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93.4(7.3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3693
  • 条形码:9787030693693 ; 978-7-03-06936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影响因素众多且耦合性强的特性出发,建立地下空间规划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社会经济价值评价模型,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建设现状,构建城市地下空间承载力模型。本书应用案例推理、多种判据、经验公式等方法,建立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决策支持模型:通过负荷预测、管网模拟、多管线优化等,建立地下管线综合布局模型;建立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系统,从而为推进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平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辅导用书,也可供从事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参考借鉴。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3 政策背景 6
1.4 研究方法 6
参考文献 9
第2章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综述 10
2.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与特点 10
2.2 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 18
2.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23
2.4 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25
参考文献 27
第3章 地下空间规划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9
3.1 概述 29
3.2 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30
3.3 限制性要素逐项排除 35
3.4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8
3.5 结果与讨论 47
参考文献 48
第4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社会经济价值评价 49
4.1 地下空间开发价值分析 49
4.2 社会经济价值影响要素分析 52
4.3 地下空间社会经济价值评价模型 60
4.4 结果与讨论 64
参考文献 65
第5章 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 66
5.1 概述 66
5.2 地下空间现状容量计算 69
5.3 地下空间开发容量估算方法 71
5.4 基于承载力分析的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议 78
5.5 结果与讨论 81
参考文献 81
第6章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决策支持模型 83
6.1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特点与决策过程 83
6.2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知识表达与决策方法 85
6.3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功能设计 90
6.4 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布局设计方法 97
6.5 结果与讨论 105
参考文献 105
第7章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布局模型 107
7.1 需求分析 107
7.2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现状 109
7.3 管线供应需求预测模型 113
7.4 管线运行水力时空模拟 116
7.5 管线综合优化布局模型 128
7.6 结果与讨论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8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135
8.1 设计原则 135
8.2 设计规范 136
8.3 系统设计描述 140
8.4 系统功能设计 144
8.5 数据库表设计 162
8.6 系统具体实现 177
参考文献 186
第9章 应用案例——以昆明市为例 187
9.1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87
9.2 地下空间开发社会经济价值评价 201
9.3 地下空间可供有效利用容量估算 214
9.4 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223
参考文献 226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227
10.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227
10.2 展望 228
展开全部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 节选

1.1 研究背景   地下空间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从开发和利用角度看,地下空间是指 地球表面以下的土层或岩层中天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场所(童林旭和祝文 君,2009); 二是从实际开发角度看,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主要针对建 筑方面来说的一个名词,它的范围很广,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 井、地下防空、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目的、作用、规 模、范围等都应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滞后或超前都是不利的。中国工程院 院士钱七虎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发展加速,“城市病”日益突出,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愈加重要,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汲取 国际成功经验,注重品质发展,可以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的多功能利用,统筹缓 解城市灾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钱七虎,2019)。充 分利用地下空间已经逐渐成为国际节能的新趋势。   中国人均GDP在2005年已超过1700美元,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 美元。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亿人,城镇化 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步加快发展成为必然。可以预计,今后 20年或更长时间,仍将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例如,中国 将有近30个城市进入城市地铁与轻轨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今后五年城市 地铁将增加500~600km或更多,其中上海与北京将分别以每年40km或更高的 速度发展地铁。中国的城镇化只有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地下空间综合开 发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的总目标是:在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加 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制定政策法规,理顺管理体系,推   进地下空间建造技术创新与进步,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接近世 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初步形成与地面建筑相结合的地下人流、 物流的公共空间体系以及构筑城市综合防灾综合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可开发的资源量为可供开发 的面积、合理开发深度与适当的可开发系数之积。2012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总 面积为3228km2,按照40%的可开发系数和30m的开发深度计算,可供合理开 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就达到3873.60亿m3 (刘兴环,2015)。这是一笔很可观且 又丰富的资源,若得到合理开发,那么将对扩大城市空间、实现城市集约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一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浅层部分可利用空间逐渐减 少,深层开挖技术和装备逐步完善,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 发将逐步向深层发展。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较大,世茂集团深坑酒店就 是充分利用了废弃采石坑的地下空间,成为海拔*低的酒店,深层地下空间资 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课题。在地下空间深层化的同 时,各空间层面分化趋势越来越强。这种分层面的地下空间,以人及为其服务 的功能区为中心,人、车分流,市政管线、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分置于不同的层 次,各种地下交通也分层设置,以减少相互干扰,保证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 性和完整性。   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在发展地下交 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将 自来水管、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这样可缩短路线长度 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发展 地下垃圾处理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得到了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一是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 展带动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地铁建设推进了城市定向、有 序的发展,并带动了地铁沿线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地下商业交通的开发利用;二 是城市高层建筑的“上天入地”推进了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三是充分开发利 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防护潜能,提高了城市综合防灾抗毁能力;四是城市地下空 间的开发利用已步入法制化轨道。   1.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城市人口均呈 现不同程度的急速增长,建筑用地不断向外扩张,资源消耗快速增加。城市土 地紧张、交通拥堵、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已严重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 质量,且上升为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极具有开发潜力的部 分,引起了政府及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981年5月,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 会(Committee on Natural Resources, CNR)将地下空间确定为重要的自然资 源,并给予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全力支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 )也于 1983 年通过了确定地下空间为 重要自然资源的文本,同时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列在其工作计划之内。继 1988年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在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上提出后,2002年在意 大利都灵举行的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讨论将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 一步突出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开发 城市地下空间,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 问题,有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 段,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吴文博,2012)。   我国城镇化建设经过迅速发展时期,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在城市经济 高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存在人口众多且过度集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越发达 的城市人口越多、土地越紧张、道路越拥堵、空气质量越差。此时正是城市向地 下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不占用宝贵的地面资源的 条件下,还可以为城市提供25%~40%的额外空间来缓解地面的压力。   由于各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利用情况、城市 环境、城市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总体规划前,对地 下空间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是必需的,以调查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些 定性和定量方式分析影响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的因素,获得宏观的地下空间可 供有效开发的综合指数,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重要依据(赵景伟和张晓 玮,2016)。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不得不依托于现状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发展状 况、人均指标等数据,因此像北京市、重庆市等大城市已开始逐步开展地下空间 现状普查工作,并取得很大的进展。昆明市于2007年对主城地下管线进行了普 查,目前已经完成两期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昆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以浅层和 中层区域为主,即地下30m以上的范围。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地下市政设施、人 防设施、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过街通道及结合地铁和交通枢纽建设的地下 综合体(地下街)。学者刘荆等(2014)通过搜集整理数据资料得出,到2010年 底,昆明市已开发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为430.4万m2,以2009年中心城区人口 255万人计,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为1.68m2。昆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有如下 特点: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在地下建设市政设施,如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现在 彩云路、广福路和盘龙区沣源路三个区域已经建设了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的利用 以地下交通、部分停车场、市政基础设施为主;地下空间建设分散,缺乏合理的 整体规划,而且目前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也未将地下空间规划纳入其中。总之,昆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在理论研究、法律 体系、技术规范、设计水平、施工水平及建设管理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几年,昆明市将会迎来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期,也将大大 加速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步伐,这时是昆明市地下空间合理规划的良好 契机。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限性,与地面空间 资源一样,地下空间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二是技术性,开 发地下空间所用技术要求要比地面更加复杂,开发维护成本往往高于地面空 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不可逆性,地下空间资源一旦建设完工,今后的拆 旧建新将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四是封闭性,地下空间对某 些灾害,如地震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而面对火灾、雨涝等灾害时往往损失 严重。   考虑到以上特点,如何科学地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多个因素来规划研究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情况,解决一系列问题,实现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 利用、长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书提出地下空间开发潜力模型,实现 地下空间资源的多维估算与统计,可以为国内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建设、合理利 用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开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承载力建模技术被广泛用于地下管线设施运行状态的模拟,以此对 地下管线系统的现状做出评价,并对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的设计、建立与施工 (解智强,2015)。而承载力模型的建设经过了实地土建模型到结合计算机数学 模型的转变,早期的地下管线模型源于基础数学公式,结合数字地图成果及简 单的基础背景地理数据,以及刚出现的计算机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模拟的参考 意义比实际意义大。   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进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承载力 模型的建设中,并在承载力建模模拟精度的提升以及空间位置表达过程中发挥 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开展本项研究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城市的市政部门缺乏 对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尤其是地下管线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同时缺乏前沿 的地理信息技术,因此,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工作缺乏客观依据, 人工裁量权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地下管线以及地下空间系统的承载力 不足,导致内涝等灾害发生。因此,研究并引入地下空间建模技术是高效建立 城区地下空间的关键。而地下空间承载力模型建设可以在以下方面给城区地下 空间系统设计奠定基础:**是数据管理,通过承载力建模技术处理过的地下 空间数据,能够为城市地下设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第二是地下空间承载 力建模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能够增强对城市地下空间承载力的管理与分 析能力,从而增强管理者对地下空间运行的管理控制程度。第三是对两者进行 分析,及时掌握地下空间的运行状态,发掘并有针对性地处理城区地下空间的 潜在隐患。第四是使地下空间的规划及设计建设更加优化,增加工程可靠性, 并节省相应的工程预算。   地下空间承载力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良好的 互补性:从GIS的角度而言,地下空间系统的存在状态尤其是空间分布方式能 够被准确地以地图制图方式表达。而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硬件软件使用 对地下管线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控。而在此基础上,地下空间承载力模型能 够模拟历史和现实的地下空间运行状态,促进了解地下空间各个细部的运行状 态,同时,能够预测并模拟城市地下空间未来的运行状态。   因此,研究城市地下空间承载力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工作,其主 要研究目的是:**,解答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空间分布精度的疑问;第二,在 承载力模型驱动下,模拟研究区域地下空间内部容量随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承载 力空间分布表达问题。   1.3 政策背景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地下空 间之间以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 发展、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 提升式转变、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 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意见》(国发〔2013〕36号)要求: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