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0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2.6(7.0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146898
  • 条形码:9787218146898 ; 978-7-218-14689-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本书特色

◎触摸传承密码,原创和诠释当代故事和经典,在家国情怀宏大叙事中,立精神之柱。 ◎赋予理想价值的当代认同,聆听青春澎湃声音,构建多元视角观照、平衡艺术与真实。 ◎故事·访谈:亲历者和见证者讲述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故事·幕后:从作者编写到演员选角,从导演拍摄到成片上映,主创揭秘影视经典幕后制作经过 ◎故事·典型:还原人物与故事,解读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 ◎故事·续篇:站在历史看今天,打破时空界限,增强故事张力,洞穿迷雾投射未来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内容简介

本套书内容取材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同名大型文化节目,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上、下两册,选取《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凤凰琴》等十二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围绕典型人物和历史故事,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动情讲述,深入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真实过往,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记录风雨征程里那些值得铭记的中国故事,展现岁月长河里的每一处闪光。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目录

上册 **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了爱与信仰,他倒在黎明前 故事访谈 袁霞:好剧本来源于真实生活 003 故事幕后 力排众议,以细节刻画时代精神 010 故事典型 李白:我一生不做害人的事情 018 故事续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没讲的故事 034 第二章 《平凡的世界》: 人生路遥,用奋斗触摸梦想 故事访谈 厚夫:路遥是被知识重新塑造的人 054 故事幕后 以影视广播语言,还原路遥文学精神 064 故事典型 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072 故事续篇 曹谷溪:路遥的文学之路,从《山花》开始 98 熊成帅:我们都是被一些平凡的人感动 101 《林海雪原》:有一种奇迹,是中国红 故事访谈 曲毳毳:父亲以作品重叙战友生死情 107 故事幕后 曲波与他的《林海雪原》 113 故事典型 “孤胆英雄”谱写热血传奇 128 故事续篇 杨克武:我们家三代当兵人 139 童祥苓:银幕英雄诞生的台前幕后 141 第四章 《白毛女》:民族歌剧开山之作 故事访谈 孟于:喜儿精神鼓舞人心 149 故事幕后 白毛女,从传说到经典 156 故事典型 中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177 故事续篇 郭兰英:演了一辈子,爱《白毛女》 185 贺敬之:延安是我艺术人生的开始 188 第五章 《红岩》: 红岩精神,热血铸就 故事访谈 让经典传递理想信念之花 2197 故事幕后 《红岩》: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200 故事典型 彭壮壮:我的奶奶江竹筠烈士 220 故事续篇 胡波:《红岩》是革命先烈用生命谱写的 225 马识途:革命志士“相信胜利,准备牺牲” 229 第六章 《焦裕禄》:真情为民的时代楷模 故事访谈 焦守云、余音:人们在歌颂他,我们在传承他 246 故事幕后 穆晓方:“榜样人物” 焦裕禄发现始末 252 王冀邢:用电影视角诠释真实生活 256 故事典型 “美奋斗者”焦裕禄260 故事续篇 雷中疆:逃荒时遇到焦裕禄书记 285 魏善民:与焦书记一起植树的日子 287 下册 第七章 《横空出世》:震撼世界的东方巨响 故事访谈 陈国星:电影高度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004 故事幕后 外国人能搞出原子弹,中国也能 007 故事典型 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只有“两弹元勋” 026 故事续篇 胡仁宇:怀念革命激情燃烧的时代 037 张旅天:大漠深处盛开着马兰花 041 游泽华:我和邓稼先有一个约定 048 第八章 《凤凰琴》:致敬每一份无私而伟大的坚守 故事访谈 刘醒龙:民办教师将我引上文学路 084 故事幕后 《凤凰琴》: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093 故事典型 杨海波、何群:讲好故事,才能收获感动 110 故事续篇 王定华:中国现有300多万乡村教师 113 徐永光:守望教育,播种希望30年 116 第九章 《渴望》:悲欢离合,平常如歌 故事访谈 鲁晓威:拍《渴望》的那段悠悠岁月 128 故事幕后 《渴望》一出,万人空巷 136 张凯丽:姥姥是我心中慧芳的原型 156 故事续篇 孙玉晴:心怀渴望,带养母去上学 161 第十章 《人到中年》:知识分子的诗与远方 故事访谈 杨幸媛:电影里有我和孙羽的真实生活 169 潘虹、达式常:我们演的不是悲喜剧,是生活剧 172 故事幕后 忠于原著,忠于生活177 故事典型 谌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6 故事续篇 《人到中年》触动知识分子心弦 197 第十一章 《青春万岁》:永不褪色的芳华记忆 故事访谈 王蒙:书写50年代的诗意青春 204 故事幕后 一段历史,一代人的火红青春 217 故事典型 蔡国庆:永远为如火青春呐喊 239 故事续篇 徐枫:黄蜀芹是用全身心的真诚去拥抱生活 243 朱雪清:特殊年代里的别样芳华 247 曹璐:保尔班烙下的青春印记 251 第十二章 《红高粱》:血色的狂野与浪漫 故事访谈 莫言:《红高粱》的民族血性和乡土情深 258 故事幕后 一支生命的赞歌,一座如烈酒般的里程碑 266 故事典型 讲故事的人 277 故事续篇 郑晓龙:电视剧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人物 288
展开全部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节选

莫言:《红高粱》的民族血性和乡土情深 “故乡跟作家的关系,就好像是植物跟土地的关系一样,他离开了它就要枯萎。一株高粱如果不在土地上生长,那它立刻就要死亡。” 主持人:从 1984 年《秋水》中**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后来包括《红高粱》等作品,故乡这面大旗始终矗立在您的文学领地上,为什么? 莫言:我觉得写作是摆脱不了故乡的,一个作家时时刻刻受到故乡的制约,因为我生于此、长于此,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青年的记忆都与这个地方密切相关。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概念,我原来一直错以为是在《白狗秋千架》中**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地理名称,后来有研究者告诉我,应该是在《秋水》里边。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一块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有一块属于你的领土,然后才可能站稳脚跟,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所以像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地理文学名称的出现,仿佛使我从一个叫花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小地主,当然,小地主慢慢地又想变成大地主,大地主慢慢地又想当皇帝,这是一种比喻。所以后来我也很狂妄地说,我就是“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王国的国王,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想让谁活,谁就要活,这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比喻。总之,“高密东北乡” 这个文学地标的确定,就决定了我之后几十年的创作方向。几十年以来,我创作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当然,这个高密东北乡和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刚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多故事,像《红高粱》,都是有故事原型的。但后来一些现成的故事、亲身的经历是不够用的,所以“高密东北乡”也慢慢的由一个封闭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概念,由一个现实的地域变成了一个和历史、未来贯通的区域。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之后,发生在天南海北任何一个角落的故事都可以移植到高密东北乡来。后来我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尝试,把在外地的、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很多故事都移植到这里来了。看起来我写的是我的家乡,说一句狂妄的大话,我认为“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中国的一个缩影,而且我也感觉到,只要在这个地方站稳就可以走向世界。 主持人:您**次到外面去是什么时候? 莫言:我**次离开我家到县城里去是14 岁的时候,我跟着生产队的马车去县城里面拉棉籽油,那个时候感觉到县城已经非常的遥远了。我**次在火车站看见了火车,以至于半夜都爬起来跑到铁路边上等待着火车从远方过来,而且认真地数着一节一节的车厢,数到六十几节、七十几节,回去好向小伙伴们炫耀。后来我到了一个更大的城市,就是 18 岁的时候,正好当时我大哥带着我的侄子从上海回来探亲,他要从青岛坐船回上海,我就送他去青岛。那是我**次坐火车,进入像青岛这样一个大城市。现在看来,当时的青岛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县城大,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的心中和眼里,青岛已经像天堂一样了。有了这两次进城的经历以后,我离开乡村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我为什么不能到青岛呢?我为什么不能到高密县里去呢?我要努力、要奋斗。但是没有别的办法,那时候大学也不招生了,工农兵大学生要靠贫下中农推荐,这看起来很平等、很公正,但实际上大家也都了解,名额那么少,一般的农村孩子要想通过好好劳动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当工人我想也轮不到我们这些普通的农村青年。唯一比较可能的就是当兵、参军,那时候阶级斗争讲得很厉害,对家庭出身要求很严格,因为我们家出身是中农,从理论上来讲,中农当然也可以当兵,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性却比较小了,因为有那么多的贫农、下中农的孩子排着队呢,人家首先要家庭成分好的。所以我从 17 岁开始,每年都去参加体检报名应征,一直到了 21 岁,我终于当兵了,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 主持人:您年轻的时候有很强烈的离开故乡的意愿,而且后来您的确告别了高密,现在您反而又经常回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莫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想法,是 50 年代农村出身的一批人的共同想法。因为当时农村生活比较艰苦,年轻人都愿意到外边去看大城市、看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当工人、去当兵、去上大学、去寻找更加光明的前途。农村青年想离开农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谁也不愿意在农村待着。那时候我们中国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些差别还是非常的大。城里人跟乡下人这两个概念,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但是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一说起来就会知道这是天 壤之别。所以我从十五六岁起,就开始梦寐以求想离开家乡,到外边去。故乡跟作家的关系,就好像是植物跟土地的关系一样,植物离开了土地就要枯萎。一株高粱如果不在土地上生长,那它立刻就要死亡。所以作家与故乡,我觉得就仿佛是高粱与黑土地的关系。我不但要从这里获得创作的灵感,还要从这里获得创作的素材和故事。 主持人:所以现在您还会用当年您说的那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故事吗?“*美丽但也*丑陋……” 莫言:*英雄好汉*王八蛋。 主持人:对。 莫言:这实际上是过去的儿童式的印象,因为它是矛盾的,这也反映了我在离开家乡时的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农村青年,每个人都想脱离故乡到外面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然后希望自己能够在城里边做出更好的事情来,享受更富裕的生活。但是,当你离开了以后又觉得,这个地方有很多眷恋的东西,你的朋友、村头的那棵大树、河上的小石桥、河底的鱼虾,甚至树上的知了、田野里各种各样的叫声、婉转的鸟,都是你眷恋的。另外,在城市体验到的生活的贫困、劳动的艰苦,又让你觉得这个地方不能久待,就是那样一种矛盾心态的描述。农村*近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农民的生活和过去也大不一样。当年我们夏天是在田里边顶着炎热的太阳来锄地干活的,现在他们都坐在树下打扑克、听收音机。所以用《红高粱》里边那样一种强烈的、矛盾的、对抗的话语来描写现在的乡村是不准确的。我离开的时间越长,对它的眷恋之情越深,这是一种深深的乡愁,以至于当年在农村所受的苦难,现在也变成了美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而且故乡也成为您的文学的宝藏,成了心灵的归宿。 莫言:是。上个星期,我见到军艺时期的老同学,他们还在回忆当年,说我背了一摞稿纸回高密老家了。北京的编辑都知道了,说莫言已经背着稿纸回家了,过两个星期回来,一部中篇小说就写出来了。所以,我几乎所有的小说里的故事都可以找到一个甚至好几个原型。我前面也讲过,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天南海北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故事,也都被我移植到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版图上来了。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 作者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由董卿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戏剧总导演。节目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表达方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真实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