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76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93.4(7.3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521220
  • 条形码:9787515521220 ; 978-7-5155-2122-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本书特色

1:《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是“情报与反情报丛书” 6本;情报搜集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情报搜集案例与技术荟萃, 安全思想和实战指南。 编辑推荐 2:《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一书系统概述了对情报来源(文字信息和非文字信息)进行搜集的全流程:对15种情报来源进行明确分类、定义、描述、图解和分析;将不同情报搜集科目置于功能、流程和结构的框架内考察;阐释技术性搜集的态势感知,目标识别、定位和追踪功能;剖析激光、遥感等 技术对搜集能力提升的深刻影响;倡导搜集人员和分析人员的跨组织协作,促进多学科融合;运用协同搜集策略等提高效能,应对复杂管理工作的挑战…… 编辑推荐3:《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一书围绕恐怖主义、 扩散,情报搜集特征、平台、工具等内容,还配以全彩图示,便于读者直观理解。 编辑推荐4:《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一书观点新颖、案例生动、图片丰富,是《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的姊妹篇、《情报搜集技术》的升级版,堪称美国情报搜集经典之作,对于认识其情报思维、搜集方法和 技术具有参考意义。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论述了情报搜集的理论和实践,重点囊括几大方面:一、情报搜集体系:定义、分类、流程、结构、案例等;二、情报搜集工具:思维、技术、模型、平台、仪器等;三、情报搜集管理:前端管理、后端管理、跨界管理等;四、保密工作研究:窃密、泄密、间谍、反间、监控等。本书行文通俗易懂,观点新颖独到,兼具思想性和实操性,堪称情报搜集的圭臬之作。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目录

引 言

第1章 前 言

**部分 文字情报搜集

第2章 开源情报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3章 人力情报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4章 通信情报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5章 网络搜集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非文字情报搜集

第6章 非文字情报搜集概述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7章 情报搜集传感器

一、电磁传感器的性能类别

二、传感器设计和使用的权衡

三、传感器套件

四、特征

五、小结

第8章 情报搜集平台

一、卫星

二、飞机和无人机

三、高空探测气球

四、舰船和潜艇

五、地面站

六、小结

第9章 光学成像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0章 辐射成像和光谱成像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1章 雷 达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2章 合成孔径雷达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3章 无源射频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4章 声学传感和地震传感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5章 材料情报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6章 生物、医学和生物测定学情报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17章 物料获取和利用

一、功能

二、流程

三、结构

四、小结

第三部分 搜集管理与策略

第18章 情报搜集管理

一、前端管理

二、后端管理

三、跨边界管理

四、用户预期管理

五、新搜集技能上线

六、评估搜集

七、结论

八、小结

术语释义

英汉词汇对照


展开全部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节选

第1章 前言 如图1.1(见原书)所示,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和第二部分讲的是文字情报和非文字情报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讲的是情报搜集管理方面的内容。 **部分:文字情报搜集 理解情报搜集(或者情报)的关键在于,将它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运用系统方法论去检验它。对任何系统,这套方法论都是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特征描述的:功能、流程以及结构。所以依据这一方法论,在**部分讨论文字情报搜集时,我们把重点放在其功能、流程以及结构上。下面,就让我们从情报搜集的背景对这三个特征进行探讨。 功能 功能决定了一个系统所产生的内容以及其服务对象。在情报搜集中,这意味着功能决定了情报用户的身份、系统为用户生产的产品、产品所能实现的目的以及产品对用户有多大的价值。**部分的大部分章节在介绍完系统功能后,还简要讨论了情报来源。 但在探讨系统功能时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产品的本质以及情报用户群去看待。 多数情报搜集都涉及庞大的数量,要对大量的材料进行自动化处理,然后将处理过的材料进行大范围分发。情报用户与全源分析人员能够在无须请求的情况下获取大量的开源情报、人力情报、图像情报以及信号情报(SIGINT)。 另一种则是定向或精选搜集。想象一下沃尔玛超市与诸如蒂芙尼珠宝店这类面向特定用户群的精品店之间的对比。定向搜集(targeted collection)通常价位高昂,只为少量的用户提供服务,而且数量较少。它需要大范围的处理和利用。 图1.3(彩色效果见书前插页对应图片,棕色框中是定向搜集,蓝色框中是大规模搜集)灰色框中的就是定向搜集。白色框中的一般都是数量庞大的情报搜集,但有时也具有定向性。电子情报就是一个例子:它同时具备数量庞大和定向性两种特点,可参见第13 章。 流程 在本书中,流程是指信息如何经过搜集阶段*终到达用户手中。通常人们会将流程描述成情报周期,但这个用词是不得当的;一般来说,情报工作,尤其是情报搜集工作,并不是循环运作的。 《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一书详细解释了情报搜集流程为什么不是一个循环。但大部分情报学方面的书籍和课程依然继续将其看作是一个循环。而且搜集人员之间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他们倾向于将这一流程看作如图1.4 所示的一种循环。 本书的重点内容就是图1.4 所展示的整个流程。搜集人员习惯将这一流程分成三个明显阶段,如图所示:需求和任务分配阶段被称为“前端”(front end),该阶段会决定所需搜集信息的内容以及将采用什么样的搜集手段,然后开始搜集。接着,将搜集到的情报进行处理、利用并且分发出去,这一阶段被称为“后端”(back end)。在理想的系统当中,你会发现知识空白。然后你会重新修改需求,整个流程又会重新开始。 在使用“前端”和“后端”这两个术语时,可以发现一个迹象。与其将这一过程看作一个循环,还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有前端和后端的直线流程,这样更加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流程就是这样运作的。从理论上说,分发与需求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循环。这也是大部分教科书中所包含的观点。但是,情报搜集人员一般只负责从需求到分发这一流程。由于知识空白导致新的需求被提出,而搜集人员不负责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由其他人负责。一般情况下,是由全源分析人员负责与情报用户协作处理。 结构 结构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方式及其组织原因。它涉及的是影响系统配置的驱动力。 当运用到情报搜集上时,结构是为了高效地(成本*低并且时效性*高)、有效地(冒*小的风险获取成功)获取有用情报。所以,你需要一种结构,既能执行整个流程,又能同时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情报搜集的功能和流程上。但在本书中,我们只会笼统地对结构进行探讨。出于官僚主义的考量,情报搜集组织及其项目一直都有变动,而且这一状况还将持续下去。但是,基本的流程和功能会一直保持不变。 所有的情报搜集结构都是一种折中,并伴随着相应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会具体探讨。每个情报搜集门类都有自己的一套结构,但这些结构都有两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建立一种烟囱式结构,还是建立一种协作式结构,搜集功能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 烟囱式结构与协作式结构。大多数国家使用情报公会这样的组织来区分搜集方法以维护公平——对大型情报搜集组织的搜集职责范围进行界定。例如,在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NGA)就是负责搜集图像情报的组织。同样,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GCHQ)这两个组织责搜集信号情报。所以,这些含“情报”字样的机构都是官僚主义举措下的产物,并没有对情报本身进行适当的描述。我们称这些组织为烟囱式结构。图1.5 展示的就是美国情报搜集的烟囱式结构,一定程度上也被一些国家沿用。 正如引言中提到的,“烟囱”这一术语所描述的一种结构就像一根相对独立的垂直管道。烟囱式结构在国家层面的情报搜集组织中是很常见的。它们在军事战术和执法层面比较少见。隔离是使用烟囱式结构的一个关键原因。这种隔离能够降低情报泄露的风险。一旦发生情报泄露就会导致国家层面的尴尬境地或是情报来源的损失(例如2010 年发生的维基解密事件)。所以,各个情报搜集组织会采用各种各样的隔离形式,这样做尤其是要保护他们*重要的机密情报,也就是*为敏感的情报。本书会讨论到这些组织所使用的一些结构和流程。 图1.2 中的情报搜集分类法,对于那些熟悉美国传统分类(开源情报、人力情报、信号情报、图像情报或地理空间情报以及测量与特征情报)的读者们来说可能会有点奇怪。美国的这种界定方法,用来定义结构可能会有用处,但用来研究情报搜集的功能和流程就没什么用处了。它会导致术语的乱用,例如,当人们真正想描述通信情报时,通常用的却是“信号情报”。而且从传统意义来说,情报搜集中包含的其他类别,如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和外国仪器信号情报),在任务分配、处理、利用和分发阶段,采用的处理方法也大相径庭。 与烟囱式极端对立的是诸如融合中心这样的协作式单位。在融合中心,可以跨界自由分享情报。在保密等级较低的协作当中,融合中心是比较管用的。此种情况下,对情报来源和方法的保护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敏感信息被分享的范围越广,就越有可能被大众所知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小组中99.9% 的人都值得信任;等到小组成员数量增加到1000 人的时候,你就只有36% 的可能性确保秘密不被外泄。 ……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作者简介

罗伯特??克拉克(Robert M. Clark)博士,从事情报工作五十余载。先后担任空军电子作战官、中情局高级分析师等职,兼具丰富的实战与理论经验,是美国第三代情报学家的主要代表。 克拉克代表作品 《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 《情报搜集技术》 《情报搜集的五大科目》 《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 《情报欺骗:反欺骗与反情报》(即将出版) 《以目标为中心的网络建模》(即将出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