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43.5(6.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48.3(7.0折)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325810
  • 条形码:9787301325810 ; 978-7-301-3258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本书特色

激发精神分析与自身发生激烈冲突时绝妙的生产性。探索弗洛伊德的写作和思维是如何被逐渐卷入它们努力想要描述和解释的对象之中的。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已经死了” 这个讣告被不少报刊和学术期刊一次又一次地宣读。但是弗洛伊德的鬼魂和他的思想继续困扰着那些封墓的人。《弗洛伊德传奇》展示了为什么精神分析一直“不可思议”,依然离奇地幸存下来,不仅对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此,对其敌人也如此——以及为什么它一直让我们着迷。因为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心理冲突的理论:它还是一种与自身发生冲突的思想。在冲突和矛盾越激烈的地方,精神分析的矛盾也就越具有生产性。该书运用文学和哲学的方法,对弗洛伊德的文本进行破译、解释,甚至重写,这同时也是一种拆解、解构,能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有更加深入、新奇的认识。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目录

目 录

序 / v
神秘的思考 / 001

**部分 精神分析的分裂 / 055
走自己的路 / 057
关于自恋 / 067
观察,描述,形象化语言 / 083
元心理学与众不同 / 111

第二部分 其他内容 / 159
叶状体的含义 / 161
诙谐:儿童的游戏 / 193
长绒卷毛狗 / 219

第三部分 爱情故事 / 249
分析师的欲望:在游戏中猜测 / 251
离开! / 275
猜测:通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 291

展开全部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节选

神秘的思考(节选) 大约二十五年前我撰写的三篇文章,构成了《弗洛伊德传奇》的**版,它们试图探索弗洛伊德的写作和思维是如何被逐渐卷入它们努力想要描述和解释的对象之中的。这种观察者被牵涉入所观察事物中的现象与大多数科学或学术文献正好相反,后者力图让观察者与研究课题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弗洛伊德文本中特有的移位(movement),让“所研究主题之外存在着一个域外观察位置”的假设不断受到质疑,而这反过来又要求读者采用一种新型的解读方式。这是一种传统上更常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理论”文本的解读方式。如果一个文本的命题、语义和主题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受到句法移位的影响,被加强或削弱,那它就可以被认定为一部文学作品了。它所表达的内容永远无法与它采用的表达方式分开。不仅如此,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如何”表达从来就不仅仅是讲述“什么”语义内容的工具。这是弗洛伊德的作品与“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它们都需要一种解读方式,它随时可以根据所指含义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即使所指含义加强或削弱了文字的表面意义。与一些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弗洛伊德作品的命题意义从来不能予以轻率看待。但也没有必要把它当成“金科玉律”。因此,“思维”和“认识”、“感知”和“观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写作的关系—不再是理所当然就是如此。 这种对新型解读方式迫切的需求当然并非弗洛伊德首创。自从康德(Kant)伊始,至少在哲学史上,“思维(thinking)”被小心而坚决地与“认识”分开对待。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 Pure Reason )第二版前言的脚注中,康德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做了如下阐述: 要认识(know)一个对象,我必须能够证明其可能性,无论是从现实角度,由经验来证明,还是通过因果推理证明。但我可以思考任何我喜欢思考的事情,只要我不与自己本身相矛盾。也就是说,只要我的概念是一个可能的想法就行,即使我不能保证在所有可能性的总和中是否存在一个客体与它相对应。 要成为“思维”,一个想法不必对应于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它只需避免与其本身相矛盾。康德继续阐述说,例如,我们可以畅想诸如“自由”这样的想法,即使无法将它等同于某个确定的实体或归属于一个明确的动作。尽管如此,它仍然可以是一个合理且很有必要的想法。它甚至可以包含某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对理论理解没有帮助。康德称这种认识为“实践性的”,因为与理解相比,它与实干的关系更多一些。 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与“思维”之间的区别指的是“认识本身内部的区别”,即一个可以在时空上确定的物体的理论知识,和那些无法通过时空确定的事物的实践知识之间的区别。这些实践知识依然有资格作为“思想”而存在,只要它们与自己本身不矛盾即可。 试将康德笔下对认识和思维的区别与弗洛伊德的进行比较。后者即将创立精神分析学说时,讲述了一次他与“露西(Lucy)小姐”的谈话。 弗洛伊德:如果你当时就知道自己爱上了男主人,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露西:我不知道,或者说,我不想知道。我想把这想法从我脑海中抹去,永远不再想它。一个人既知道又不知道某件事情,这样的特殊情景,我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描述了。 在接受弗洛伊德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露西一直“知道”自己对“男主人”的爱慕之心,但只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她才承认自己“知道”。那么,在此之前,她知道某件事,但又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件事),或者正如她自己所说,不愿“再想它”。也就是说,她不想再念念不忘,再重复它,或者更真实地说,不想承认它。重复做一件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重复,可能就是造成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那种“奇怪的状态”的原因。没有比这一推断更背离康德对思想(thought)的定义了,后者要求其中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在不想“再想它”的状态中,露西尽可能地应验了康德对“思想”的定义要求。但尽管她可能不想去想它,“它”一定在“想”她。她对弗洛伊德承认,说她“一直知道这一点”,可以说她确认了这一事实,即使就其本身而言她并没有去想它。 弗洛伊德知道,他未来的读者对这次交谈的反应与露西本人刚开始的反应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一种想法前后不一致,它就不值得去思考。因此,他没有试图让读者相信露西承认“她一直知道这一点”这一行为意味着多么重大的内涵,以及这种“无意识知道”的“奇特的状态(eigentümlichen Zustand)”所蕴含的意义。相反,他只是证实,除非他们愿意承认他们自己也已经处于这种状态,否则他们将无法理解他刚刚叙述的内容。由于这不是一个可以控制或假设的行为,弗洛伊德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只有那些有时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以清楚地理解这个状态。我对这种情况有深刻的记忆,它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虽然我想记起当时我脑子里的各种想法,但结果令人失望。当时我看到了与我所期望的不同的东西,我丝毫没有动摇我的期望(Absicht),尽管它本应被所看到的景象排除出我的大脑中。我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也没有再注意到对所察觉景象的否认(Affekt der Abstoßung),这无疑就是眼前景象对我的内心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的原因所在。我对维护女儿的母亲、溺爱妻子的丈夫、宠爱亲信的统治者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绝妙的“视而不见(Blindheit bei sehendenAugen)”感到极为震惊。 实际上,这个故事和它试图回忆和探究的那种奇特状态一样怪诞或奇特(eigentümlich)。一方面,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宣称他在记忆中非常明确地经历了这种过程,“它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他可以理解露西的感受,因为与很多读者不同,他自身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另一方面,当他努力去回忆当时脑子在想什么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承认“结果令人失望”。 事实上,期待听到一个有趣故事的读者一定不仅会感到失望,而且也会感到迷惑。弗洛伊德到底记住了吗?还是没有记住?他只是假装记住了来诱导读者做这方面的努力吗?还是他有意让读者失望,因为他不想泄露他所记住的东西?还是说,他记住了,却不记得自己记住了,与露西小姐知道,却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情况类似?无论是哪种情况,他的故事都非常抽象和笼统:没有具体的情景,没有具体的事件,只有一个普通小故事,描述当时他所“察觉景象”与“期望”不一致。但这个小故事本身就不值一提,并没有导致他调整他的期望值。而且,弗洛伊德不仅拒绝接受亲眼所见的证据事实,而且承认说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由此他一直陷于这种矛盾中。后者表现出来的这种意识的缺乏后来被冠之以“无意识”之名:这不仅是对某个客观对象缺乏意识,而且是对意识本身的(掩饰)行为的视而不见。鉴于这种视而不见的存在,弗洛伊德所称的“否认的结果(affect ofrepudiation)”必须被理解为不仅影响对客体身份的感知,而且也影响了行为主体。简而言之,存在两个方面的运动,既拒绝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将主体与其自身隔离,将主体驱散,分布在某个行动中—与其说是抑制对客体的感知,不如说是拒绝主体的暗示—这个行动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 正是这种趋于发散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众多分支结果让弗洛伊德的写作与思维不仅有别于那些非精神分析领域的作者,也不同于绝大多数精神分析理论的作者。这种发散构成了元心理学概念化活动的重要特征,也使弗洛伊德在使用概念时形成了特有的不稳定性和颇有讽刺意味的开放性。而且这种发散性在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中也可以辨认出来,正如这里所引用的段落所示,尽管运用叙事性和自传性的话语进行表达,却总是以一种削弱叙事性和自传性之稳定性的方式存在。因为无论是叙事体还是自传体都不会兜个圈子再回到起点。更确切地说,它们被嵌刻在一些完全颠覆了它们的自我身份的场景之中。我想探究的正是这种场景式记录的过程。

弗洛伊德传奇(增订本) 作者简介

作者:塞缪尔.韦伯(Samuel Weber)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巴黎批判理论项目主任。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有《组织与诠释》(1987)和《大众传媒:形式、技术、媒体》(1996)。 译者:郭侃俊 清华大学外语系文学硕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际处处长,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译有《1848年欧洲革命》《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看电影的艺术》等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