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作者:李惠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B5 页数: 208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66.0(7.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版权信息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对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户的保护行为和选择机制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认为牧户的生计策略是牧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前提,指出基于牧户生计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为来缓解区域生态退化趋势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对缓解区域生态退化格局、实现牧户的幸福和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书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决策和相关组织实施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目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i
第1章 绪论 1
1.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与牧户生态保护行为 1
1.1.1 三江源生态保护体制的历史演变 1
1.1.2 三江源牧户生态保护行为及生计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7
1.2 牧户生态保护行为研究的不足 8
1.3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9
1.3.1 研究意义 9
1.3.2 研究内容 9
1.3.3 研究方法 12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述评 13
2.1 农户理论 13
2.1.1 农牧户 13
2.1.2 经典理论 14
2.1.3 农户理论的发展 15
2.2 有限理性 16
2.2.1 经济人假设 16
2.2.2 有限理性理论 16
2.2.3 有限理性的评价 16
2.3 期望效用理论 17
2.3.1 效用损失、风险态度、损失厌恶 19
2.3.2 前景理论:风险或不确定性下的决策 22
2.4 能力-自由-发展 24
2.4.1 能力 24
2.4.2 可行能力与自由 25
2.4.3 发展 27
第3章 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退化及其响应 28
3.1 概述 28
3.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9
3.2.1 数据来源 29
3.2.2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30
3.3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趋势 31
3.4 三江源草地NPP时空变化 32
3.4.1 三江源草地NPP时间变化趋势 33
3.4.2 三江源草地NPP空间分布差异 34
3.5 三江源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6
3.6 结论与政策建议 37
3.6.1 结论 37
3.6.2 政策建议 38
第4章 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的行为及机理分析 40
4.1 牧户对三江源草地生态退化的感知 41
4.1.1 研究方法 42
4.1.2 数据分析 44
4.1.3 结论与讨论 47
4.2 牧户对生态退化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50
4.2.1 研究方法 50
4.2.2 数据分析 55
4.2.3 牧户生态退化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9
4.2.4 结论与讨论 64
4.3 三江源牧民草地生态退化认知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机理探讨 66
4.3.1 牧户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机理分析框架 68
4.3.2 研究方法—参与式(PRA)半结构的牧户问卷调查 70
4.3.3 受访牧民对草地生态退化认知及保护响应度 72
4.3.4 牧户的生态退化认知及行为响应差异比较 75
4.3.5 结论与讨论 79
4.4 三江源草地生态退化中牧户的生态保护行为研究 81
4.4.1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理论框架构建 82
4.4.2 研究方法 85
4.4.3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选择分析 87
4.4.4 结论与讨论 91
4.5 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研究 92
4.5.1 模型假设——Logistic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93
4.5.2 参与式(PRA)半结构的牧户问卷调查 95
4.5.3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机理分析 98
4.5.4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98
4.5.5 讨论与建议 103
第5章 三江源牧户在草地生态保护中的生计分析 108
5.1 可持续生计 109
5.1.1 生计资本 109
5.1.2 生计策略 112
5.2 牧户的风险与脆弱性分析 113
5.2.1 牧户生计的脆弱性 113
5.2.2 牧户生计风险 117
5.3 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的生计能力分析 119
5.3.1 生计资本指标的设定与量化 121
5.3.2 生计多样化指数 126
5.4 三江源牧户生计资本定量化分析 126
5.4.1 生态移民前后牧户的生计资本变化 126
5.4.2 限制放牧定居牧户的生计资本变化 135
5.4.3 牧户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性关系 139
第6章 三江源牧户草地生态保护中的生计—能力—幸福感分析 144
6.1 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中的能力研究 145
6.1.1 生态保护中的福祉内涵及评价框架界定 146
6.1.2 研究方法 149
6.1.3 玛多县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中的福祉变化 152
6.1.4 玛多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中各功能维度的变化 153
6.1.5 玛多县移民参与生态保护后的贫困解释 155
6.1.6 结论 160
6.2 三江源移民的生计资本、能力和幸福感关系 161
6.3 生计多样化、能力和幸福感关系的计量分析 162
6.4 三江源牧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培育策略 163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67
7.1 主要研究结论 168
7.1.1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的退化感知是生计和认知共同影响下的决策结果 168
7.1.2 牧户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机理 169
7.1.3 牧户生计策略影响下的保护行为决策 170
7.1.4 牧户参与生态保护的意愿主要受其福祉和生计制约 171
7.1.5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中的生计 173
7.1.6 牧户生计多样化是实现生态保护中其福祉和幸福感的保障 174
7.2 政策建议 175
7.2.1 将改善牧户生计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切入点 175
7.2.2 重视传统生态文明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176
7.2.3 实现生计补偿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补充 177
7.2.4 构建能力—生计—牧户响应的主动式生态保护可持续模式 178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生计和谐发展的新篇章——社区参与 188
后记 三江源牧户的生态保护与生计研究反思与展望 194
展开全部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与牧户生态保护行为① 1.1.1 三江源生态保护体制的历史演变 1.1.1.1 三江源省级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5月获批成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6',东经89°45'~102°2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6.3万 km2,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50.26%,总人口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敏感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供给地,有“中华水塔”的美誉。这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造就了地球上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保存了较高的生态系统原始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和天然基因库,同时还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一旦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能明显退化。 近几十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格局。其退化的具体表现如下(李惠梅,2017)。 1)该区域冰川、雪山逐年萎缩并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近年来源区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流域的形势更为严峻。水文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1997年**季度降到历史*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m,两湖间发生断流。源头来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例如,黄河青海出境水量占到黄河总流量的49%,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提高,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致使下游地区25万 km2、1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气候变化更使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加剧,在牧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欠缺的情况下,防灾抗灾能力有限,一旦发生干旱、洪涝或雪灾,将给农牧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2)草场大规模退化、沙化并加剧。据调查,保护区所在的三江源区50%~6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96年退化草场面积达250万 hm2,占三江源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7%。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毒草杂草增加了20%~30%。仅黄河源头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一倍以上。三江源区黑土滩面积已达119万 hm2,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4%,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占青海全省黑土滩面积的80%。而沙化面积也已达253万 hm2,每年仍以5200 hm2的速度在扩大。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70~80年代的3.9%增至80~90年代的20%。原生生态景观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的逆向演替趋势。 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江源区是全国*严重的土壤风蚀、水蚀、冻融地区之一,受危害面积达1075万 hm2,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34%,其中极强度、强度和中度侵蚀面积达659万 hm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4万 hm2,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 t;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21万 hm2,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303万 t;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240万 hm2。水土流失既损失了土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下游的河道、水利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草地鼠害泛滥加剧草原退化。三江源区草地的退化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土地的保育功能不断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草杂草所取代,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逐渐破碎化,同时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并且引起草地鼠害的泛滥、猖獗(三江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 hm2,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8%,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黄河源区有50%以上的黑土型退化草地由鼠害所致,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 hm2,鼠兔密度高达412只/ hm2)。这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导致了草地的进一步退化,可放牧草原资源逐渐减少。然而牧民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以维持生活,这更深层次地加剧了草原退化,形成了退化—贫困—退化的恶性循环。 随着三江源区草地植被的退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生态屏障作用和养育功能逐步丧失,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长江、黄河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三江源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始性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1997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0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林护自字[2000]31号)下发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初步意见。2000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2000年5月,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也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依据考察成果,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具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特点,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域动植物区系和湿地生态系统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原始的状态,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1.1.1.2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2005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181次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希望从根本上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退化趋势,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试验区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21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一期规划》),标志着青海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期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将试验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实行分类指导。二要实施草原管护、草畜平衡等各项生态保护工程。三要提升集约化水平,发展生态型非农产业。四要加快推进游牧民定居和农村危房改造,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五要建立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积极支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六要切实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011年11月,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个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在三江源地区正式建立,总面积为39.5平方千米。根据《一期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根据退化严重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种功能区域,并实施不同的草原保护与补偿措施。 1)天然草原退牧还草核心区:该区域核心区为18个,核心区草地面积为3234.45万亩①,涉及7222人。其中玉树、果洛两藏族自治州共有15个核心区,占两州草地总面积的11.6%;牧户1448户,牧业人口6515人,分别约占两州人口总数的2.8%、2.3%;牲畜存栏13.6万羊单位,约占两州牲畜存栏总数的1.8%。该区域主要通过生态移民和长期禁牧封育措施达到减轻草原放牧压力并逐渐恢复草地生态的目的,采取了在县城或州府所在地进行安置的方式。在实施《一期规划》过程中共转化和安置移民6515人、1448户。 对部分退化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海拔较高、牧户生活较贫困的地区,采取“政府引导,牧民自愿”的原则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主要指果洛藏族自治州(简称果洛州)的玛多县4乡(镇)、昌马河乡;玉树州的索加、曲麻河和麻多3乡,共8乡(镇)等。平均海拔在4500 m以上,为典型的高寒草原草场,草地退化以沙化为主,恢复治理难度大,且牧民生活难以维持,故采取了全面禁止放牧、全部生态移民并异地安置的方式。该区域草原总面积为7843万亩,占两州草原总面积的28.6%;牧户4326户,牧业人口21164人,分别占两州人口总数的8.4%、7.5%;牲畜约98.3万头只,占两州牲畜总数的13.01%。该区域两种方式的移民安置,共移出10140户,安置牧民55773人,在乡(镇)、县或州府所在地的附近以“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安置为补充”的方式进行安置,按照永久性移民每户每年8000元、10年禁牧期移民每户每年6000元进行补偿,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18个核心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地区的牧民进行整体搬迁,目的是将三江源核心区变成“无人区”。 2)减畜禁牧区:该区域主要针对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草地本身生产力较高的典型高寒草甸草场。该类型草地退化面积大,黑土滩大多集中在此地区,*突出的矛盾是畜草矛盾,即过度放牧是区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减畜禁牧,禁牧5年以上以期恢复草地生产力。主要包括果洛州的优云、下大武、建设等14个乡(镇);玉树州的上拉秀、隆宝、清水河等16个乡(镇),草原总面积为10401.26万亩,占两州草原总面积的37.9%;牧户21976户,牧业人口10.88万人,分别占两州人口总数的42.8%、38.44%;牲畜约182.8万头只,约占两州牲畜总数的24.19%。 该区域围栏禁牧草地5000万亩,期望草地逐渐恢复,同时减畜50%以上,并建设定居房屋2万幢、两用暖棚2万幢,让牧户在冬季定居,并对牧户每年每亩补助饲料粮2.75 kg,年补助饲料粮13750万 kg。 3)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区:该区域海拔在4000 m以下,草场植被较好,人口相对稠密,在该区域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包括两州以上地区以外的54个乡(镇)。该区域草原总面积为6020万亩,占两州草地总面积的21.9%;牧户23659户,牧业人口14.66万人,分别占两州人口总数的46.0%、51.8%;牲畜约460.9万头只,约占两州牲畜总数的61%。 该区域共围栏禁牧草地5000万亩,并建设定居房屋2万幢、两用暖棚2万幢,对牧户每年每亩补助饲料粮0.69 kg,年补助饲料粮3450万 kg,5年共补助饲料粮17250万 kg,开展舍饲及半舍饲畜牧业生产。综上所述,前两种区域,牧户都被禁止放牧和作移民安置,而第三种区域采取了按照草地承载力大规模减少牲畜数量、限制放牧范围和放牧强度的思路,本书将前两种区域牧户统一作为移民进行研究,而将第三种作为限牧的牧户进行研究。 1.1.1.3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成立,提出用三年时间在9个省(自治区),各选择一个区域开展国家

三江源牧户的草地生态保护行为和生计能力 作者简介

李惠梅,1980年5月生,青海大通人。管理学博士。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环境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福利经济学、生态保护与管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主持青海省科协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重大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横向课题2项。在《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干旱区研究》《环境科学》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作者)。相关研究成果获得青海省西宁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等奖、青海民族大学一等奖(作者)等多项科研奖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