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435050
  • 条形码:9787518435050 ; 978-7-5184-3505-0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本书特色

《空间设计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帮助学习者构建空间设计的基本知识构架和认知体系,注重培养及引导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思考思辨和设计创新能力。其一,《空间设计基础》文字简洁,以图代叙,阐述深入浅出,带来阅读的轻松体验。正如书名所言,本书注重学习的基础性建构,以形态语言为主线,着重于对空间基本关系、形态及组合方式等基础设计理论的阐述讲解,而非对具体的、有功能内容的、工程性的整体空间设计进行讨论与分析。 其二,《空间设计基础》尊重学习规律,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以空间设计的基础理论为主轴,全书围绕“认识空间、再现空间和创造空间”三个层次逐渐展开,更加符合学习规律,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空间的本质和建构空间设计知识理论体系。其三,《空间设计基础》配以大量手绘插图,以图解的方式来认识空间和解析空间,起到简明直观,清晰易懂,重点突出的效果。避免单一的说教,全书通过近500幅精美的线稿插图,在凸显了专业特性的同时,为广大的空间设计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设计临摹参考和练习手绘的优秀素材。这不仅更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阅读的“空间”,在创新思维和设计动手能力上对学生都是有益的帮助。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内容简介

《空间设计基础》以空间设计为核心内容,探讨空间的本质及形成规律、空间的学理及设计基础。首先,从认识空间的角度,展开空间概念和特性的基本解读,明确空间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第二,从再现空间的角度,通过对空间学理的系统剖析,讲解空间的本质和基本构成方法;第三,从创造空间的角度,通过对空间创造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的讲解,讨论创造空间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后,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进阶课题,强化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空间设计基础》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应用性,运用图解文释的方法强化了设计类专业“脑-眼-手-图”一体化的训练特征。《空间设计基础》可作为环境设计及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也能为相关专业从业者提供理论参考。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目录

001 **章 认识空间

001 **节 空间是什么

001 一、人类*早的空间营造活动

001 二、人对空间的认识来源于感受

003 三、 日常生活中使用与创造空间

的行为

004 四、*明显的创造空间的行为

006 五、老子对空间的描述

007 六、大师们眼中的空间

007 七、空间的概念

010 第二节 空间形式的视觉属性

010 一、空间的基本形状

011 二、空间的尺寸、比例和尺度

013 三、空间的色彩与质感

014 四、空间的视觉惯性

015 第三节 设计层面的空间

015 一、环境设计的空间层级

017 二、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019 三、实空间与虚空间

020 四、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020 五、灰空间

022 第四节 与空间相关的概念

022 一、环境

022 二、场所

025 第二章 再现空间

025 **节 构成空间形式的基本要素

025 一、由点到空间的距离

025 二、空间形式基本要素概述

027 三、点要素的特性与空间

027 四、线要素的特性与空间

029 五、面要素的特性与空间

031 六、体要素的特性与空间

032 第二节 人的视知觉特性

032 一、视知觉的完形心理

032 二、视知觉的基本特性

034 第三节 空间的构成方式

034 一、图和底

035 二、形式和空间

036 三、形式限定空间

046 四、单个空间的变化方式

049 第四节 空间之间的关系

049 一、包容关系

049 二、穿插关系

050 三、邻接关系

051 四、连接关系

052 五、分离关系

053 第五节 多个空间的组合方式

053 一、集中式

053 二、线式

056 三、辐射式

057 四、组团式

058 五、网格式

059 六、流动式

060 第三章 创造空间

060 **节 空间的形态

060 一、空间形态的构成

061 二、空间形态对空间感觉的影响

064 第二节 空间的序列

065 一、空间的序列与秩序感

066 二、空间序列的构成与形式

068 三、空间序列的组织方法

071 第三节 空间与功能

071 一、功能对空间形的规定

072 二、功能对空间量的规定

073 三、功能对空间质的规定

075 第四节 空间与结构

075 一、基本的空间结构

077 二、结构的表现力

080 第五节 空间与材料

080 一、常用的空间设计材料

081 二、材质对空间的视觉影响

084 三、材质的其他作用及其运用

086 第六节 空间与色彩

086 一、色相对空间的影响

087 二、色彩的物理效应?空间感受的影响

087 三、色彩的象征意义

087 第七节 空间与光线

087 一、光线对空间形体的塑造

088 二、光线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091 第四章 空间设计课题进阶训练

091 **节 空间认知训练——空间

图解

092 一、案例一:校园图书馆空间

100 二、 案例二:设计学院大楼入口

及大厅空间

103 三、 案例三:**教学楼中庭院

落空间分析

108 四、案例四:某教学楼入口空间

111 五、其他案例

114 第二节 创造空间训练1——空间

组合训练

114 一、组合方式一:网格式+线式

115 二、组合方式二:网格式+组团式

115 三、组合方式三:网格式+集中式

116 四、组合方式四:辐射式+网格式

116 五、组合方式五:辐射式+线式

116 六、组合方式六:辐射式+组团式

116 七、组合方式七:组团式+线式

118 第三节 创造空间训练2——有顶的空

间创造

119 一、明确界面限定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120 二、独特顶面形式所限定的空间

124 三、连续的界面形成空间秩序

126 四、层次丰富的垂直空间

129 参考文献

130 附录


展开全部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节选

一、人类*早的空间营造活动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初选择居住在山洞里,可以遮风挡雨、阻隔寒暑、防止野兽袭击,这种居住方式称之为“穴居”,*终发展为地面房屋;或是从自然中挑选出长短粗细合适的木材或竹材,在树上或高处搭建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巢穴,称之为“巢居”,后期演变成干栏式建筑;或是在平地进行简单的搭建,形成一种帐篷式房屋(图1-1-2)。这些人类*早的空间营造活动,极大的受到气候条件、地域环境、材料和技术手段的影响。但无论时空如何更迭,人类营造空间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 总得来看,从史前时期的空间利用或简易建造开始,直至建筑空间相对成熟,人类早期的空间营造活动经历了从天然遮蔽到人工遮蔽的过程。 二、人对空间的认识来源于感受 无论你身在何处,观察四周,总会发现空间的存在。不同形态和不同领域范围的空间围绕着我们。例如,日常生活需要居住和休息空间;上学需要教学空间;工作需要办公空间;娱乐放松需要休闲空间;出行需要交通空间;朋友间联络感情需要交往空间……总之,没有人能够离开空间而生活。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无处不在的空间组成了人类多彩的生活和多彩的世界。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既抽象又具象,既虚又实。说它抽象,是因为有时尽管人使用或创造了支持行为发生的空间,但此时空间没有具体的范围边界,看不到、摸不着,似乎是虚无的,但确又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中,因而让人觉得很神秘(图1-1-3~图1-1-5)。说它具象,是因为许多空间具有用于围合的物质手段,使之拥有清晰而明确的范围边界,这些空间给人真切的存在感,看得到、摸得着,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图1-1-6~图1-1-8)。 可见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更多地来源于感受。无论是对空间虚实、大小的认识,还是对空间色彩、氛围的把握,空间总是通过某种形态有形或无形地呈现出来,人的感受成为人们认知空间的基础。

空间设计基础(本科教材) 作者简介

刘佳,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设计系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21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出版《镇江近代建筑》《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等著作7部,发表CSSCI及中文核心等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过伟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材,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出版有《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设计全集·第1卷·建筑类编·人居篇》《中国当代设计全集·第6卷·建筑类编·城建篇》《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藏族》《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珞巴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十余部著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