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B5 页数: 26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4.8(7.9折) 定价  ¥1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版权信息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内容简介

钱学森将系统工程发展为社会工程:钱学森关于社会工程的系统结构、基础科学、思想方法等的论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与方法论的提出,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目录

目录
《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序
前言
上篇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章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3
1.1 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 3
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于农业革命 3
1.1.2 恩格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分析 3
1.1.3 钱学森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论述 5
1.2 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 11
1.2.1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11
1.2.2 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与形成 12
1.2.3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3
1.2.4 钱学森提出世界社会形态 16
1.3 钱学森论第五次产业革命与信息网络建设 16
1.3.1 从技术革命看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发展 16
1.3.2 第五次产业革命将社会从工业化推向信息化 19
1.3.3 钱学森论信息网络建设 20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建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25
2.1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25
2.1.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产生与形成 25
2.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创建 26
2.2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30
2.2.1 生产函数 30
2.2.2 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函数的表示形式 31
2.3 钱学森创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38
2.3.1 科学技术革命是生产力革命 38
2.3.2 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 39
2.3.3 建设科学技术业的支柱工程 40
主要参考文献 43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管理的基本设想 44
3.1 钱学森关于组织管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设想 44
3.1.1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律 44
3.1.2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45
3.1.3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46
3.2 社会系统工程的理论体系 48
3.2.1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前提 48
3.2.2 社会系统工程的建构 50
3.2.3 社会系统工程的认识论 52
3.3 社会系统工程的学科体系 53
3.3.1 按实践论的观点构建社会系统工程的学科体系 53
3.3.2 社会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54
3.3.3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 55
3.3.4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程序 57
3.4 一个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 58
3.4.1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市场经济形成的分析 58
3.4.2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 58
3.4.3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60
3.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管理 62
主要参考文献 64
中篇 社会系统工程的总体框架——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
第四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基础 69
4.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 69
4.1.1 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70
4.1.2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71
4.1.3 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 72
4.1.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 72
4.1.5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72
4.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 73
4.2.1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党 60年的理论总结 73
4.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5
4.2.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76
4.2.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78
4.2.5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79
4.3 新形势下组织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 81
4.3.1 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81
4.3.2 现代化建设的国内环境 85
4.3.3 在基本国情不变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 86
主要参考文献 87
第五章 社会系统工程对管理科学的丰富与发展 89
5.1 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 89
5.1.1 管理的起源与管理科学的诞生 89
5.1.2 行为科学的兴起 90
5.1.3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 91
5.1.4 组织行为学的新动向 91
5.1.5 行为科学在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91
5.1.6 行为科学存在的问题 92
5.2 从一般系统论发展起来的系统管理理论 93
5.2.1 系统思想与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93
5.2.2 系统管理理论的诞生及其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94
5.2.3 系统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 96
5.3 从战争的需要发展起来的运筹学 97
5.3.1 运筹学的产生 97
5.3.2 钱学森对运筹学的发展 98
5.3.3 运筹学的分支 100
5.4 钱学森对管理科学的分析、概括与创建 101
5.4.1 钱学森对中国行为科学的分析与创建 101
5.4.2 钱学森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分析与创建 104
主要参考文献 108
第六章 社会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的丰富与发展 109
6.1 工程的组织管理 109
6.1.1 工程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09
6.1.2 现代工程是一个系统 112
6.1.3 现代工程组织管理的职能 113
6.2 系统工程是现代工程的组织管理技术 114
6.2.1 系统工程的诞生 114
6.2.2 钱学森对系统工程的发展 115
6.3 社会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的发展 121
6.3.1 从系统工程到社会系统工程 121
6.3.2 社会工程的理论前提 122
6.3.3 社会工程的认识过程与组织机构 123
6.3.4 社会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125
6.3.5 建设社会工程的学科体系 128
主要参考文献 131
第七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与方法 132
7.1 历史上的系统思想 132
7.1.1 古代的系统思想 132
7.1.2 近代的系统思想 133
7.2 现代的系统观与系统理论 134
7.2.1 系统观与机械观的对立 134
7.2.2 一般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135
7.3 钱学森论系统的产生与分类 137
7.3.1 自然系统的产生 137
7.3.2 自然系统的演化及分类 138
7.4 钱学森提出社会系统工程的对象与方法 141
7.4.1 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区分 142
7.4.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 144
7.4.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 145
7.4.4 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法对系统方法的创新 148
主要参考文献 152
下篇 社会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
第八章 钱学森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社会系统工程 157
8.1 钱学森适应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创建新的方法论 157
8.1.1 社会系统工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新形势下提出的 157
8.1.2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原则 158
8.2 钱学森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社会系统工程的对象 159
8.2.1 社会工程的对象是特殊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59
8.2.2 社会工程对象与近代自然科学对象的重大区别 160
8.2.3 社会工程的基本概念 161
8.3 钱学森关于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论述 162
8.3.1 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产生 162
8.3.2 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形成 162
8.3.3 钱学森论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163
8.3.4 造成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局限性的原因 164
8.3.5 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166
8.4 钱学森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社会工程的方法 169
8.4.1 科学转变时期方法论革新的重要性 169
8.4.2 钱学森对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分析 170
8.4.3 交叉科学时代钱学森倡导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76
主要参考文献 179
第九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信息方法 180
9.1 信息范畴与信息概念 181
9.1.1 信息范畴 181
9.1.2 信息概念 182
9.2 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全信息) 183
9.2.1 认识论信息的认识主体及其含义 183
9.2.2 研究认识论信息是现代科学的重大课题 184
9.3 从认识论信息到方法论信息(信息方法) 185
9.3.1 认识论信息的加工产物 185
9.3.2 信息方法的特点 190
9.3.3 人工智能与信息方法 193
9.3.4 信息方法的意义 193
9.4 信息方法在综合集成法中的作用 194
9.4.1 认识论信息(全信息)是基础 195
9.4.2 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的转换是关键 196
9.4.3 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是核心 198
9.4.4 信息与知识的综合集成 200
9.4.5 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201
9.4.6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02
9.4.7 主观预期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03
9.4.8 开放民主综合集成的决策 203
主要参考文献 204
第十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总体方案设计方法 205
10.1 系统工程的基本总体方案 206
10.1.1 系统工程集中控制总体方案 206
10.1.2 系统工程分散控制总体方案 208
10.1.3 系统工程递阶控制总体方案 210
10.2 社会系统工程的典型总体方案 211
10.2.1 社会系统工程的多级系统总体方案 211
10.2.2 社会系统工程的多层系统总体方案 213
10.2.3 社会系统工程的多段系统总体方案 214
10.3 结论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5
第十一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协调控制方法 217
11.1 社会系统工程的多变量协调控制方法 218
11.1.1 自治调节 218
11.1.2 协调控制 219
11.2 社会系统工程的大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220
11.2.1 社会系统工程的大系统可协调性 220
11.2.2 社会系统工程大系统“递阶协调控制”方法 221
11.2.3 社会系统工程大系统“分散协调控制”方法 222
11.2.4 社会系统工程全息协调方法 224
11.3 结论 225
主要参考文献 225
第十二章 社会系统工程的建模仿真方法 226
12.1 社会系统工程的广义模型 227
12.1.1 集成广义模型 227
12.1.2 控制论模型 228
12.1.3 变粒度模型 228
12.1.4 智能化模型 229
12.2 社会系统工程广义模型的建模方法 230
12.2.1 社会系统工程广义模型的建模原则 230
12.2.2 社会系统工程广义模型的建模方法 231
12.2.3 社会系统工程广义模型的建模步骤 233
12.3 社会系统工程的智能仿真方法 234
12.3.1 社会
展开全部

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 节选

上篇 科学技木革命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章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9世纪马克思就已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①20世纪40年代后,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进一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是创建社会系统工程的时代背景。 1.1 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 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于农业革命 早期的人类还没有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人类以采集天然野生植物和狩猎现成动物为生活来源,史称渔猎社会。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从农业生产活动开始的。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业、畜牧业,从此人们便开始了生产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个前提,从而是一切历史的**个前提,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因而从农业革命(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开始,诞生了人类社会②,从此有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正是按照重大生产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如下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类型: 农业技术革命--工业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1.2 恩格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为标志,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引发的这一伟大的社会转变过程,特别是科学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是工具机的发明①。恩格斯分析了当时在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纺织业)中使用的工具机的一系列发明对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他指出:工具机发明的“*直接的结果是英国工业的诞生,首先是棉纺织业的诞生。”②但只是在1785年瓦特建立了**个蒸汽纺纱厂,有了工厂制度之后,纺织业生产的社会影响才充分显示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有的棉纺织业部门都革命化了——从家庭劳动变成工厂劳动,劳动社会化了;另一方面,棉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迅速扩展到其他纺织业部门,如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纺织业,使生产的社会影响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2.纺织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纺织业革命化的过程中,纺和织对*终产品所经过的顺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染色业、印花业和漂白业迅速发展起来;二是纺纱机、织布机的制造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引起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三是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钢铁为材料,于是采矿业也发展起来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的变革 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不仅如上所述,它还带来社会的变革,主要是教育、就业与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原因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新的生产技术,需要培养、训练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的工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需求;工业生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生产技术的改良与创新产生出新的需要、新的生产部门。于是,随着纺织部门的革命,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金属加工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公路、运河、铁路)等,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4.工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刻地指出:由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革命,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政治革命和哲学革命必然以社会革命为依归。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①但是,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后果是:本来应该属于全人类的工业生产力,却“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所独占,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以市场为纽带的商业,吞并了工业,变得无所不能,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国家的),都被归结为商业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财产、物成了世界的统治者。① 5.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详尽地研究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后,以它为典型,深刻地指出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即技术革命是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②。它破坏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以工业为中心的大城市,英国就是发生这样一种变革的典型国家。 1.1.3 钱学森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论述 20世纪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情况下,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根据我们时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提出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论述。 19世纪前期,当英国工业革命蓬勃进行的时候,马克思洞察历史发展的新动向,**次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并预见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9世纪后期,以电力科学领先,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继后,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钱学森关于“科学革命一技术革命一产业革命一社会革命”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及其与社会形态的飞跃的论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它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1)关于科学革命 科学家公认,16—17世纪哥白尼一牛顿的科学革命是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变革。 哥白尼(1473—15幻)在《天体运行论》中,建立了一个同宗教宇宙观对立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推翻了特勒密的“地心说”否定了“地球是上帝特地安排在宇宙中心”的宗教神话。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为以后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爱因斯坦高度评价哥白尼的成就,他说: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作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哥白尼的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① 牛顿(1642—1727)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等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科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总结出力学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史上、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次理论性的综合。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牛顿的成就,他说:牛顿是位杰出的天才,“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② 哥白尼一牛顿的科学革命对人类思想史、文明史、认识史的变革,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钱学森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从哲学认识论上概括指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③。 (2)关于技术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非常重视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指出了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④ 机器和新的工具机的技术发明,把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推向现代机器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⑤。 技术是生产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古代,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在现代,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⑥。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技术革命必将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这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机器技术革命以及由之引发的工业革命得到*好的证明。在工业革命策源地英国,18世纪后期从纺织工具机的发明开始了工业革命,此后纺织部门的技术进步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于是发生了整个工业的革命:生产方法改变了,人们不是在家里工作了,他们开始共同在一个工厂内工作,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工业把劳动集中到工厂和城市里⑦,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