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张未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2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5.0(7.2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56016
  • 条形码:9787020156016 ; 978-7-02-01560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特色

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本书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从事文学研究所作论文的选编。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精彩片段: 萧红和李泽厚有两种喜爱相同,一是鲁迅,二是《红楼梦》。李曾说鲁迅和《红楼梦》是常置案头的。而萧终其生以鲁迅为师,临终表白“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长恨流水东。他们心中都是立有祖国和民族的。李泽厚评鲁迅,说其“提倡启蒙、超越启蒙”,这同样可以用来评价萧红。和鲁迅、萧红一样,1980年代提倡“重回五四”的李泽厚同样也是走出了“五四”的。如果我们今天“重回80年代”甚至“重回30年代”去寻找或重建萧、李,缘木求鱼不得鱼,*终会发现萧、李的意义正在当代、在新世纪。 中国之读,可从“中国”二字始。从纸书上读“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有稳固感,有庄重感,有归属感和神圣感。我们在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里边生活了多少个寒暑,奔波了多少的距离与路途,才使这种稳固的、庄重的、有归属感和神圣感的结构沉淀内化成了我们内心的血脉结构?我们只知道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释其远古历史字源,“中”是一面旗(依于省吾释义),“国”是一座城,而且是居于中心位置的一面旗帜和一座城池。经过血与火、情与理的漫长历史演绎与归纳,中国这两个字才写得方方正正,读得字正腔圆,成为一个方向的共识,一面旗帜的确指,一个偌大的文明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吸附与归属。 责编推荐 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本书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目录

根的隐喻——一个中国隐喻的历史文化考察 一个语词的隐喻式根源及其隐喻式产生 “根”的世界掌握:理与情的隐喻分途 超越“国中”——“中国”概念的历史语源学探寻 “中国,即国中”:一个历史语言的阐释学 “中国”:对历史语言阐释的抗拒和超越 “中”:何以前置和优先 “中国”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成 结语:“中国”,深埋于历史的“中国梦” 何谓“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 “中国文学”概念应在“中国观”上加以探讨 “大规模国家”与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 从“中国”到“地方”:政治美学和文学的生命个性 区域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 “中国”文学的诞生:以《诗经》为案例的分析 结语:共同体观念与中国文学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从文明的角度重识中国文学 问题的由来: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 重建汉语文学的整体性 反思现代性 缓解时间的政治 打开文学的文明视界 赘语:想象或穿越,一个注脚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的意义:多极化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一极” “世界文学”概念与中国的因缘际会 “天下/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天下之文”论 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意义 再论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诗经》的“中国”解读——《诗经》所见“中国”形态向审美意识的积淀 所见作为国家认知的“中国”及“中国”主题诗学 风雅颂:由政治共同体通向文学审美共同体 赋比兴:“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基本的语言表现经验 一多模式:“中国”作为思维方法 《木兰诗》的“中国”解读 中国“生活”概念的历史解说 以“生”释“活” 从“生生”释“生活” 以“日用”代“生活”,或“日常生活” “生活”概念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20世纪中国“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 及话语形式简析 “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重评王国维和梁漱溟 生活话语的兴起:“人生”“生命”“民生”“生存”诸概念的分析与 集合 走向“生活现代性”及其“生活”概念的整体性 生活的心,回家的路——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 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 生活转型 生活的心 回家的路 为生活立心——说说萧红,说说李泽厚 一个“生活”主题的百年诗歌简史 生活诗缘 生命焦灼与死亡体验 理想与革命:去日常生活化 诗的“再生活” 感觉、物:走向生活整体性的诗 体物的精神层面 嵌入生活的诗:隐喻之维 中国文学的“批评问题”——“批评”与“评论”的百年“语用”纠葛及其所见 时代风尚 缘起 释“批”与“批评”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批评”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批评”与“评论”之间:“Literary Criticism”的汉译 为何是“文学批评”?——激进的“批判”锋芒 “批评家这一类特殊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批评”的困境 质疑“文学批评” “十七年”:在“评论”与“批判”之间 20世纪80年代:“评论”淡化而“批评”翱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的陷落与“人文精神”坚守 新世纪现状:生活性,“批评”的分化与走向 说“游”解“戏”——中国古代文艺中的“游戏说” 中国的“戏” “戏”的艺术 “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方式 游戏三昧 虚拟和程式 大团圆和“戏的正义” 游艺和游神 游与戏 一点比较:游戏精神 侠与中国文化的民间精神 墨侠源流 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吗? 武侠小说与古代小说的三种模式 侠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 金庸与莫言 中国文学的“时间”——关于“新世纪文学”论述的一个逻辑起点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话语讨论 中国现代性三型与新现代性的兴起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时期文学”的疏离 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写作的时代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 “写作”的时代 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性情写作” 对“80后”等性情写作若干评价上的尴尬 新性情写作的若干特征 传统的复归与“新文学观”的重新审视 趋向老龄化的社会与人生的延宕 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世纪文学”的三种用法 增量的文学 生长的文学 总体的文学 生活的文学 体物的文学 “文明”的文学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 现代文学3:从“现代性”的讨论到“新世纪文学”的讨论 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 文脉背景下的诸现象 中国之读(代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文艺争鸣》编辑、副主编、主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