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5432
  • 条形码:9787030715432 ; 978-7-03-07154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讲解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治疗技术的专著。本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阐述了脑卒中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本书还分别从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吞咽障碍康复、感觉障碍康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涉及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康复和卒中预防的健康宣教,充分发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程一站式指导。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康复治疗技术促进病患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让病人重返家庭、重返社会,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适合临床医生、护士、中西医院校医学生参考,也可供脑卒中患者及家属阅读。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目录

目录
**章 脑卒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1
**节 中医对脑的认识 1
第二节 中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第三节 中风类证 7
第四节 中风变证 26
第五节 中风坏病 56
第二章 脑卒中的西医诊断和治疗 73
**节 总论 73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 79
第三节 出血性脑卒中 94
第三章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111
**节 概述 111
第二节 运动功能康复 119
第三节 失语症康复 138
第四节 构音障碍的康复 147
第五节 吞咽障碍的康复 152
第六节 感觉障碍的康复 161
第七节 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 166
第八节 脑卒中心理康复 189
第九节 脑卒中中医传统康复治疗 196
第十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综合训练 219
第十一节 脑卒中康复宣教 228
展开全部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 节选

**节 中医对脑的认识 中医对脑早有论述,《灵枢 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描述了脑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在《素问 五脏别论》中论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将脑归为奇恒之腑范畴,《说文解字》释“奇,异也。恒,常也”,说明脑与正常脏腑不同。奇恒之腑在功能上与脏相同,藏而不泻,而形态上与六腑相似,多为中空器官。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脑髓为脏,应在别经。” 叙述了脑髓应属脏的范畴。脑髓的概念是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中医理论*早从阴阳、五行体系发展而来并不断充实,在发展过程中常有新理论的提出,在五脏六腑体系建立后,人们又发现了很多其他器官,在不打破现有体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奇恒之腑的概念。但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方式,脑髓仍应属脏的范畴。 和其他五脏一样,脑也可以区分为血肉之脑与功能之脑。血肉之脑指具体解剖器官,脑位于头的上部,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由脑髓汇聚而成,其外为头面。中医解剖对脑的描述比较笼统,现代医学对脑的解剖认识十分详尽,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对于功能之脑,中医的论述比较充分,认为脑的**个功能是维持人的觉醒和思维。脑是元神之府、清明之府,这一讲法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中元神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先天的神气,清明指清醒、明白。在中医理论中广义的神是精神活动意识的总称,狭义的神如记忆、思维等都归于元神范畴,《颅囟经》载:“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泥丸指的就是脑。清代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载:“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识。”以上两条都阐述了脑的这一功能。脑的第二个功能为充养脑髓,《灵枢 海论》提出 “脑为髓之海”。这一理论源自解剖观察,脊髓与脑相连,形似脊髓汇聚于膨大的脑之中,如河流入海。这里的髓指脊髓、骨髓,其为生精之源,故脑也是生精之源。古人常通过脑髓的充足与否判断元神是否正常。如“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髓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由于脑的概念是在五脏理论之后提出的,故脑的很多功能都分属于五脏,应该从中加以区分。如《素问 宣明五气》曰:“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的五脏为五神脏,而五种功能的血肉之脏在脑,了解这些能够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清晰化。 脑在中医中的地位相比五脏较为次要,但其实际生理病理却比理论上更加丰富,对于后来的中医研究者而言,脑的研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第二节 中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概 述 中风,是中医病名,在人体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因嗜食肥甘厚味、忧思恼怒、劳倦内伤等诱发。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见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所致;内风属于内伤病证。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并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属中经络;有神志改变,猝然昏仆的属中脏腑。本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善行而数变等特点,是近年来中老年人常见且高发的疾病。 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也称脑卒中。凡以急性起病,神昏或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障碍、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具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颈椎病等病史,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其中高血压是发生中风*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环节。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居多。中风的发生,主要可归于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 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见。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忧、思、悲、恐、情绪紧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原因。 2. 饮食不节 3. 劳欲过度 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易诱发本病。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或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或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肝阳亢奋均可发为本病。 4. 气候变化 《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即指入冬气候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运行,导致血瘀于脑脉而发病。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与气候骤变密切相关。如因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易发为本病。 5. 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邪伤阴耗血而凝滞等,故本病的病机多以气虚血瘀或暴怒血蕴*为多见。 6. 积损正衰 年高之体,阴气自半,气血亏虚,或见消渴等大病久病之后,元气耗伤,脏腑阴阳失调,若遇诱因则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1. 发病 本病多呈急性发病,活动状态、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均可发病。发病后多病情变化迅速,在短期内病情发展至严重程度,亦可呈渐进性加重或阶段性加重。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情绪波动、酗酒、用力不当、劳欲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并具有一系列先兆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无力、昏沉嗜睡、一过性言语不利等。 2. 病位 本病病位在脑髓脉络,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终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器官的功能紊乱。 3. 病性 本病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标实不外乎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火)、痰(风痰、湿痰、痰热、痰浊)、气(气逆)、血(血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证候为主。 4. 病势 若初起时,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而神志清醒,则清窍尚未被蒙塞,病情尚轻,经治疗可好转或痊愈;部分患者初起即有神昏,清窍不开,病情危笃,但经有效的治疗,仍有可能好转或痊愈;但若随病情自然进展,神昏日重,甚或合并呕血、便血、厥脱、高热、抽搐等变证、坏病,多难救治。 三、辨证要点 (一)辨病期 发病后2 周至1 个月为急性期;发病1 个月以上至半年以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二)辨轻重 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失语等。 (三)辨闭脱 凡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属闭证。闭证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数,属阳闭;闭证而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缓,属阴闭。凡见昏愦,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四)辨病性 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强痉拘急,属内风动越;若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厚腻,属痰浊壅盛;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甚或项强身热,燥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以邪热为主;若见肢体拘挛疼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面色黧黑,多属血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若见肢体瘫软,手足肿胀,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多为阳气衰微的表现;若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 参照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病名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具备2 个以上主症,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仅有轻度单肢或半身不遂,无典型中风症状者,应划入中风类证。疾病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两周以内,中脏腑*长至1 个月。恢复期,发病1 个月至6 个月。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2. 鉴别诊断 本病与痹证相鉴别:偏枯以肢体瘫痪、麻木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口舌??斜、言语不利、饮水呛咳等症,无肢体疼痛,多发于一侧肢体;痹证则以肢体疼痛、麻木、肿胀为主,久则关节屈伸不利,痹证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消瘦,但始终有关节疼痛;多发于肢体关节,常与气候变化有关。行头部X 线、CT 或MRI 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五、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 风阳上扰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潜阳。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由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朱茯神、首乌藤组成。若头痛较重,去杜仲、桑寄生,加川芎、木贼草、菊花、桑叶;若急躁易怒较重,可加牡丹皮、生白芍、珍珠母;若兼便秘不通,去杜仲、桑寄生,加生大黄、玄参。 2. 风痰阻络 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由天麻、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白术、生姜、大枣组成。若眩晕较甚且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珍珠粉;若肢体麻木,甚则肢体刺痛,痛处不移,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若便干便秘,加大黄、黄芩、栀子。风痰瘀结,日久化热,不宜久服本方,以免过于温燥,助热生火。 3. 痰热腑实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治法:清热化痰,通腑泄浊。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本方由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组成。若痰涎较多,可合用竹沥汤,即竹沥、生葛汁、生姜汁相合;若头晕较重,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加生地黄、麦冬、柏子仁、首乌藤;少数服用星蒌承气汤后,仍腑气不通,痰热腑实甚者,可改投大柴胡汤治疗。 4.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扶正,活血化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且重用生黄芪。若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加党参、太子参、红参;若肢体肿胀或麻木、刺痛等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若肢体拘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