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作者:肖潘潘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24cm 页数: 236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5(7.5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版权信息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本书特色

★从字里行间可读出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对专业精益求精不懈的追求与思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徐泓 ★这本书是夜班工作的业务手记,也是党报编辑的“专业技能包”,新闻学子细读之,应该可以从中学到一二“招式”。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良荣 ★该书内容几乎囊括了编辑工作的全部流程和环节,为外界了解、学习党报编采业务提供了一个窗口。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强月新 ★对于所有好奇“什么是好新闻”以及“好新闻如何诞生”的读者来说,该书内容都值得仔细品味和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许向东 ★吸引我的,是作者对故事的种种剖析、反思和联想,充分体现出他持之以恒的敏学善思和充满情怀的笃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许静 ★此书提供的编辑技巧有实用性、幕后故事有吸引力、业务思考有独到处,对新闻传播学子掌握前沿方法论大有裨益。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麦尚文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内容简介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是作者在工作中的“小确幸”和一簇簇火花的集合。  书中有思考和体会,也有故事和往事,大多是夜班之余,抽空“爬格子”而写的。有的时候,电光火石间有了一个想法,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等到夜深人静时再扩充;有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新闻,感觉可以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内容单薄,于是收进资料库,沉淀一下,丰富完善后再整理;有的时候,和同事闲聊报道素材和编稿心得,只言片语随手记之,如此不断增厚。就这样,点点滴滴,慢慢汇成这《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的五辑内容。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目录

**辑 好稿佳构是雕琢出来的
一开头就扣人心弦
新闻采写编中的“巧思”
找到故事的“拐弯处”
建立“解决问题”的叙事逻辑
细节比辞藻管用
挖出*佳细节
讲好故事,搭好架子
警惕“转述式叙事”
少点“材料味故事”
人物特写的三条底线
多用短句写故事
自述体稿件编辑的三点反思

第二辑 精彩标题是推敲出来的
“定题行文更有数”
这个标题为何被袁隆平亲友记住了
做标题讲究“研”和“磨”
七嘴八舌做标题
标题的格调
一题一境界
好题助稿上头条
像“段子手”一样做标题
正面宣传如何做出好标题
新闻小标题制作的三个原则

第三辑 火眼金睛是磨炼出来的
积累千日,纠错一时
话不过头,言须克制
职务简称,慎之又慎
诗词歌曲,错而不知
数据不准,谬以千里
史实难核,仍要细究
天文地理,须知一二
多嘴编辑,意外之功

第四辑 新闻感觉是积累出来的
中外编排都讲平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专家成为舆论风波的源头
透过热点找问题
多点治理者思维
编辑的成就感
……
第五辑 选题策划是挖掘出来的
后记 夜班路·夜归人
展开全部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节选

  一家新闻单位,有记者,也有编辑,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新闻报道采写编辑的整个流程。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记者和编辑的界限就如楚河汉界一样分明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记者主要负责采写,但在发稿前也有编辑稿件的责任。对记者来说,并不是稿件一挥而就之后就作结了,有经验、负责任的记者往往会细细修改数遍,力争交出一份“免检”的作品。编辑主要负责打扮修改稿件,但也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寻找新闻线索。编辑不仅要与记者保持热切、及时、顺畅的沟通,而且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线索,遇到值得追踪的选题,**时间了解选题背景、获取采访对象信息,然后再约请记者采访,一起完成报道。在这方面,有很多优秀的编辑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长沙晚报社编委程放军曾讲述过一次新闻策划经历。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视、网络和各种人脉,他艰难地找到了符合条件的采访对象,实现了一次“无中生有”的新闻报道。  2016年5月1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长征七号火箭运抵海南文昌,将准备首次飞行任务。根据以往经验推测,火箭将在两个星期后发射。  相比能获得入场采访的中央媒体,很多地方媒体对这类新闻的报道方式比较简单,等待新华社发通稿,做好转载即可。然而,程放军打算利用好这段时间,尝试找一找与本地相关联的新闻元素,做一点深入的报道。他开始每天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的相关报道,看是否可以找出湖南老乡进行采访。  5月23日晚,程放军逐一查看央视有关报道,抄写出镜人名字,上网查看资料。当晚11时,看到“周湘虎”的名字时,程放军“眼前一亮,一个'湘'字,很有可能是湖南人”。  果然,他查询资料后发现:周湘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师,湖南湘潭人,1978年10月出生,2001年7月入伍,土木工程专业。然后,程放军通过网络图片推测周湘虎毕业院校可能是湖南科技大学前身“湘潭工学院”,找该校核实,果然周湘虎就是湘潭工学院97城建专业的学生。  程放军的这次新闻策划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谁说坐在办公室里就不能发现新闻线索、就不能找到采访对象、就不能实现突破?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怎么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新闻报道材料和采访对象。  电波往复,隔空联络,很多新闻线索都是编辑和记者在电话的沟通中愈加清晰、逐步诞生。多年前,我也参与过一次印象深刻的新闻报道经历:坐在办公室里寻访线索、查访细节,携手万里之外的美国记者和千里之外的湘浙记者,一道完成了全国热点新闻的追踪报道。  2012年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论文《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论文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科研机构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因其为金黄色,后被媒体称为“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美国人在中国人身上做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这个新闻一经报道,顿时引爆国内舆论场,酿成一场“黄金大米”风波。  国内网络媒体在**时间报道时,转引了论文的相关信息,但同时对一些核心信息又语焉不详。比如,试验是怎么进行的?哪些人参与其中?涉及哪些机构?国内有关机构对试验是否知情?一系列疑问待解。  获知新闻线索后,我们立即召开内部讨论会。编辑吕毅品提出,他看到有报道提及美国塔夫茨大学公布了论文全文,“我们可以下载后看一看具体内容”。  登录对方官网一看,果然提供PDF文件下载,这是一份通篇专业词汇的英文论文。下载、打印出来,编辑部的一群人围在一起,各显神通地翻译起来。有的用网络翻译软件,有的找相关专业的师弟师妹……不管怎样,*后把这篇论文的主要章节翻译了出来。  论文称,为了比较儿童摄入“黄金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油胶囊对补充维生素A有何不同,美国塔夫茨大学、湖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浙江医学科学院等工作机构的研究人员2008年共同在湖南省的一所小学进行了试验。试验对象是6到8岁健康的在校小学生。  论文同时称,研究所用材料——黄金大米和菠菜都是在美国生产、处理和蒸煮,然后冷藏运至中国试验所在地加热后供小学生食用。  从这篇论文中,我们获取到*关键的信息,是论文作者的详细职务和单位。论文作者名录显示,7个作者中,**作者唐广文(音,后证实为“汤光文”)为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员,第二作者胡余明为中国湖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第三作者荫士安为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第四作者王茵为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其他3位作者为杰拉德·戴罗尔、米切尔·格鲁萨克、罗伯特·罗素。  拿到作者的名字和单位,我们分头给驻美国记者、驻湖南记者、驻浙江记者以及联系中国疾控中心的跑口记者打电话或发邮件。同时,详细制定了采访提纲,针对每个疑点提出细致的采访问题,明确要求记者一定要面对面采访到这几位论文作者,千方百计拿到他们的回应,哪怕是“不知情”“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也行。  得益于编辑部**时间找到的核心信息,接受任务的记者能快速出动、准确到位,率先独家采访到论文第二、第三、第四作者,并**个到达湖南衡阳江口小学调查。  当时,其他媒体正纷纷追踪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是否安全这个问题。然而,我们综合呈现本报记者从各方获得的采访情况后,果断转换了追踪角度,**个提出疑问:中外说法不一,究竟谁在说谎?试验开展是否符合程序?监管是否到位?这些问题,*后以“追问”的形式,在调查报道《“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调查》的*后一部分突出呈现。这些观点,比较早地关注科研试验的程序和伦理问题,同时也将当时的争议焦点引导至学术道德范畴,避免了社会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好新闻的诞生:人民日报夜班编辑这样改稿 作者简介

  肖潘潘,湖北枝江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期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人民日报新闻版、要闻版工作,现为人民日报主任编辑。曾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爱岗敬业)、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人民日报优秀共产党员和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曾主编出版《求证用事实粉碎谣言——人民日报这样调查真相》一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