过雕塑和油画。他1924年来华,原在西班牙耶稣会所在的安徽传教,后来才被调到上海。他性格阴沉、内向,不像前任潘国磐那么开朗、豁达,这使得学生们普遍 感到他“难以接近”。频频被人诟病的他,却意外地对本来并不属于他管理的木工间学生徐宝庆倾注了很大精力。那彦英是徐宝庆的启蒙老师,*早教会了徐宝庆基本的雕塑技巧。在他担任土山湾画馆主任期间,画馆于1945年在大上海电影院二楼的宁波同乡会举办了**次公开画展—“宗教艺术展览会”。正是在这次展览上,徐宝庆的作品被精印出版,其后开始走俏。 那彦英1951年离开大陆后去了台湾,不久又去了菲律宾,1979年在马尼拉去世。 6. 画馆的尾声(1951—1958) 1949年后,由于外国传教士大量离开,土山湾画馆的业务和其他工场一样迅速萎缩。画馆的*后一任主任是中国籍修士余凯。他是安徽人,对绘画颇有造诣,加入耶稣会之后被教会派来上海。余凯擅长水彩画,他当年的朋友和学生还保存有一些他的作品。余凯执掌期间,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画馆业务实际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也成了土山湾画馆的*后一抹斜阳。1958年,画馆正式并入上海五华伞厂,至此,土山湾画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精)/张伟著 张晓依著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 作者简介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出版专著有《沪渎旧影》《满纸烟岚》《纸韵悠长》《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西风东渐---晚清民初的上海艺文界》《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等,并主编《中国与世博》《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原照》《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等书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等大型电影节目。 张晓依,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馆员。在媒体发表文章多篇,与张伟合著有《遥望土山湾——追寻消失的文脉》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