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作者:邹芙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573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01.1(7.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23938
  • 条形码:9787030523938 ; 978-7-03-05239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内容简介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由首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参会论文选编而成,收录论文50篇,内容主要涉及金文研究、青铜器及相关问题研究、先秦史研究三个主题,多围绕近年新公布的青铜器与金文资料、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历年纠结不清的难点问题等展开研讨。在铭文考释、字形演变、铭文行款、铜器自名、铜器纹饰、铜器器型、铜器断代、铜器辨伪、国别研究、文化互动、历史地理、古族古国、职官制度、文献校读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颇具创新性的观点,反映了与会青年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对深化、繁荣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推进作用。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目录

目录
前言 邹芙都(i)
战国兵器铭文四考 吴良宝(1)
西周金文形态特征研究三论 陈英杰(11)
薳子受铜器铭文“亡作”试解及其年代推断——楚历建丑说新证 胡长春 马超(32)
晋侯苏编钟铭所记二地名新诠 范常喜(38)
金文丛考(三) 谢明文(48)
楚君作器铭文初探——以钟和鼎为例 袁艳玲 刘露(57)
也谈荆子鼎之器名 吕庙军(70)
从“宝”“”二字看西周金文字体的时空特征 王帅(79)
谈谈五年师簋铭中的字 苏影(107)
试论商周金文“亡”“无”用法 吴楚(111)
商周管邑探析——兼谈金文“”字即管地的不合理性 汤威(119)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释文校订 石小力(141)
读《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札记四则 张峰(155)
金文“小学”考 胡宁(164)
“眉寿”训诂与“眉”字考释 周丙华(175)
读金脞录 侯乃峰(188)
读金偶记(三则) 蔡一峰(200)
读金文札记三则 杨小召(207)
曾国铜器铭文所见职官 韩宇娇(211)
肃卣拾遗 唐洪志(227)
曾大保诸器系联 黄锦前(231)
鼎卦戈再探 王化平(240)
三年马师铍地名“武始”蠡测 汤志彪(252)
说爵 严志斌(255)
考古分类与语言分类:青铜盨来源研究检讨 何景成(285)
论新发现的亚朿父丁方觚及其重要意义 田率(299)
试论东周方座簋 任雪莉(319)
据西周金文文例再论献簋的定名问题 袁金平(336)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小子簋考 程薇(341)
“康文公子”鼎及其他 张德良(347)
西周青铜器上的目形纹饰——以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目纹觚为例 郭晶(354)
兽首鼎考 孙令远 李艳平(363)
高家堡墓葬青铜礼器器用问题简论 杨博(375)
西周姬姓女性媵器出于其夫墓小考 孙晓鹏(382)
曾国墓地的性别考察——试论西周早期的合葬制度 耿超(391)
史簋与西周阳国考 胡嘉麟(403)
西方学界“早期中国”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刘芮方(428)
略论《左传》“子文治兵”之地名 许可(440)
“恶来”与“恶来革”为一人辨 白国红(446)
“郑伯”之“伯”为伯爵考辨 张俊成(450)
铜器铭文所记周初的分封 蒋鲁敬(456)
器所见早期鲁国史 赵燕娇(468)
清华简《良臣》散宜生与西周金文中的散氏 陈颖飞(478)
试论安徽含山大城墩西周早期遗存——兼论西周早期周文化在江淮地区的传播 陈中喜(496)
楚国早期都邑“”地望探析 陈荣军(516)
先秦符节再探之二—— 齐符节杂考 洪德荣(525)
徐中舒先生金文古史研究述评 侯书勇(537)
汉东之国——两周时期随枣走廊的环境与发展 胡百(551)
出土文献与先秦史官职能分途考 申超(565)
展开全部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节选

战国兵器铭文四考* 吴良宝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一 曾见私家收藏的一件三晋风格的刻铭铜戈(图1),内部刻有2行13字(其中“工帀”作合文形式) 三年大令倝谯、工帀敬、冶目 图1 刻铭铜戈 铸造地“”也见于二年梁令矛(《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7703)。发表者误将二年梁令矛理解为魏国大梁铸造的兵器①,李家浩先生已正确地改订为韩王安时兵器,矛铭“梁”地见于《左传哀公四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 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又称“南梁”(《战国策齐策一》“南梁之难”章),地在今河南汝州市西。① 三年大令戈铭的“梁”也是指韩国的南梁。除了这件大令戈,铸造地、令之间缀有“大(或释为‘守’)”一类修饰语的韩国兵器,还可举出《殷周金文集成》11345八年新城大令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7303十一年咎茖大令戈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7304□年上咎茖大令戈等。②此外,私家收藏的一件□年彘曹令戈、莆子左库曹令戈,从铸造地“彘”、“襄”的写法来看也都是韩国兵器③,这对于国别有争议的四年咎奴蓸令戈(《殷周金文集成》11341)④来说,无疑提供了积极的证据。据此,“地名+大、蓸+令”可作为判断韩国兵器的辅助标准。这几件韩国兵器的年代大多是在战国中期,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战国文字数据中的“南梁”之地还见于铜器、货币、竹简,字形写作“”、“”(《包山楚简》165、179)⑤、“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系年》130)等。其中,《中国历代货币大系》2151—2186的“”字方足布币的国别,学者一致认定为魏国⑥,包山楚简第163号简的“”也曾被理解为魏国都城大梁⑦,这些意见都不可信。李家浩先生在考订二年梁令矛时已指出: 魏惠成王九年(前361年)自安邑迁都大梁(原注:关于魏迁都大梁的年代,说法不一,有魏惠王六年(见《水经注渠水注》等引《竹书纪年》)、九年(《史记魏世家》裴骃《集解》引《竹书纪年》)、二十九年(《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贞《索隐》引《竹书纪年》)、三十一年(《史记魏世家》)、十八年(吴汝煜:《关于魏国徙都大梁时间》,《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215页等说法,本文暂用九年说),所以魏又称为梁。魏国铜器铭文称魏国国都大梁亦为“大梁”,单称“梁”则指魏国,如梁上官鼎、梁十九年亡智鼎、梁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三十三年大梁左库工师戈(原注:《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第二册,第2451、2746、2609、2610号;第七册,第11330号)、七年大梁司寇戈(原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四册,第1181号)等,皆是其例。这也说明二年梁令矛的“梁”不会是魏的大梁和少梁,只能是韩国的南梁。① 其说甚是。可以略作补充的是,魏国的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已见于铜器铭文,比如“少府”剑②、少梁下官壶(《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2308)等,不单称为“梁”,明显有别于大梁、梁的称谓。③ 战国文字中作为地名的“”只能是韩国的南梁,“”字方足布币的国别自然应改定为韩国。以往把“”理解为大梁、定其始铸时间为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以后、“铸行的上限可能突破战国中期”④,也就不能成立了。或根据“”方足布币主要出土于山西西南部而推定其铸造时间*早只能在前328—前300年⑤,也无法用来证明它的铸造时间。今按,货币的出土地数据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使用,它与国别、铸造地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关系。即以“梁”、“宅阳”两种面文的方足布币而言,它们的出土地都是北至辽宁铁岭、大连、内蒙古赤峰、北京、山西阳高,南至河南襄城、郾城①,范围很广,集中出土于今山西省境内,而在铸造地所在的今郑州市、汝州市一带出土很少。相反,在山西省北部的阳高县一次就出土了“宅阳”小布1920枚②。 魏国铸行的“亢③五十尚寽”、“亢百尚寽”、“正?④百尚寽”、“半?二百尚寽”(《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334、1343、1350、1370)等四种面文的桥形布币,晚清以来学者多将币文“”理解为都城大梁,认为“币文上出现“梁”字当是魏迁都大梁后所作”⑤,它们是“魏国在国都大梁统一铸造的”⑥等。从货币单位的使用以及出土地数据等因素判断,“亢百尚寽”、“正?百尚寽”等四种面文的二等制货币中,“当”币要比“当寽”币早⑦,它们是魏国在丢失了包括安邑等地在内的今山西西南部之后才开始铸造的,时间大概不会早于公元前286年。⑧ 二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4卷1254号收录的二十年榆即令戈,内部有刻铭3行17字(图2,其中“二十”、“工帀”作合文形式): 二十=年,榆即命、下库工帀=⑨明、冶人九 图2 二十年榆即令戈 原书说明文字部分定为战国晚期的魏国兵器(第223页),“榆即”即“榆次”,也见于赵国尖足布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948、952)①,地在今山西省晋中市北。如果采信《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的断代与国别意见,该戈的铸造时间只能是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3年),而此时魏国早已丢失了位于今山西省境内的绝大部分领土,不可能还占有今山西省北部的榆即等地。 《水经注洞过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表明榆次在前361年即已归属赵,而据《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八年秦国重新夺取榆次等三十七城。符合戈铭纪年数字、“令、工帀、冶人”三级监造制度等条件的只有赵惠文王,因此这件戈的铸造年代为前279年。 “冶人”一词见于赵国的两件大阴令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7318、《飞诺藏金》第70页),以及澳门珍秦斋收藏的二十八年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7188): 六年,大阴令贾弩、上库工帀=中均□、冶人逢 □年,大阴令焦、上库工帀=公行率、冶人所为 二十八年,肖叙为阳邑戈,冶人乐铸之 “大阴”地名又见于尖足布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815、825)、“阳邑”见于方足小布(《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679)。或推测二十八年阳邑戈为魏惠文王二十八年(前342年)兵器①,或以为赵惠文王二十八年时兵器。②上引《竹书纪年》表明,阳邑在前361年即已归属赵,从此后魏、赵两国领土在今山西省境内的变化过程来看,到了公元前286年魏献安邑于秦,魏国在今山西境内仅保有上党地区的泫氏、高都等少数城邑③,阳邑一度归属魏国的可能性很小;至于“某人为某城邑”作器的辞例、“铸”字写法等,只能是判断国别的辅助标准,*重要的依据还是地名数据。结合这件二十年榆即令戈铭文,以及史书记载中没有魏国在今山西省中部占据土地等因素综合考虑,二十八年阳邑戈以定为赵惠文王时兵器为妥。 三 盛世收藏网站曾公布一件私家收藏的三晋风格的有铭铜戈(图3),戈内部刻有两行12字(其中“工帀”作合文形式)的铭文: 四年,阳啬夫、工帀=何、冶□ 图3 有铭铜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