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作者:秦国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9.3(7.5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版权信息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首部中医男科学教材第2版,分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男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中医男科学的学科概念及学科发展概况、解剖与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法概要、护理特点、预防保健与优生、男性心理、常用方药;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男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内容包括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前列腺及精囊疾病、阴茎疾病、阴囊及肾子疾病、房中疾病、其他疾病七类疾病。本版修订了一版的不足或错漏,并增加了三因制宜、延伸阅读和思维导图等内容。 本教材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仅保持了中医男科学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客观反映了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果。本教材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本科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在校中医男科方向研究生、医院中青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男科医生阅读。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学科概念及学科发展概况 2
**节 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 2
第二节 学科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解剖与生理特点 10
第三章 病因病机 28
**节 致病因素 2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0
第三节 病理特点 34
第四章 诊断与辨证 38
**节 诊法 38
第二节 辨病 45
第三节 辨证 46
第五章 治法概要 52
**节 治疗原则 52
第二节 三因制宜 55
第三节 内治法用药特点 56
第四节 常用内治法 59
第五节 常用外治法 61
第六节 其他疗法 63
第六章 护理特点 68
**节 一般护理 68
第二节 饮食护理 71
第七章 预防保健与优生 75
**节 一般预防保健 75
第二节 婚姻保健 84
第三节 男子优生 86
第八章 男性心理 94
**节 人格特征 94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 95
第三节 中老年心理 97
第四节 更年期心理 100
第五节 遗精手淫心理 101
第六节 疾病与心理 102
第七节 心理治疗 108
第九章 常用方药 112
**节 常用药物 112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27
下篇 各论
第十章 性功能障碍 136
**节 阳痿 136
第二节 阳强 141
第三节 早泄 145
第四节 精闭 151
第五节 遗精 155
第十一章 不育症 160
**节 诊治概说 160
第二节 少精子症 165
第三节 弱精子症 170
第四节 精液不液化 173
第五节 脓精症 177
第六节 死精子症 180
第七节 畸形精子症 183
第八节 免疫性不育症 187
第九节 无精子症 191
第十二章 前列腺及精囊疾病 196
**节 精浊 196
第二节 精癃 201
第三节 前列腺癌 206
第四节 血精 212
第十三章 阴茎疾病 217
**节 下疳 217
第二节 阴头疮 220
第三节 阴茎痰核 224
第四节 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 228
第五节 阴茎癌 230
第十四章 阴囊及肾子疾病 235
**节 囊痈 235
第二节 囊脱 239
第三节 肾囊风 244
第四节 子痈 248
第五节 子痰 252
第六节 卵子瘟 256
第七节 精液囊肿 260
第八节 水疝 263
第九节 血疝 267
第十节 睾丸肿瘤 271
第十五章 房中疾病 275
**节 概论 275
第二节 色厥 277
第三节 房劳伤寒 281
第四节 房劳泄泻 284
第五节 房劳胁痛 287
第六节 房劳咳嗽 289
第七节 同房恐异病 292
第八节 房劳头痛 295
第九节 房劳少腹痛 298
第十六章 其他疾病 301
**节 阴冷 301
第二节 阴汗 304
第三节 天宦 306
第四节 狐疝 309
第五节 乳疬 312
第六节 缩阳 316
第七节 更年期综合征 320
第八节 精索静脉曲张 325
教材课件二维码 329
主要参考文献 330
展开全部

中医男科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节选

上篇 总论 **章 学科概念及学科发展概况 **节 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学科概念 中医男科学是一门独立的,与中医妇科学相对应的,运用中医药理论来认识和研究男性生理、病理、养生、优生特点,以及男性特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护理保健规律的一门中医内外科综合性临床分支学科,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男性,研究重点是男性特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古人说“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实际上男性疾病并不比女性疾病容易治疗,男性在生理病理、多发病症、治疗方法、养护措施等各方面均与女性显著不同。男性在社会发展中,担负着繁忙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和繁衍子孙后代的责任。可以说,没有健康的男性,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后代就不会坚强益壮。男性疾病种类较多,且发病率较高,中医对此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中医男科学的建立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和发展中医专科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医学术和中医临床学科分科发展的必然。 中医男科学与西医男科学有各自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亦不尽相同。中医男科学与西医男科学的共同点是研究的对象都是男性,不同点是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从研究范围来看,西医男科学重点研究男性生殖生理与病理规律和生殖疾病治疗,它是在男性计划生育研究和不育症诊治的实践推动下崛起的,其范围包括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殖内分泌,精子的结构与功能,精子的成长、代谢、生化、活力、获能、授精,精液的组成、凝固与液化,以及生殖免疫等,重点在生育、节育与不育;中医男科学则是在中医固有理论指导下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男性的生殖生理与病理、不育与节育,同时还研究男子优生、性功能障碍、摄生养性及男性特有疾病的防治护养规律等,可见其研究的内容及范畴要广得多,这一点上优于西医男科学。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医男科学的研究是整体的、统一的、局部与整体联系的、运动的,多从宏观方面加以探讨,应用中医学的辨证法则,从四诊、诊断、理法方药、临床观察等方面加以研究;西医男科学的研究多是局部的、单一的、少有联系的、静止的,多从微观方面加以探讨,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两者的*大差异是西医男科学揭示男性生殖生理的优越性和中医男科学治疗男性疾病的无与伦比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各自既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体系,不能相互取代,各有所长,但又可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 中医男科学虽是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学科,但又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它直接受基础理论、方药学、辨证学、摄生等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并与内、外、儿、泌尿等科,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中医男科学,不仅要具备男科的专门知识,掌握该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其他中医学科及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男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研究范畴 中医男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男性,研究的范畴应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三方面与男性有关的医学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中医男科文献及典籍的挖掘与整理、男性生发成长、男性特有生理及病因与病机、诊断与辨证、治则与治法、治疗手段、药物与方剂、预防与护理、疾病时的情志变化、性事保健与养生优生等。 临床实践包括性功能障碍、不育症、阴茎疾病、阴囊疾病、睾丸与附睾疾病、精索疾病、精囊与输精管道疾病、前列腺疾病、男性绝育术后病、性事疾病(房中病)、男科杂病(除上述外的男性特有疾病)和男性的性保健,以及运用中医中药来研究生育与节育等,不宜将血尿、遗尿、多尿、尿浊、斑秃、早秃等非男性特有疾病列入男科临床研究范畴。性传播疾病虽非男性特有疾病,但因其为性传播,加之目前尚未建立较完整的中医性病学体系,所以,这类疾病多归属于男科临床研究范畴。 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男科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如动物造模、运用现代检测手段检测有关生理指标等。开展中医男科实验研究工作,不仅能丰富和发展中医男科学理论的学术内涵,同时还能推动并指导临床研究的深入。 第二节 学科发展概况 中医男科学的起源很早,但形成专门的学科又是很晚的事。华夏祖先对男科学的认识虽很细致和深入,但未形成专门的体系,许多资料零乱而不系统。因此,有关男科的起源和发展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现仅根据现有文字记载的资料,择其要者作一梗概性的论述。 一、萌芽 商周至秦汉是中医男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男科学从萌芽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 2000多年前。从 1899年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商王朝后期文化遗址——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及商周的著作中可发现,商周时代已认识到在解剖、生理方面男女生殖器的结构与功能各不相同,并认识到某些药物与“种子”和“节育”有关,如《山海经 中山经》中有鴢鸟“食之宜子”的记载;《西山经》中有蓇蓉“食之使人无子”的记载。 我国现存*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所论除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外,也记载了一些男科病的病名及治法,如以阴囊肿大为主的痜疝或疝气,用马屎治疗。《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阴阳脉死候》中分别记载了痜疝、偏疝等。可见当时对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丰富的医学知识,对男性泌尿生殖生理、病理的论述较详,为中医男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记载的“男子盛衰论”以八八分期论述了男性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等生命现象的生理变化过程,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内经》对男性生殖器的生理解剖与功能也有所认识,《素问 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素问 痿论》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素问 刺节真邪论》说阴茎为“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 《内经》对男性生殖系与经脉关系的论述更为具体,《灵枢 经脉》说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足厥阴之别“经胫上睾,结于茎”;《灵枢 经筋》说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伏兔,结于睾,聚于阴器”,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 不仅如此,《内经》还记载了疝病、囊缩、囊纵、阴痿、阴缩、失精、睾丸卒肿、阴茎挺长暴痒、阴痛、天宦等男科疾病,并阐述了这些疾病的病机或治法。从上可见,《内经》有关男科生理、病理、疾病等知识,是后世中医男科学发展和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些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男科临床,如《灵枢 经筋》阐述的“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之阳痿病理观,为后世医家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治疗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三十一年到汉初元七年的名医淳于意,为医案体例的创始人,在其 25例“诊籍”中有“涌疝”一案,为男科疾病的**个医案。 外科鼻祖汉代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论述了卵缩的病理机制及表现、生死和疝病脉证等。他的另一部著作《华佗神医秘传》中对男科疾病的论述更为具体,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论治方法等方面论述了痜疝、心虚遗精、无梦自遗、阴虚遗精、虚劳失精、虚劳尿精、脱精、强中、阴痿、阳缩、阴肿、阴囊湿痒、囊痈、子痈、男子乳房肿如妇人等 10余种男科疾病。还值得一提的是论述了囊痈与疝气的鉴别诊断,开辟了男科疾病鉴别诊断之先河。 汉建安时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对男科疾病如失精、阴寒、狐疝等的论述,不仅有病名、症状,而且论述了病因病理和治法方药。更难得的是认识到了男病多虚的特点,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为后世男虚论奠定了基础。关于男病多虚,近代名医陆渊雷说:“盖五劳六极,男子为多,七伤又全是男子生殖器病,虚劳多标男子者,殆以此也。” 《武威汉代医简》中首次记载了男科“七伤”的具体证候,即“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阴衰,四曰囊下湿痒、黄汗出,辛恿(痛),五曰小便有余,六曰茎中痛如林(淋)状,七曰精自出,空居独怒,临事不举,起死玉门中,意常欲得妇人”。其所论“七伤”皆认为由虚劳引起,所述症状较《内经》有关虚劳的描述要确切具体,补足了张仲景著作中阙如的“七伤”内容。 从上述可以看出,商周至秦汉时期对男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及男性生命现象的生理变化过程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是中医男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发展 晋宋之间是中医男科学的发展期。 西晋南北朝临床医学成就很大,著述颇多,但多已散佚,流传至今较为完善的著作仅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书对男科疾病的治疗,专拟一篇加以记述,曰“治卒阴肿痛颓卵方”,收载了治疗男子阴卒肿痛、阴疝、阴茎中卒痛、阴疮损烂、阴蚀欲尽、阴痒汗出、囊下湿痒皮剥、阴头生疮、阴痛等 10余种疾病的单验方及灸法,从而使男科方剂有了一定的发展。 疝病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对南北朝古尸的一侧阴囊肿大的研究表明,我国男性患疝病的历史以有实体病例解剖为依据,迄今已有 1500多年。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包罗临床各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其中对男科疾病的论述独树一帜,专主虚论,认为男科疾病大多由肾虚引起。所论男科疾病有无子、少精、精血、时气阴茎肿、遗精、阳痿、阳强等 16种;所论“七伤”证候,皆认为系肾脏亏损所致,其具体内容与《武威汉代医简》有所不同,论曰:“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巢氏对中医男科的贡献在于发展了中医男科病因病理学说思想。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在论述男科疾病方面,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治法方药的不足,并有所发展。该书“精极”篇中论精极之病,载方 19首、灸法 12种。在卷十一中论述了厥阴经脉与男性生殖器的关系,以及肝的功能失常与男科疾病的关系。卷十九论述了肾与外肾的关系,并指出男病有“五劳七伤”“五劳六绝”“八风十二痹”等,其中对“六绝”“八风十二痹”没有具体的证候描述。“五劳”“七伤”的内容为:“一曰阴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阴消,五曰囊下湿,六曰腰胁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能行,小便淋漓,茎中痛,或精自出。有病如此,所谓七伤。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此谓五劳”;同时还认识到肾劳不仅有虚,而且有实。尤值一提的还有该书记载了世界上*早的导尿术。 男性不育症的一大原因是生殖生理缺陷。唐代王冰便提出了“五不男”之说,即“天、犍、漏、怯、变”。“天”即阳痿不用,又称为“夭”,也就是阴茎短小、畸形等;“犍”指男子阴茎被阉割;“漏”指经常遗泄,精子缺少或不健全;“怯”为临事举而不强;“变”指体兼男女之男性两性畸形。 大约成书于晋隋唐时期的敦煌医方《黑帝要略方》和《不知名医方第十七种》叙述了男子房损、阳痿、阴疮、卵肿、阴小等的治疗方法,内服药有汤剂、丸剂、粉剂,而以酒剂为多,外用药包括洗剂、涂剂、敷剂和坐药。此外,尚有灸法、食疗等。 到了宋代,印刷术的盛行使医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宋代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开卷首论“丈夫盛衰法”和“论女子盛衰法”,明确地指出男女生长衰老过程各不相同。所论男科疾病,先论理,次论证,后论法与方。所述病理,也多以虚劳立论。该书载有男科方剂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