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作者:王伯军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2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89.6(7.0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617687
  • 条形码:9787547617687 ; 978-7-5476-176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形成美满、幸福的家庭,促成稳定、进步的社会环境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书是专门为基层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准备的一本家庭教育“大全”,分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三个部分,方便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查阅和参考。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上海家长学校开展一年多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由上海开放大学组织家庭教育领域专业人员编写。全书分家庭教育发展历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大板块,堪称一部家庭教育“大全”,所讨论话题涉及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并重点分析阐述了现代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内外环境变迁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综述当今时代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和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归纳总结了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本书对于家庭教育从业者和广大家长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目录

序言/王伯军


**篇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篇


**章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历程

**节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 我国家庭教育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

二、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形成及发展阶段: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

三、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成形阶段: 秦汉时期的家庭教育

四、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成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五、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繁盛阶段: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

六、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转折阶段: 鸦片战争(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第二节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

一、 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 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与原则

第三节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与变迁(1949年至今)

一、 家庭教育研究日益多样化

二、 家庭教育法制化进程加快


第二章 国外家庭教育发展历程

**节 国外奴隶制社会的家庭教育

一、 古希腊家庭教育

二、 古罗马家庭教育

第二节 国外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

一、 欧洲中世纪骑士家庭教育

二、 日本“国风文化”家庭教育

第三节 国外近现代家庭教育

一、 近代英国家庭教育思想

二、 近现代苏联家庭教育

三、 现代日本家庭教育

四、 现代韩国家庭教育

五、 现代德国家庭教育

六、 现代瑞士家庭教育

七、 现代美国家庭教育


第三章 家庭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

**节 家庭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宏观层面——社会因素

二、 中观层面——教育因素

三、 微观层面——家庭因素

第二节 家庭教育发展规律

一、 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规律

二、 国外家庭教育发展规律


第二篇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篇


**章 现代家庭与家庭教育

**节 现代家庭概述

一、 现代家庭的内涵

二、 家庭的发展与变迁

三、 现代家庭成员及其关系

四、 现代家庭的功能

五、 现代家庭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家庭教育概述

一、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其拓展

二、 现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三、 传统家规家训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延续

第三节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二、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 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节 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 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

二、 现代家庭教育的目的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功能

一、 家庭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 家庭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

**节 家庭教育主体

一、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

二、 家长的自身素质

三、 家长的教养态度

四、 家长的教养方式

第二节 家庭教育内容

一、 爱的教育

二、 道德教育

三、 文化教育

四、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第三节 家庭教育方法

一、 榜样示范法

二、 环境熏陶法

三、 价值引领法

四、 有效陪伴法

五、 教育惩戒法

第四节 家庭教育环境

一、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与家庭教育

二、 家庭成员关系与家庭教育

三、 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教育

四、 家庭文化环境与家庭教育


第四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

**节 家校社联动的概念与意义

一、 家校社联动的概念

二、 家校社联动的法律与政策依据

三、 家校社联动的意义

第二节 家校社联动的理论基础

一、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中的三教联动

二、 交叠影响域理论模型和特点

第三节 家校社联动的路径选择

一、 树立家校社合作的正确观念

二、 构建以校为本的家校社合育模式

三、 引入专业机构推动家校社合育共建


第三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篇

**章 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

**节 新婚期及孕期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

第二节 新婚期及孕期家庭发展任务

一、 新婚期家庭发展任务: 践行夫妻彼此间的承诺

二、 孕期家庭发展任务: 为即将成为父母做好准备

第三节 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 新婚夫妇要做好怀孕准备

二、 提前了解胎儿生长发育规律,做好育儿准备

三、 优化胎儿的生长环境

四、 注重孕期的保健

五、 重视为胎儿提供所需营养

第四节 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一、 调整家庭角色,以适应新生儿诞生

二、 提倡自然分娩

三、 科学合理进行胎教

第五节 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典型问题

一、 *佳生育年龄

二、 顺产比剖腹产更有利于孩子的协调性

三、 与丈夫慎重讨论育儿问题


第二章 0—3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节 0—3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一、 身体发育

二、 语言发育

三、 情绪发展

四、 人际交往发展

第二节 0—3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与发展任务

一、 0—3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

二、 0—3岁儿童和家庭发展任务

第三节 0—3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 尽早建立情感联结

二、 发挥家庭各成员的角色作用

三、 父母要善于学习,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养育

四、 发展儿童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五、 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六、 父母要帮儿童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 0—3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一、 做好产后心理的调整

二、 母乳喂养更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 多让婴幼儿接触水、阳光和空气

四、 及时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五、 积极支持婴幼儿的爬行活动

六、 支持婴幼儿的探索行为

七、 多与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八、 进行适合婴幼儿的“早期阅读”

九、 正确应对婴幼儿的“**反抗期”

十、 鼓励婴幼儿的社会交往

第五节 0—3岁儿童家庭教育典型问题

一、 母乳喂养的时长

二、 婴幼儿的需求要立即回应

三、 光脚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等感知觉的发育

四、 把握三个关键点,做好英语启蒙

五、 妻子在和丈夫分配家务时要讲究技巧

六、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三章 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节 3—6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一、 身体发育

二、 语言发展

三、 思维发展

四、 社会交往

五、 个性发展

第二节 3—6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与发展任务

一、 3—6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

二、 3—6岁儿童和家庭发展任务

第三节 3—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 培养儿童朴素的爱国情感

二、 帮助儿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使儿童初步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 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四节 3—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一、 给儿童以性别角色教育

二、 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促进儿童体质发展

三、 重视儿童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 增强儿童的抗挫能力

五、 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

六、 做好离园与入学的衔接

第五节 3—6岁儿童家庭教育典型问题

一、 重视饮食全面和均衡

二、 不建议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三、 与孩子沟通时应注重环境创设和聊天技巧

四、 正确处理孩子出现的性意识

五、 二孩出生后要更加关注大孩子的心理感受

六、 找出孩子情绪困扰的源头并妥善处理

七、 认识到祖辈加入育儿的优势


第四章 6—12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节 6—12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一、 身体发育

二、 思维发展

三、 情绪发展

四、 社会交往

五、 道德品质发展

第二节 6—12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与发展任务

一、 6—12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

二、 6—12岁儿童和家庭发展任务

第三节 6—12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 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

二、 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三、 注重培养儿童各项重要品质,提升儿童道德修养

四、 积极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

第四节 6—12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一、 帮助儿童迈好入学**步

二、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三、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 努力激发和维持儿童的学习与活动兴趣

六、 继续关心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七、 在社会实践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

八、 要做孩子快乐的玩伴

九、 积极预防常见疾病

十、 积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

十一、 关注儿童青春前期的变化

十二、 加强儿童的安全意识

第五节 6—12岁儿童家庭教育典型问题

一、 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情绪行为反应

二、 小学生也有可能患抑郁症

三、 父亲参与育儿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四、 父母要重视校园霸凌现象,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五、 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习惯


第五章 12—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节 12—18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一、 12—15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二、 15—18岁儿童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第二节 12—18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及发展任务

一、 12—18岁儿童家庭的主要发展特点

二、 12—18岁儿童和家庭发展任务

第三节 12—18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 12—15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二、 15—18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第四节 12—18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一、 12—15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二、 15—18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专题

第五节 12—18岁儿童家庭教育典型问题

一、 父母要给青春期孩子足够的理解、信任和爱

二、 与孩子沟通时应注意方式方法

三、 正确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四、 正确处理青春期孩子对自身外表的过分关注


第六章 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指导

**节 核心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 核心家庭中的关系

二、 核心家庭教育的优势

三、 核心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

四、 核心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第二节 祖辈家庭教育指导

一、 祖辈家庭中的关系

二、 祖辈教养的优势

三、 祖辈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

四、 祖辈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第三节 特殊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 离异和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二、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四、 服刑人员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五、 残疾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第七章 家校社联动的实践探索

**节 上海地区实践探索的典型案例

一、 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家长学校”

二、 杨浦:“有道学堂”成为百姓身边的“大学堂”

第二节 其他地区的实践项目

一、 “六个一体化”构建安吉“家校社合育”的大教育圈

二、 济南市舜耕小学“家、校、社”教育一体化实践

三、 “天人共育·四育合一”: 农村教育区域变革的四川纳溪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节选

生命教育 严格来说,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和死亡两个方面的教育。 1. 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因此,对于家庭而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生命,并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教会他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命,而是要尊重一切生命。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健康,还能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一次提出“健康**”的号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健康,不只是生理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身体健康了,心理不健康更加可怕。 当前许多家长只知道让学生学习知识,重智轻体、重智轻德,忽视情绪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扭曲的心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孤僻、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都是不良教育的结果。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命,而是要尊重一切生命。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植物,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所应有的品质。 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人都要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就是要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做出一点贡献。人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与他人、他事的关系中。在人类社会中,孤立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 对于小孩子来讲,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为各个孩子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开朗活泼的性格。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科学育人。 2.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似乎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许多人通常会避而不谈,甚至觉得应该是中国人的一种“避讳”。而实际上,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同样重要,很多教育家、哲学家都专门强调过这个问题。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死亡教育》一书的作者邹余华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1) 死亡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并敬畏生命 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也决定了他如何面对生命。正确的生死教育,能够让孩子对生命有敬畏,从而完善孩子的人格发展。 在那些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看来,死亡是他们抵抗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惩罚的方式,唯独缺少的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对于死亡的逃避意识,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更使得我们的孩子在长大时候,失去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一个对生命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孩子,不敢想象未来的人生将会如何。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之心。 (2) 缺乏死亡教育,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父母们不愿跟孩子谈论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时接受不了残酷的真相,有的则是认为小孩没必要懂那么多,长大就自然明白了。 但实际上,父母忽视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后果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因为这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其一是孩子把生死当作儿戏,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死亡教育,还容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死亡极度恐惧和抗拒。 父母们以为隐瞒死亡的真相是对孩子的保护,避免让他们接触如此沉重的概念,从而给幼小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 但其实,“死亡”跟“新生”一样,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 一味地刻意欺瞒,会让孩子对它的认知产生偏差,反而不利于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呵护和关爱,每一个孩子也需要我们用心讲述死亡的含义。 (3) 如何正确地理解“死亡”?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说“死”字。“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我们是时候该转换观念了。因为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孩子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了”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活得并不开心。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 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开心的年纪。 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在国外,死亡教育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还渗透到生物课、科学课、社会课等各个学科。 学校还和一些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合作,老师会带着孩子去这些机构,为临终者送上祝福,在开展死亡教育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培养。 有研究显示,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三四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4) 如何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首先,父母应保持积极态度,正向引导。 父母只有自己对生命和死亡有正面的认识,才能引导孩子。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觉,很多时候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如果父母不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总是回避,孩子不仅对生死没有界限感,还会增加困惑和恐惧,甚至会无意识地做出漠视生命的行为。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发现: 在2到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被抛弃。所以在孩子幼年阶段,我们跟孩子谈死亡时,首先就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们应该利用生活中合适的场景主动向孩子做科普,而不是等到他们提问时再手足无措地应付。 其次,利用大自然或绘本等让孩子感知生死规律。 父母可以通过读绘本等方式科学普及生死知识,比如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汤姆的外公去世了》都是给孩子讲死亡、讲生命发展规律的很好的工具。让孩子知道每个生命都会死,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小动物、花草树木。 一次有位知名作家带儿子去看枫叶。漫山遍野的红枫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扬扬地飘落,场面蔚为壮观。他的儿子**次看到如此壮丽的画面,高兴得连蹦带跳。作家告诉儿子: 这世上没有永不凋零的树叶,每个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样,都是很自然的事。死亡是一场告别,虽然避免不了伤感,却依然可以像枫叶一般美丽。 就这样,他用春风化雨般的讲述给孩子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死亡教育课。他的儿子后来在作文中写道:“自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对死亡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因为爸爸的话让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但正是由于年幼,他们能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 再次,接纳孩子恐惧的情绪,给予足够安全感。 当孩子对死亡表现出恐惧时,我们要正面这种恐惧,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永远爱着他。只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 让孩子逐渐体验离别等难过的情绪,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伤的心情,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对生命*好的尊重,不是闭口不谈死亡,不是一味夸大死亡,而是我知道终点在哪里,也珍惜路上遇到的风景。 当你的孩子和你聊起死亡时,你可以把《科学松鼠会》中的这段话讲给他听: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哪怕再也见不到,但引力仍在。纵使再不能相见,爱过的人仍是我们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们宇宙之网永恒的组成。 亲爱的孩子,希望你明白: 死亡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谁都逃离不了。尽管它留下的会有伤心难过,但是生命的逝去不代表爱的分离,那些温暖的记忆将是陪伴你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我们正视死亡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重视“生”。对孩子来说,死亡教育其实是一场*好的生命意义教育。

家庭教育: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 作者简介

王伯军,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出版《干部素养是如何炼成的:一个干部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思考 》《人才与人文:一个人才工作者的实践和思考(增订版)》《谁说老年不精彩》《家庭之道》《老年生命教育》等著作,发表《家庭教育是社区治理的基石》《上治下治,向上向善:王羲之、金庭王氏及其家训》《感悟生命,夕阳更红:老年生命教育漫谈》等文章3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