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50.5(8.7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版权信息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遇到突发变故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后,沉静积淀出这21堂“生命教育课”。在书中,我们能感受信仰和坚持的力量,思考责任和情怀的内涵,体悟远行和志向的担当,读懂信任和榜样的意义,明晰专业和执着的重要,同时还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亲情的浓厚,艺术的气息……翻开书卷,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感同身受后,寻找到心中的“诗与远方”。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写给大众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全书从中山医院二十余位医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描写了在面临人生重大考验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疾病和变故、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与心情、如何始终抱有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全书共列出二十一个“人生关键词”,包括敬畏、信仰、坚持、理性、爱心等,从多个维度解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讲述了重症科、呼吸科、心内科、手术室医生的亲历见闻,是一部很好生动的生命教育著作。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目录

1

序一

汪昕

1

序二

王玉琦

2

敬畏//人间值得

朱畴文

16

信仰//信仰的力量——从希波克拉底誓言谈起

余情??吴一鸣

28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薛渊

41

理性//保持理性,大步向前

罗哲

58

责任//平凡的守护者

潘文彦??郑吉莉

75

情怀//医者情怀

葛峰

89

远行//行止天涯,阅尽人世

叶茂松

105

家庭//比生命更悠长的,是对家的责任

顾国嵘

117

爱心//医者仁心,代代相传

刘??凯

132

信任//如何培养医患信任?

冯国栋

148

专业//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黄浙勇??曹嘉添

161

绘画//绘画作品中的重要传染病

姚雨濛

185

执着//执着的人*可爱

居旻杰

199

榜样//前辈的旗帜

刘子龙

217

亲情//陪伴是*长情的告白

徐璟

229

热情//热情是生命的火光

叶伶

243

志向//生命因志向而精彩

马国光

257

团队//众人一心,其利断金

屠国伟

271

青春//季子正年少,青春须早为

王喆??王春灵

285

音乐//音乐的片刻,组成了生命的永恒

吴平

302

诗歌//生命如斯也如诗

杨焱焱

321

附录//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三封家书

328

后记 罗哲


展开全部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节选

人间值得 朱畴文 2020 年 3 月 5 日的傍晚,网上出现了一张著名的“落日余晖”照片,它出自由我率领的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 87 岁王欣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病人和医生,87 岁和 27 岁,一个甲子,铭心刻骨。”在疫情如此凶险的环境下,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国人,触到了人们心中*柔软的地方。我当时的反应是“很暖、会火”四个字,我也在**时间转发到了朋友圈。后来,中山医院“**次如此张扬、高调”,将这张照片制成巨幅海报张贴在医院多处建筑的外墙上,并在海报上印有这样两句话:“人间值得,我们一起拼搏。” 是啊,人间确实是值得的,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拼搏。此次抗疫,我们医务人员的拼搏,能够以*好的职业,来敬畏生命、护佑生命,彰显人间值得,幸也! 回想这场扫荡全球的疫情和我的从医生涯,我也断断续续、多多少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了片段式的思考,分享如下。 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坚持变与不变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认知,“不确定性”是抗疫防疫过程中面临的*大的挑战,我想*能概括这一状况的就是:已知与未知之间。 任何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要遵守特定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程序和实践步骤,绝不能轻率与任意,医学同样如此。关于病毒,我们并不陌生;人类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病毒的知识,对于之前的各项病毒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是已知的,并可以在严格的方法、规则下做合理类推。传染病经典的防控三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经过多年的实践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新冠病毒,则它既是“已知”的,并非全然恐惧;但同时也是“未知”的,千万大意不得。一方面,它是“已知”的,因为新冠病毒同样符合病毒性传染病的各种规律,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三原则”依然有效。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新冠病毒的发病过程也分为“潜伏期、疾病进展期、恢复期”等阶段,病毒攻击的主要是人体的呼吸系统以及部分免疫系统和其他脏器等,故在诊治中需要把握重点。另一方面,它又是“未知”的,这类病毒*核心的结构和致病机制*初还未能被人类所掌握并破解,我们不清楚新冠病毒导致肺炎的发病机制、全部的病程是什么,对各脏器的影响程度,跟原来的病毒(如过去的 SARS 等)究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其在基础和临床上的表现异同的本质等也并不清楚,这些都属于需要探知的“未知”领域。 因此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面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我们始终处于“未知与已知”之间,这之间的“度”,是*需要我们深切把握的。拥有这么多“已知”的知识与规律,我们医务人员、科技人员确实就此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因为还面临诸多的“未知”,必须凝聚多方的力量尝试从已知原理和原则上开展治疗,比如在以往治疗中,这类疾病受累脏器的病损程度如何,可以运用哪些可靠方法与手段进行治疗,在治疗中可以类比使用哪些药物,采取哪些步骤才比较可靠等。这些工作都不是在空白面上进行的,而一定要尊重科学的规律,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来有序推进。在中山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 2 个病区中我们严格遵守循证医学的三个原则(*佳证据、医师的经验和病人的意愿)的有机结合,制订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力求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并且会根据临床医疗人员对疾病的理解、对病人“一人一策”,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精细化的操作。无疑,正是因为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有非常多的不足,还有很多“未知”因素,所以我们的诊断和治疗选择尤其要谨慎,尤其需要做好各种规划和计划,不断检查和调整我们自己的工作,才能将治疗的工作做细、做好,而这些工作是需要有一支具有科学素养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才能完成的。 针对“已知”与“未知”,我们应该采取并坚持“变与不变”的方式,不能恣意妄为。那么,如何来判断“变”还是“不变”?我想*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用业界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来探索对临床有效性的判断,这就是“不变”。我们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这个病毒是新的,有很多“未知”因素,这就需要“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的有关新冠肺炎诊治方案(1—7 版试行版)中有不少推荐使用(试用)的药物,但当时世界上所有药物都不是直接针对新冠肺炎病毒而开发的,这些推荐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经过基础研究、体外试验、经验使用、观察性研究等非经典、非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而获得推荐的,这在紧急状态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一种“变”。而且我们还认识到,国家权威机构不仅给临床一线提供了使用的指导,实际也承担了责任,这种“变”是需要巨大担当的,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初心“不变”。而在一线,选择哪些药物应用到临床,哪些不能贸然使用,这些并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不是凭借偶然的机遇可以解决的,而是有规则可以遵守、也是必须遵守的,这就是遵循医学原则、医学规则的“不变”。所有的治疗,都需要临床工作者在一线去根据医学规律、疾病规律(尽管还在不断研究)来审慎落实。除治疗以外,实际还是需要在临床过程中允许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更多地观察疾病本身,用已知的知识来探索更多的“未知”。换言之,推荐的诊疗方案,本身也不能作为“绝对”的参考,更不能有所谓指标要求“绝对的执行”。 我非常喜欢循证医学大家唐金陵教授对于学好基础、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的这段话:“没有对基础的深刻理解,容易人云亦云,迷失在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另一方面,则在需要变通的时候不懂得变通,认为在现实世界,大数据研究可以替代随机对照研究在评估疗效中的作用,认为中医药疗效评估可以绕过随机对照实验而另辟蹊径,认为大样本就是大科学等等,是缺乏对临床研究基本原则的应有的坚持。相反,在没有随机对照实验证据时,认为不应该推荐戴口罩预防相关肺炎,认为锻炼可以预防冠心病的队列研究不足,甚至怀疑降落伞可以救命等等,是死搬教条、不懂变通的表现。”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无论是药物、疫苗,还是非药物干预措施,都同样应该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和践行过程。 在疫情*严重的时候,有著名学者撰文呼吁:“临床研究试验应科学、规范和谨慎,尽量避免对临床救治产生干扰,否则就是对患者不负责任”;“应当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规范与准则,需要顶层设计,有序规范地开展临床研究,并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COVID-19(新冠肺炎)病案报告系统”等。这些意见实际也是对处理“知与未知”而采取“变与不变”的方法的规范。所幸,我们正走在不断规范的道路上。 概括而言,对于“未知”的探索,是要从“已知”出发的。“已知”和“未知”之间当然有明确的区分,但也要看到它们紧密联系的一面。如果一切都是从空白出发,人类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有了大量“已知”的研究,那么我们才能用这些“已知”的规律,用业界公认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推断更多的“未知”的可能,并给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从而努力把更多的“未知”变成更多的“已知”。“变”与“不变”的把握,需要专业性。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 作者简介

朱畴文,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络中国区(INCLENChina)暨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络(China CLEN)主席。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院长。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驰援武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领队。获上海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罗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心脏大血管重症亚专科主任,中山医院厦门分院危急重症科执行主任。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驰援武汉,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