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金匮钩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8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6(7.2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金匮钩玄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4607
  • 条形码:9787030694607 ; 978-7-03-06946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金匮钩玄 内容简介

《金匮钩玄》,综合性医书,为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本书目前国内可见版本有:元刊本,明正德间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及《四库全书》本,1954-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此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天津科技出版社《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为参校本,并参考《丹溪心法》等著作完成。

金匮钩玄 目录

目录
总前言
校注说明
提要 1
金匮钩玄卷一 2
中风 2
六郁 3
癞 4
寒 6
伤寒 6
暑 6
注夏 7
暑风 8
湿 9
内伤 9
火 10
伤风 11
发斑 11
疹 11
温病 12
疟 12
咳嗽 13
痰 15
喘 18
哮 19
痢 20
噤口痢 21
泄泻 22
脾泄 23
霍乱 23
干霍乱 24
呕吐 24
恶心 25
翻胃 25
伤食 26
痞 26
嗳气 26
吞酸 27
嘈杂 27
五疸 27
消渴泄泻 28
水肿 29
膨胀 29
自汗 30
盗汗 30
吃逆 30
头风 31
头痛 31
头眩 32
眩晕 32
眉棱痛 33
耳聋 33
金匮钩玄卷二 34
心痛 34
腰痛 35
胁痛 36
腹痛 36
痛风 37
劳瘵 38
咳血 38
呕血 39
咯血 39
衄血 40
溺血 40
下血 40
肠风 41
梦遗 42
精滑 42
浊 43
淋 44
小便不通 44
关格 45
小便不禁 45
痫 46
健忘 46
怔忡 47
惊悸 47
痓 47
血块 48
吐虫 48
癥瘕 49
茶癖 50
瘿气 50
疝 50
脚气 51
痿 52
发热 52
阳虚恶寒 53
手心热 53
手麻 53
手木 53
厥 54
面寒面热 54
喉痹 54
缠喉风 54
咽喉生疮 54
口疮 55
酒皶鼻 55
肺痈 55
肺痿 55
天疱疮 55
漏疮 56
痔漏 56
肠痈 56
结核 56
脱肛 57
金匮钩玄卷三 58
妇人科 58
血崩 58
带下赤白 59
子嗣 60
产前胎动 60
恶阻 60
束胎 61
安胎 62
胎漏 62
子肿 62
难产 62
催生方 63
产后血晕 63
产后补虚 63
消血块 63
泄 64
恶露不尽 64
中风 64
发热恶寒 65
小儿科 65
吐泻黄疸 65
急慢惊风 65
疳病 66
痘疮 67
腹胀 67
夜啼 67
口糜 68
脱囊肿大 68
脱肛 68
木舌 69
瘾疹 69
咯红 69
吃泥 69
痢疾食积 70
解颅 70
蛔虫 70
口噤 70
风痰 71
癞头 71
赤瘤 71
鼻赤 72
金匮钩玄附录 73
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 73
气属阳动作火论 74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75
滞下辩论 76
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77
泄泻从湿治有多法 79
附录 81
朱震亨及其《金匮钩玄》理论特色研究 81
展开全部

金匮钩玄 节选

提 要   臣等谨按,《金匮钩玄》三卷元朱震亨著,明戴原礼①校补。中称“戴云者”原礼说也。末附论六篇,不列于卷第中。一曰《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一曰《气属阳动作火论》,一曰《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一曰《滞下辨论》,一曰《三焦之疾燥热阴胜论》,一曰《泄泻经湿治有多方论》,皆不题谁作。观其《滞下辨论》引震亨之言,则亦原礼所加也。震亨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阐《内经》之旨,开诸家无穷之悟。虽所用黄柏、知母不如后人之用六味圆直达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后人之用逍遥散和平无弊,然荜路蓝缕,究以震亨为首庸。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玄之目,原礼所补,亦多精确。《明史 方技传》载此书于《原礼传》中,卷数与今本同,称其附以已意,人谓不愧其师,其为医家善本可知矣。原礼,浦江人。洪武中御医,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朱国祯《涌幢小品》曰:“戴元礼,国朝之圣医也,太祖称为仁义人。太孙即位,拜院使”云云。元礼即原礼,盖国祯得诸传闻,故音同字异耳。   『注释』   ①戴原礼:史称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斎。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浙江浦江县马剑人,为震亨弟子。   『按语』   本文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提要介绍了《金匮钩玄》的体例和内容,《金匮钩玄》共三卷,并附论六篇。卷一、卷二为内科、喉科和外科病症,卷三为妇科和儿科病症。在体例上该书在病机、症状、治法、方药方面进行论述。朱震亨以养阴著称,开创补阴先河,对后世影响颇深。该书词旨简明,明示精深义理可谓钩玄之目,经原礼补注后,更为精确。   金匮钩玄卷一   中 风   大率主血虚。有痰,以治痰为先,或虚挟火与湿;亦有死血留滞者,外中于风者;亦有中气者,当从痰治,顺气化痰。若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者,皆不治。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   病若在左者,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者,二陈汤、四君子等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当吐。   吐法:轻用瓜蒂、虾汁、皂角;重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内或口内,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气虚卒倒,参芪补之。   气虚有痰,浓参汤合竹沥、姜汁。   血虚,宜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①。   又法:以猪牙皂角②、白矾等分为末,姜汤调下,名稀涎散。   血虚者,四物汤补之。挟痰者,亦用姜汁、竹沥。   《脉诀》内言诸不治证,见则不可治,筋枯者不治。举动则筋痛者,是筋枯,以其无血滋润故也。   治痰:气实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用开经络,行血气。入四物汤中,必用姜汁助之。   肥白人多湿,少用附子、乌头行经。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药,二陈汤、四物、四君子等汤加减用。   『注释』   ①荆沥:用牡荆条炙取,气味甘平,主心闷烦热,目眩失音,风头眩晕,小儿惊痫,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痢。批:牡荆结小荆实者。   ②猪牙皂角:《神农本草经》言皂角“猪牙者良”。   『按语』   中风一病,早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载:“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王履将其分为“真中”与“类中”;张景岳主张“非风”,认为“内伤积损”;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周学海认为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金匮脉缓脉紧两条义旨。阴虚者,多感于风温而发病,温气外泄,证象多见纵弛,形同内伤,后世之所谓类中也;阳虚者,多感于风寒而发病,寒气内敛,证象多见拘急,形同外感,后世之所谓真中也。治法上大抵阳虚者,药取其气,气重在辛;阴虚者,则取其味,味重在酸。   在丹溪对于中风病因的阐述中,除气虚、血虚外,重点强调痰与湿。治疗中更体现了对痰与湿的重视,灵活地佐用二陈汤以及姜汁、竹沥、荆沥等化痰祛湿药。此外,对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等中风危症亦当谨记。   六 郁   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即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①,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郁:香附、苍朮、川芎。   湿郁:苍朮、川芎、白芷。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栝蒌。   热郁:青黛、香附、苍朮、川芎、栀子。   血郁: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郁:苍朮、香附、针砂②醋炒、山楂、神曲炒。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越鞠丸 解诸郁,又名芎朮丸。   苍朮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等分为末   水丸,如绿豆大。   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朮、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余皆仿此。   『注释』   ①瞀:昏闷,沉滞闷乱。《丹溪心法 六郁五十二》为瞀闷。   ②针砂:性味酸辛,平。功效补血除湿利水。治血虚黄胖,水肿。   『按语』   丹溪一生学术造诣主要在治郁治痰,读者宜留意于此。气郁久而痰生,郁之与痰,气血之辨,病之两大端也。   本篇所及之郁,为气、血、火、食、湿、痰所致的气机郁滞之证。与现代中医所言之郁病相关,但读者不应局限于单一病种。“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应注意许多疾病的发生均与气机不畅密切相关,故在诊疗疾病时当注意气机的通畅及影响气机的相关因素。   癞   大风病,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气,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①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取出虽有道路之异,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治此证者,须知此意。看其疙瘩与疮,上先见者、上体多者,在上也;下先见者、下体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复在下也。阳明胃经与大肠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血气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此。夫从上从下以渐而来者,皆可治。人见其病势之缓,多忽之。虽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绝色,皆不免再发,发则终于不能救也。余曾治五人中间,惟一妇人不再发,以其贫甚而且寡,无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四年后皆再发。孙真人云:吾尝治四五十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真人不能治,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妇人本病药外,又服百余贴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方得经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后用通神散②,及三棱针于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绝房者,不治之也。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各半两为粗末,同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参 栝蒌仁 防风各半两   上八味为细末,每一两半入轻粉三钱,拌匀。大人一钱,空心,日午、临睡各一服,淡茶调下。五七日间,必于齿缝中出臭涎水,浑身觉痛,昏闷如醉,利下恶臭屎为度。量大小虚实,加减与之。证候重而急者,须以再造散下之,候补养得还,复与此药吃。须断盐酱醋诸般鱼肉椒料果子烧炙等物,只可淡粥及淡煮熟时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乌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药力。   再造散 郁金半两,生用 大黄一两,炮 皂角刺一两,黑者大者 白牵牛头末六钱半,炒半生用之   上为末,五钱临夜冷酒调下。以净桶伺候泄出虫。如虫口黑色,乃是多年虫;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数日又进一服,直候无虫,即绝根也。   『注释』   ①通天散:又名通天再造散、再造散。   ②通神散:即防风通圣散。见于《丹溪治法心要 卷二 癞风》。   『按语』   丹溪治癞之法独取阳明一经,以气血分治之。愈后应慎守禁忌诸证:“须断盐酱醋诸般鱼肉椒料果子烧炙等物,只可淡粥及淡煮熟时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乌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食之,以助药力。”   丹溪言“癞”非只肺脏有之,因其病发于鼻,故又俗称肺风。鼻部肿赤胀大而为疮,乃血随气化也。气既不施则血为之聚,血既聚则合肉烂而生虫也。生虫者,厥阴主之,以药缓疏之,煎局方升麻汤下泻青丸,余病各随经治之。   寒   主乎温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有口伤生冷之物。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类。病者,必脉沉细、手足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语。或遇热病,误用此法,轻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脉数者、或饮水者、或烦躁动摇者,皆是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学者慎之。   『按语』   本篇所论之寒证,有外感于寒者,有内伤生冷所感者,治疗应以温散为主。临证当注意寒证与热证、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鉴别。   伤 寒   伤寒,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者,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补中益气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气虚热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参芪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以上伤寒治法,可用于南方,不宜北。   『按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篇所论之伤寒为素体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所致,治疗当注意固护正气。“以上伤寒治法,可用于南方,不宜北”意为南方酷热,阳气蒸腾外驱,另加喜食生冷,易致脾胃虚弱,故宜用此法。   暑   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著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