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作者:高伟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50.6(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6.2(7.2折)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96011
  • 条形码:9787520396011 ; 978-7-5203-960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本书特色

本书所涉及的“维多利亚时代”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时间起止,行文过程中可能将其之前摄政时代的文学和之后的爱德华时代的文学都纳入广义上的维多利亚文学范畴,而主要是取这个时代特有的转型气质和处于 时期的大国气派。因为维多利亚时代代表了世界上 个工业化 为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经济发展迅猛,而且社会各项改革的进程也是如火如茶,尤其是大英帝国在1851年成功举办 届世博会,使得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正因为如此,这个时代无论是外国媒体还是本国社会各阶层的评价,其主流舆论都是保持着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赞美和对其丰功伟绩的歌颂。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道德”话语的角度,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绅士化”现象为研究的切入点,对这个时期文学关注的道德话语进行再思考,以期实现对黄梅教授推敲“自我”话语和殷企平教授推敲“进步”话语的深化和补充;其次,该课题还把道德话语深入到英国思想史语境中,努力探索道德问题与英国贵族阶级的衰落和中产阶级崛起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说教所蕴涵的贵族阶级与中产阶级在精神领域中的殊死搏斗。在英国贵族阶级的实际统治日益衰落的形势下,他们在道德领域继续其精神统治的欲望仍在延续,而贵族阶级放宽进入绅士的门槛,中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也在沿袭贵族统治的道德传统,因而出现所谓的“绅士化”倾向。这一系列的道德重构虽然缓解了维多利亚时代激烈的阶级矛盾,营造了一种表面和谐的社会状态,但贵族的道德理念并没有能够给英国现代工业社会提供活力,在精神领域反而扼杀了中产阶级本有的勤劳、自立、公平、正义和追求优选多数人幸福的中产阶级道德传统。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目录

绪论

**章 英国中产阶级的道德观与贵族道德观的关系
**节 亚当·斯密、边沁和穆勒等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的审美道德观

第二章 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批评家的道德批评
**节 托马斯·卡莱尔的中产阶级道德观
第二节 马修·阿诺德的贵族精英主义道德观
第三节 亨利·纽曼的宗教道德观
第四节 罗伯特·欧文的“道德新世界”

第三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特质及“绅士化”书写
**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特质
第二节 维多利亚作家群的“绅士化”书写

第四章 维多利亚作家群的贫困书写及其绅士理想
**节 维多利亚作家群对贫困阶层的书写
第二节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贫穷阶层的“绅士理想”——以狄更斯和吉辛的创作为例

第五章 维多利亚女作家群的道德观及其淑女理想
**节 淑女的历史回顾及维多利亚淑女形象
第二节 维多利亚女作家群体的淑女理想

第六章 维多利亚后期作家群对贵族道德观的反叛
**节 王尔德“艺术与道德无关”的道德观
第二节 D.H.劳伦斯作品中的“性道德

结语
附录绅士的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节选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再次,英国浪漫主义表现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倡导回归自然。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兑斯曾经说过,英国诗人全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并且把它看成是浪漫主义时期*普遍和*引人注目的特点。毋庸置疑,勃兰兑斯的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的。的确,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己国家的美丽山川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描绘了一幅幅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和乡村的美丽图画,热情歌吟了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但是,如果我们把他们对自然的深情理解为忘情于自然山水,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把大自然看成是单纯的物质对象,而是把它与人的本性连在一起(英语中nature——自然与本性是同一个词)。于是,自然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就成了一种调节器,成了使人性复归的一种力量。在那里,人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并且那些被伤害了的灵魂得以重新恢复到符合自然秩序的状态。因此,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走向自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怀着对自然的敬意,企图从自然中寻找一种走向未来的力量,它具体表现为在自然的熏陶下人类恢复纯洁的灵魂,使人们变得更温和、更沉稳、更有同情心、更富有诗意和想象力。这种企望无疑是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它以一种返回自然的方式呼唤着纯真人性的复归,从而为大革命和工业革命中遭受伤害的灵魂寻找一个美学上的安慰。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骚塞是英国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们因隐居在英国北部湖区而得名。实际上,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隐士,而是在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背景下走向归隐之途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些诗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都是其热烈的拥护者,因而有激进主义者的称号。但是,他们的激进精神很快就被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气氛所冷却,并转而支持现政权。他们的这种“放弃革命理想”、与当权者妥协的行径遭到当时年轻诗人的谴责和后世批评家的苛评。对于他们的这种政治态度上的突转,从表面上确实可以看作他们政治立场的改变,但实质上这种改变并不是以丧失其心中的革命理想为前提的。阿伯拉姆斯就坚持认为,华兹华斯的后期转向在本质上仍然是前期革命理想的继续,只不过对法国革命的幻灭使他将前期的启蒙理想内化成了后期的审美革命。这种审美化了的革命实践并非是他们革命理想的退化,相反是他们革命理想的一种真正提升。在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后,湖畔诗人认识到暴力革命只能引起社会的更大的混乱和道德危机,只有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进行改造和升华,才能使人们被法国大革命搞乱了的人性得以恢复,而人性的*高标准并不是通过人类理性来获得,而是蕴含在神秘美丽的大自然中,唯有自然才是人性的*高标准和*终归属。因此,湖畔诗人向自然的回归与中国诗人隐遁自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人性倾向,前者的目的在于从自然中寻找真理,而后者的目的则是与自然合一。  在华兹华斯的研究史中,许多华兹华斯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华兹华斯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这自然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从华兹华斯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尤其是后期与当权者的妥协中对他“放弃革命理想”表示失望,甚至把他归类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或反动诗人,却没有从华兹华斯的心灵轨迹中理顺他与政治的真实关系,这未免使人感到些许的遗憾。实际上,华兹华斯的心灵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曲折、复杂,但确实又有很多令人回味深思的精神内涵。理清华兹华斯心灵的政治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他走向自然的真正意图。  *后,英国浪漫主义表现为对中产阶级恶俗道德的批判,提倡有教养的、举止文雅的生活理想。英国浪漫主义者虽然大多数出身中产阶级,但就其思想内涵来说,他们代表的是英国传统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由于长期执政,英国贵族阶级形成了一整套治国理政的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美学趣味,虽然此时的中产阶级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却缺乏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必要储备。英国浪漫主义者正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中产阶级的思想品德、治国理政的能力甚至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猛烈攻击。科勒律治在《国家与教会的建构》中就说:“国家的福利、人民的幸福与快乐,有没有随着社会繁荣的进步而进步?富人数量增加,难道就必然意味着国家的富裕吗?”他认为,新近改革的成果工业文明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文明”混合着各种“低劣的善”,他进一步阐释道:“国家的长久存在……国家的进步和个体的自由……取决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然而,如果文明不以教养为基础,如果文明不以人类特有的品质才能和谐发展,那么这种文明抑或产生极大的腐化作用,抑或其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着低劣的善;这是病态的狂热,而非健康的勃勃生机;这样的国家,即便拥有卓越的文明,也称不上完美,至多是浮华。”  ……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作者简介

  高伟光,男,江西会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负责人,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要从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宗教文化与文学、19世纪英国文学诸领域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