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染病护理(第4版)

传染病护理(第4版)

作者:张志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7.4(7.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染病护理(第4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5860
  • 条形码:9787030705860 ; 978-7-03-07058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染病护理(第4版) 本书特色

本版教材新增了近年新发、突发的传染性疾病,如埃博拉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近年发病增加的炭疽等内容,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以及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等对整体内容进行修订。

传染病护理(第4版) 内容简介

本版教材共分5章,内容包括总论、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护理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每章节有案例、小结、自测题,书后附有传染病护理教学基本要求。

传染病护理(第4版) 目录

目录
第1章 总论 1
第1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1
第2节 传染病的特征 4
第3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7
第4节 传染病的预防 10
第2章 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 16
第3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25
第1节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25
第2节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29
第3节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 38
第4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护理 42
第5节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 45
第6节 狂犬病患者的护理 50
第7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54
第8节 登革热患者的护理 59
第9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 63
第10节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护理 66
第11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 69
第4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80
第1节 鼠疫患者的护理 80
第2节 霍乱患者的护理 83
第3节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87
第4节 伤寒患者的护理 91
第5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96
第6节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101
第7节 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护理 105
第8节 炭疽患者的护理 109
第5章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116
第1节 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 116
第2节 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120
第3节 疟疾患者的护理 124
第4节 蛔虫病患者的护理 128
附录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 133
参考文献 134
自测题参考答案 135
展开全部

传染病护理(第4版) 节选

第1章 总论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具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等特点,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播散,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一种特殊类型感染病。目前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朊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8类。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其大多具有传染性,故一般被纳入传染病学研究范畴。 许多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我国大力开展疾病防治工作,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得到控制,但有部分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仍广泛存在;有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有复燃之势,如梅毒、鼠疫;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仍不能松懈。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且具有传染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常见传染病患者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而且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做到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工作,同时要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和管理方法,履行疫情报告职责。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等。 第1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是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其他生物体引起不同程度感染的病理过程。构成传染的必要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接触,逐渐产生高度的适应和防御能力。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人致病;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便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只是一种致病条件,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和防御能力。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传染过程有5种不同的表现。 1. 清除病原体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被机体防御**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被体内原已具有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所清除。 2.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存在或寄生于体内,不引起病变或临床表现,但在特殊条件下可致病或排出体外而成为传染源的状态。 3.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无明显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查才能发现,是*常见的传染过程。 4. 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既未被机体清除,又不引起明显症状、体征,但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诱发因素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5.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上述几种表现,既可交替出现,又可移行或转化,呈现动态变化。通常隐性感染*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低。 考点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全过程称为流行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或阻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流行过程就不能发生或中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还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 患者 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患者传染性强弱不同,一般在发病期传染性*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制定隔离期限的依据。 2. 隐性感染者 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 病原携带者 由于没有症状而难以发现,有的排出病原体时间很长,所以是很重要的传染源。 4. 受感染的动物 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可分两种,一种是受感染的动物本身患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另一种是受感染的动物仅是储存宿主,本身不患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传播途径是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传染源通过谈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飞沫漂浮于空气中,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引起感染,称为飞沫传播。大的飞沫和痰液坠落到地上,干燥后可随尘埃飞扬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感染称为尘埃传播。 2.消化道传播 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中的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食物,易感者因进食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及患病动物的肉、乳、蛋等受到感染,如霍乱、伤寒、痢疾等疾病。 3.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播,如各种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日常生活用品和餐具等引起的传播,如猩红热、布鲁氏菌病等。 4.虫媒传播 携带病原体的节肢动物通过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传染病的方式。包括生物性虫媒传播和机械性虫媒传播。生物性虫媒传播指吸血昆虫叮咬、吸吮患病动物和人的血液而传播,如蚊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机械性虫媒传播指病原体停留在节肢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一般不繁殖,仅通过机械接触的方式传播,如苍蝇、螳螂携带伤寒、痢疾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5.血液、体液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或性交等途径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垂直传播 又称母婴传播,母体内的病原体经胎盘、产道或哺乳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有些传染病只有一种传播途径,如霍乱只经消化道传播;有些传染病则有多种传播途径,如疟疾可经虫媒传播、血液传播等。除垂直传播外,其他途径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婴儿出生前已从父/母亲获得的感染称为先天性感染。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感染病的易感程度,判断这个程度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这取决于整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新生儿增加、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死亡、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以及易感人口的大量流入等,均能使人群易感性升高;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或传染病流行之后,均能使免疫人口增加,降低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如果易感人群多,一旦有传染源侵入则发病率增高;反之,如果易感人群少,即便有传染源侵入,传染病也不易发生或发病率低。 链接 人兽共患病 人与畜禽共患的疾病,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两大类。传染病是由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畜禽共患疾病之中,当前*重要的传染病有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土拉菌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禽流感等。 考点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和生态等条件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传染病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尤为明显,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于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钩端螺旋体病,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 (二)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文化水平、居住条件、风俗习惯、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表现在对动物宿主的管制和消灭、严格的国境检疫等方面;对传播途径的影响表现在饮水卫生、粪便处理、工作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等;对易感人群的影响表现在广泛进行计划免疫,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消灭。 (三)个人行为因素 人类自身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也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这些行为和习惯往往出现在旅游、打猎、集会、豢养宠物等过程中。因此,个人防病准备、公共场合卫生防范、居家卫生管理等措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点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因素 第2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根本的区别在于传染病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其中以细菌和病毒*为常见。 (二)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一个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每种传染病都有一定传染性,其传染性强弱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弱不一,时间长短也不同。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指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1)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病例间无相关性。 (2)流行: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散发性发病水平的现象。当人们免疫力低下或传播途径易于实现时,常常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不但超过流行水平,而且蔓延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的状态。 (4)暴发: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的现象。发病多来自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2.地方性 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等。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如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虫媒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媒介节肢动物活跃季节相关。 4.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每隔一段时间发生一次流行,与易感者积累、病原体变异相关,如流行性感冒。 (四)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感染后免疫是主动免疫,可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炎等,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一些细菌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感染后保护性免疫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的疾病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或仅产生有限的保护性免疫,容易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考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 传染病从发生、发展至恢复,病程具有阶段性,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一)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相当于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